胡塞尔静态现象学中的世界概念
2014-09-06邢乃华
邢乃华
胡塞尔静态现象学中的世界概念
邢乃华
我们的外部是否存在一个世界的问题自从笛卡尔以来一直困扰着近代哲学。作为“近代哲学之隐秘憧憬”的现象学试图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而以世界问题为主题的现象学也避免了陷入唯我主义和内在主义的陷阱。胡塞尔世界概念的分析从逻辑上开始于静态构造分析,它揭示了视域世界、代现世界与观念世界之间的奠基关系,最终阐明了外部世界是主体性的意向成就,满足了“近代哲学之隐秘憧憬”。
世界;奠基;视域;代现
我们的外部是否存在一个世界的问题曾经是哲学的中心问题,然而19世纪以来哲学的传统接受了实证主义“排拒形而上学”的纲领,作为形而上学的世界问题被排除到哲学之外,导致哲学的中心问题即世界问题被遗忘。“只是在胡塞尔哲学中,它才重新被置入到系统关联的中心”*Ludwog Landergrebe,The Phenomenology of Edmund Husserl,Ed.Donn Welton,Ithaca and Lond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1,p.122.。胡塞尔提出世界概念的目的有二:一是为了摆脱现象学被称为无世界的主体的一种唯我主义学说的窘境,回应对其哲学的一种内在主义的指责,以此确立现象学自身作为严格科学的合法性;二是为了澄清近代科学对象的现象学起源,为所有科学奠定认识论基础,实现现象学为所有科学奠定基础的任务。
世界概念的澄清一直是胡塞尔的努力方向。这可见于其著作和文献中大量出现的世界概念的组合词,譬如“作为视域的世界”“生活世界”“代现世界”“观念的世界”“自在的世界”等等。由于胡塞尔的思想有一个由静态现象学到发生现象学的演进过程,因而世界的概念既具有相互补充的规定性,也有相互冲突含义,这增加了对胡塞尔世界概念理解的困难,因此厘清世界概念在静态与发生两个维度的不同含义,可以避免对世界概念的混乱理解。
一、世界概念在胡塞尔思想中的演进
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还没有把外部世界问题列入研究的范围。“关于外部世界的存在和自然的问题是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德]胡塞尔:《逻辑研究》(第二卷),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第29页。。此时的胡塞尔把形而上学问题理解为“自在的存在、超越的存在、意识之外的存在”*[德]胡塞尔:《逻辑研究》(第二卷),倪梁康译,第130页。的问题,作为形而上学问题的世界是一个超越于意识之外的一个自在存在,是认识论现象学研究之外的一片匿名领域。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胡塞尔思想依然停留在“现象学与形而上学之间是有区分的,并且,尽管前者可能为后者铺平道路,现象学本身却并不包括可以处理形而上学的问题的资源,并且因此,必须对其所不能言说的保持沉默”*[丹]扎哈维:《胡塞尔现象学》,李忠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第38页。。由于胡塞尔一开始主要研究逻辑和数学的基础问题,即逻辑和数学在认识论主体中的根源问题,而与认识论有别的作为形而上学的世界问题的分析还没有进入胡塞尔视野。而到了《观念Ⅰ》时期,胡塞尔逐步发展起现象学的系统形式,现象学不仅为逻辑学和心理学奠基,而且为一切科学即被胡塞尔称为“关于世界的科学”*[德]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舒曼编,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2页。的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奠基。这样,作为一切科学的对象即世界问题逐步进入胡塞尔的视野。然而胡塞尔此时采用了笛卡尔的路线,利用加括号、怀疑的方法排除世界的有效性,不承认任何的预先被给予性,回到纯粹的意识领域,从而获得“作为世界消除之剩余的绝对意识”*[德]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舒曼编,李幼蒸译,第73页。。这样看起来,科学最终奠基在绝对意识之上,但是世界问题又一次在现象学领域中被延搁了。因为这个原因,胡塞尔的理论被指责为无世界的主体主义,他的现象学被误解为建立在一个意识孤岛之上的唯我主义学说。我们可以看出对胡塞尔的这种指责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世界还不是现象,也不是超越论的存在,世界的消除实际上是世界还未成为现象学的主题。
