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如何渗透情境教学激发学习热情
2014-09-04陈培协
陈培协
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新变化,思想品德课越来越与社会生活接轨,愈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如何在教学中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这对每一位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师来说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特别对于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年轻教师而言,应抓住有利时机,把青春和活力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舞台上留下自己浓重的一笔。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品德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学科。在传统教学中,许多老师非常重视它的思想性和品德性,却很少发掘它的艺术性,这样容易导致思想品德课缺乏魅力和活力,只剩单纯的说教,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不愿意听。有人还将品德老师取名为“唐僧”,哪个学生喜欢听老师“念经”呢?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教学方法令人叹息。其实,思想品德课的艺术性很强,在不弱化它的品德性的同时,我们必须找出一条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展示其艺术性的一面。
我是伴着新课改的要求走上工作岗位的,经过这些年的探索与实践,我认为上好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一个妙方就是形式灵活多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思想品德课教材以学生生活为依据,从学生需要出发,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内容涉及非常广泛。但由于地域的不同、民俗的差异、城乡的区别,需要老师有足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根据本地实情和所教学生的兴趣,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安排,做好教学设计。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比较重要,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师生互动建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教材特点,精心构思,灵活设计教学过程,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与求知欲,则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阅读、探究,这样学生就处于一种兴奋的学习状态中。创设教学情境很重要,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方式。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材特点,教师从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丰富的感受中,激发兴致,以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因此,在备课、上课时,教师应精心设计,讲究教学艺术,充分利用课本(包括插图)、挂图、照片、图表、教学软件等直观教具引导渗透,切忌呆板、单调、枯燥而导致乏味、厌学。所以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不断变化,及时为学生提供新鲜感觉。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体验,谈谈教学中可以采用哪些教学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合作意识。
一、漫画
漫画往往蕴涵着非常深刻的哲理,幽默感强,富有趣味性,针砭时弊,扬美抑丑。思想品德课一般较为抽象、单调,运用漫画形象生动的特点,恰当地把漫画与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不仅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还能增强思想品德课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性。如上初二《思想品德》(下册)《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利》一框时,以漫画的形式向学生提出问题:“顾客就是‘上帝,在现实生活中,这句话是真是假?”“为什么漫画中的厂家和店家如此对待‘上帝?”妙趣横生的画面,富有趣味的设计,把学生置于主动思考的地位,使学生兴趣大增,议论纷纷,迫切要求了解漫画包含的知识道理,这时我抓住教学的最佳契机导入知识点——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原因有哪些。这样,在品德教学中,就能充分挖掘这门学科的艺术性,用生动、形象的漫画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二、讲故事、玩游戏
兴趣是激发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可以推动学生探究、体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他们在饶有兴趣的心理状态下感受学习的乐趣,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根据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教师可适当补充一些故事。特别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对各种故事特别感兴趣,我们可以针对这一特点投其所好,如上第八单元《对社会负责》中的《社会合作与公平》这一知识时,给他们讲《合作的蚁球》以发扬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当然我们也可以采取让他们讲故事的方式,自己讲故事印象比较深刻,方便记忆,启发性强。
游戏是一项适应初中学生心理和心理特点的生动、活泼、趣味的活动。教师利用这种形式把抽象枯燥的道德认识寓于趣味的活动之中,亲身体验,能活跃学生思维,唤起他们的注意。如教学《社会合作与公平》时,我组织学生做“两人夹气球”的赛跑游戏,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从游戏中我再次强化了“只有团结合作,才能把事情做好”的道理。
三、辨析和讨论活动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形象思维占很大优势,他们对是非好坏的理解往往是具体的、个别的。为了帮助学生提升道德水平,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结合学生实际设计一些辨析题,引导他们参与评价活动,从而明辨是非,深化道德认识。如教《社会身份与社会责任》时,组织学生辨析:“父母对我们有抚养教育义务,我们中学生还小,孝敬父母是将来的事。”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通过讨论,学生明白孝敬父母包括对父母的尊敬、侍奉和赡养。孝敬父母应该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承担在家庭中的责任。承担家庭责任不仅是大人的事,自己在家庭生活中也有责任。这样有助于学生树立责任意识,提高道德水平。
萧伯纳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在新课程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设计中,学生讨论环节明显增多。显然,课堂讨论可以让学生在交互中激发思维,引发思考,同时学会自我调整,增强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是思想品德课的最终目的。思想品德课课堂上要让学生明白道理,激发情感,而许多实践体验、习惯养成则要在课后深化巩固或通过课外时间体验认识,使之形成正确的观点、良好的行为习惯。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的确,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动手实践最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因此,我重视课后延伸教育、实践活动,扩展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教学中,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延伸性,使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如教《维护消费权》前,我让同学们做一次社会实践,调查人们的消费权利意识如何?并写出假如你的合法权利受到侵害应该怎么办?方式多样,可以自己一个人,也可以几个人一组,课上再共同谈谈这次活动的感想,认识到人们的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需要改进的,这样学生对维护消费权就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在以后生活中就能增加一份社会责任,更懂得运用合法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我认为学生思想品德观的形成和行为习惯的改变、养成,往往是通过社会实践获得的。
总而言之,要把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到一定高度,就要重视教学设计。课前不应仅背教材,更要背学生,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设计各种活动把每个学生的特长展示出来,可通过创设各种情境,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才能把说教味较浓的品德课变成启发性强的活动课。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会学、爱学、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