正如兰德格雷贝《作为现象学问题的世界》一文中指出的那样,20世纪20年代后世界理论难题一直困扰着胡塞尔的现象学。为了解决自身理论的困境和直面对其现象学的指责,世界问题成了胡塞尔思考的主题。他在《观念Ⅰ》英文后记中企图消除人们对他的误解,写道:“现象学唯一的任务和功能在于阐明这个世界的意义,阐明世界存在的合法根据。”*[德]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舒曼编,李幼蒸译,第352页。胡塞尔在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空白处也有“反对无世界的自我”*Soren Overgaard,Husserl and Heidegger on Being in the World,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4,p.104.之表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胡塞尔此时与在《逻辑研究》时期对世界的看法有了根本的转变,世界不再是置于现象学范围之外的形而上学问题了。至此,胡塞尔声称现象学是“反对唯我论、人格的唯我论和心灵的唯我论,同样也反对超越论的唯我论。现象学的还原并不是向孤独的自己还原。认为自我,心灵的本质,是惟一存在的,一切其他东西都仅仅是现象的,那种唯我论是荒谬的”*[德]胡塞尔:《第一哲学》(下),王炳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690页。。这样胡塞尔现象学从一种描述的心理学转变成了严格、普遍的超越论哲学。
二、横向构造现象学或静态现象学
胡塞尔现象学作为“一般意识结构的普全现象学应当划分为:1)构造的现象学,或横向构造的现象学,即横意向性分析学;2)发生的现象学,或纵向构造的现象学,即纵意向性分析学”*倪梁康:《纵意向性:时间、发生、历史》,《哲学分析》2010年第2期。。构造的现象学或静态现象学是以已经完成了的对象和本体论作为现象学分析的导引,横向地静态分析被构造的对象与构造着它们的意识之间的先天相关性以及被构造的对象之间的奠基关系。胡塞尔对此写道:“静态现象学使人得以理解意向成就,尤其是理解理性成就及其负面,它向我们表明作为对象的意义将在更高的被奠基的统觉中、并且在意义给予功能中所出现的意向对象的阶段顺序,以及这些对象在这里是如何起作用的,如此等等。”*Husserl,Analysen zur passiven Synthesis,Aus Vorlesungs-und Forschungsmanuskripten(1918-1926),Hrsg. von Margot Fleischer,The Hague:Martinus Nijhoff,1966,S.340.而发生现象学是研究这些稳定的对象和稳定的本体论的来源问题,即原构造问题。“意向性的发生分析中指示着:该物经验类型出现在一先前元设立的发生中,而且因此物范畴也已经在其最初的意义上为我们设立”*[德]胡塞尔:《形式和先验逻辑》,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67页。。
至于这两种现象学之间的研究顺序,胡塞尔自己曾经指出:“最初形成的现象学仅仅是静态的现象学,它的描述类似于自然史的描述。这些描述探讨诸个别类型,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对它们加以系统的排列。这里仍然还远远没有涉及普遍的发生问题,以及本我在其普全性中超越出时间形成的发生结构的问题。它们的确也是更高阶段上的问题。然而,即便这些问题被提出,这种提问也是受到束缚的。因为首先,即使是对本我一般的本质考察也将束缚在这个事实上:对本我来说已有一个被构造的世界。但这是一个必要的阶段,由此出发,通过揭开从属于这个世界的发生规律形式,人们才可以直观到对一门本质的、最普遍的现象学而言的各种可能性。”*[德]胡塞尔:《笛卡尔式沉思与巴黎讲演》,张宪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10页。由此我们可以把胡塞尔的观点总结为:构造现象学或静态现象学分析是发生现象学的起点或基础,发生现象学分析是构造现象学分析的深化,它们两者之间是一种互相补充的关系。
因此下面对世界问题的分析将会遵循胡塞尔的研究顺序,首先主要阐述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世界问题,即世界的奠基关系。对于发生现象学维度的世界概念,由于篇幅所限将会在另文阐述。
三、静态现象学中世界问题
世界的分析与视域的展开是同步进行的。“系统的阐释视域的结构就是系统的阐释意向性,在其中世界得以构造”*Husserl XXXIX,Die Lebenswel, Auslegung der vorgebenen Welt und ihrer Konstitution, Hrsg.von Rochus Sowa,Dordrecht, The Netherlands: Springer, 2008, S.129.。胡塞尔在静态现象学中描述了代现世界如何从作为视域的世界中被构造出来以及观念的世界在各种代现世界的冲突与协调过程中如何被构造出来的问题。为了理解代现世界与观念世界,首先要从作为视域的世界开始描述。
(一)作为视域的世界
胡塞尔认为意识生活的根本特征在于意指对象的同时给出对它的意义。然而意指的对象是处于关系中的某物,它总是在某个环境中被意识到的,因此每一个现实的意识总有一个视域,在意识某物的同时共现出空的视域的潜在性。胡塞尔曾用多个不同的术语来表达视域与被给予对象的规定性,譬如“主题的”与“非主题的”,“彰显的”与“潜隐的”,“现实性”与“潜在性”,“有限性”与“无限性”等等,以此来规定视域的结构特性。胡塞尔把意识分为彰显的和潜隐的,前者是现象学研究的对象意识,后者被胡塞尔称为无意识,它们是指“无梦的睡眠、主体性的出生状态、出生前的、死亡的和死亡之后的存在”*倪梁康:《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335页。。这种潜隐的意识是可以通过彰显的意识来一步一步地构造出来的。彰显的世界分为主题的世界和非主题的世界。非主题的彰显世界虽处于感知的外视域,但是未处于感知的中心。这就是说感知领域包括主题性的原初呈现之物和非主题的背景中未呈现之物,整个的外视域包括在感知的背景中所给予的,即非主题的彰显,而且还包括非感知视域,这是潜隐领域,这个领域指向了过去与将来以及不在场之物。彰显区域和潜隐区域之间是互通的,非意向之物会成为在场之物,在场之物也会沉积于潜隐领域中从而以积淀的形式存在,熟悉之物会通过非原本直观的形式在空的意向中给予。这些形成了一个周围区域,视域的界限在非主题的彰显与非主题的潜隐交界处。部分彰显领域是非主题的,潜隐是非主题的陌生之物,最终纯粹空的视域,在其中就是无。潜隐中包含着空的客体化意向和空的视域,在视域中还涉及胡塞尔的统觉视域概念,是客体化能力的范围,实际上与彰显领域是一致的。下面按照Robert J. Walton在《视域的多重意义》*Robert J. Walton,On the Manifold Senses of Horizonedness,The Theories of E. Husserl and A. Gurwitsch,Husserl Studies,vol.19,2003,p.6.一文中所列图表展示整个视域结构:
图1 视域结构
胡塞尔意向性理论根本特征在于所有的意识都是关于某物的意识,某物的意识与它的视域进而与普全的视域构成了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一方面对某物的意识与对世界的意识是同时被给予的,“我们意识到的某物都是视域中的某物,作为视域的世界以非主题的背景被给予我们,虽然世界不是我们的对象,但是被我们意识到”,也就说某物都是世界中的某物;另一方面,视域总是某物的视域,“这个地平线只是作为存在着的对象的地平线被意识到,如果没有单独被意识到的对象,它就不可能现实的存在着”*Hua Ⅵ,Die Krisis der Europischen Wissenschaften und die Transzendentale Phnomenlogie,Herausgegeben von Walter Biemel,Den Haag:Martinus Nijoff,1976,S.409.[德]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王炳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173页。,世界中某物从未最终地被给予,它一直与开放的视域不可分割,在视域中被给予我们。它的意义是在普全视域根基之上被给予的,这个普全的视域被我们把握为世界,它是绝对的视域。“它作为对任何单个对象的经验预先给定的普遍信念的基础”*[德]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王炳文译,第173页。,所有的一切都假定了普遍的被动的存在信念的地基,“这一世界信念的无所不包的基础是任何实践,不论是生活实践还是认识理论实践的前提”*[德]胡塞尔:《经验与判断》,邓晓芒、张廷国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46页。。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世界是无法被放入括号的,它是现象学还原无法消除的,世界成了胡塞尔现象学的主题。由于海德格尔没有看到这一点,他对胡塞尔的批评显示出一定的局限性。也就是说海德格尔的说法仅仅局限于胡塞尔《观念Ⅰ》时期。他说:“毫不怀疑胡塞尔的立场优于新康德主义,后者把对象看成是通过智性概念而结构化的多重的意义材料,胡塞尔的对象概念重新获得了永恒性,胡塞尔挽救了对象,但是又把它融入到内意识中。”*Lilian Alweiss,The World Unclaimed,Athens:Ohio University Press,2002,p.20.海德格尔认为胡塞尔最大的问题是回到内在意识而抛弃了世界,胡塞尔强化了自闭的内在,排除了外在世界的可能性,这将导致回到无世界的主体,陷入唯我主义的窘境,因此胡塞尔现象学作为科学是不可能的。由此我们可以说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的批评是站不住脚的。
(二)作为代现的世界
在我们感知背景中,视域意识最终通过直观而主题化,这个主题化的世界与视域世界是不同的,因为它是在统觉的把握基础上产生的,是统一客观化的产物,以一种构造的成就,世界也仅仅是在统觉的基础上被把握到和主题化。这个被把握的世界是在普全视域基础上被立义的世界,是一种普全视域的代现。“这个世界对我和我们的共主体来说,是超越出原初的实际经验之上的一种在视域中的统觉”*Hussel,Ms.A VII 1,11b.ins,Husserl Studies,vol.14, 1997,p.10.。立义的世界仅仅是原初世界的一个代表,被胡塞尔称为代现世界。因此我们会根据各个周围世界的不同情况构造出差异性的代现世界,包括历史上的周围世界与空间上的具体的周围世界。“我多方面的变化着的意识自发活动的综合体于是与此世界相关,这是我处的世界,并同时是我的周围世界”*[德]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舒曼编,李幼蒸译,第38页。。当然其他主体也有自己的周围世界。但是尽管我也会把其他人的周围世界和我的周围世界当作一个世界,这种综合的统一化行为会把各种不同的代现世界构造成唯一的一个世界,这样我们就获得了在视域基础上对世界的统一把握。
经过统觉而产生的这个具体的代现世界,胡塞尔后来称为周遭世界、生活世界。它的特征是流动的、变化的。这种前科学的世界不是用自然科学方式所构造的,而科学的世界却需要回溯到这个感知世界才可以被理解,它是世界本体的基础。
(三)作为观念的世界
代现的世界是对视域世界的解释,而观念世界是一个在感知过程中的和谐一致的动机性观念,是“与真实世界对应的理想,是一个在一致的知觉之相信结构中引起的理想,是作为一种相信活动之同一的理想的极而被引起的理想;并且在这里正是在世间的知觉本身中存在着下面这种进行预期的相信,即它将仍然是世间的经验,并且相关联地将经验一种相同的自然过程”*[德]胡塞尔:《第一哲学》(下卷),王炳文译,第529页。。代现世界在连续的变化的过程中或者出现混乱过程,或者出现和谐一致,或者两者混合出现,但是不管出现什么都会出现一种观念,即前者是混乱的观念,后者是和谐的观念,或者混合的观念。这种情况会“有了关于一切经验的确真结构,有了关于世界本身的形式和关于显现之多样性的形式以及关于主观的形式”*[德]胡塞尔:《第一哲学》(下卷),王炳文译,第550页。。胡塞尔把代现世界变化过程中所构造起的不变的结构,即世界的形式等同于“康德的观念”。这个观念不仅指的是世界视域的整体,而且还是代现世界变化过程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在有限的代现世界的变化进程中的一个无限遥远的极。“从处于无限东西之中的观念的观点来看,每一个有限的周围世界都是有限化,并且作为这样的东西带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是由于一种类似地平线的东西”*Hua Ⅵ,Die Krisis der Europischen Wissenschaften und die Transzendentale Phnomenologie,S.500.[德]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王炳文译,第611页。,在这种不确定性中构造起康德意义上的观念世界。胡塞尔指出无限世界与有限的代现世界之间的关系在于:无限的观念“在生活世界的类似地平线的东西中有其意义来源,正如另一方面有限实在的东西无限化为诸理想,这些理想在自在存在的名义下,在个别的实在东西的名称下,构成非相对的世界本身,以一种自在存在的无限性的形式构成,这种无限性代替了构成周围世界的有限的总体的实在事物的有限的数量”*Hua Ⅵ,Die Krisis der Europischen Wissenschaften und die Transzendentale Phnomenologie,S.409.[德]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王炳文译,第608页。。我们用代现世界来解释视域世界,而代现世界的变化过程的目的使得观念世界可以获得理解,这样我们就知道了康德意义的观念世界的来源问题。观念的世界虽然是超越于代现世界的,但是它的起源依然在代现世界的领域内。也就说它是代现世界的目的,“一个世界的真实客体,或者更恰当地说,一个世界本身就是一个无限的、与协调一致的结合起来的经验的无限性有关的观念。——一个与完善的经验明证性的,一种可能经验的完整综合的观念相关的观念”*[德]胡塞尔:《笛卡尔式沉思与巴黎讲演》,张宪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9页。。它是无法被我们经验到但却是根植于经验中的一个超越的目的世界。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胡塞尔对世界的分析不仅重新恢复了古老的形而上学的世界概念并把它置于其现象学的中心,更重要的是,它使得现象学走出唯我主义或内在哲学的困境。如扎哈维所指出的那样:“胡塞尔没有支持一种经典的、笛卡尔—康德式的主体哲学,并且他不是一个唯我主义者。”*[丹]扎哈维:《胡塞尔现象学》,李忠伟译,第152页。
责任编校:徐玲英
10.13796/j.cnki.1001-5019.2014.05.005
邢乃华,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广东 广州 510275)。
B516
:A
:1001-5019(2014)05-003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