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思想: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2014-09-04成建勇
成建勇
如何把素质教育贯穿综合高中语文教学全过程,使综合高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较快提高,能在综合高中对口单招中获得高分呢?笔者在近三年综合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践行人本思想,在综合高中一年级到三年级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松绑——再造自然常态的语文学习
学生进入综合高中,目的是考取高等职业院校,学习心态变得急功近利。他们在数学和外语的学习上需要一定的时间,对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学习需花费更多的精力,留给语文阅读的时间已所剩无几。缺少阅读,对语文教学犹如釜底抽薪;缺少阅读,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严重的打击。读文学作品,不仅是为了弄懂词语的含义和文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通过阅读,获得对真善美的把握和领悟,这是心灵对心灵的呼唤,情感对情感的激发,智慧对智慧的启迪,绝不是课文分析所能替代的。
基于这一点,我在综合高中起始阶段要求学生读诗,背诗,读名著,作书摘,写书评。高一阶段每节语文课的第一件事就是由一名学生向全班同学介绍一首诗,然后全班同学用两三分钟把这首诗背下来,日积月累,成效可观。每月我向学生推荐两三本书,学生选择其中一本读,要求作书摘、点评,每周交流一次,由学生主持,老师参与其中。大家畅谈看法,互相启发,共同受益。自然状态下的读书,学生不会把读书看作负担,从而激发潜在的读书兴趣,回归读书乐、乐读书的自然状态。我对语文课堂教学作了相应的调整,多阅读,少分析;多感悟,少说教。鼓励学生自我思考,当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时,就会体验到创造的欢乐,这是人本思想的唤醒阶段。
二、迁移——为传播人本思想架桥铺路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一方面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另一方面要求通过思想感情的熏陶让这种能力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从而提高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这是语文教学中人本思想的精髓所在。就语文作品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言,先是接触表层意义的语言文字,然后理解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接着思考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表达,掌握浸润思想感情且具有个性特征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这是一个“语言—思想—语言”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依循这个过程,每堂语文课就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整个语文教学网络中的一目,是整个语文教学阶梯中的一级。教师的职责就是带动学生作知识的迁移,与学生一起织网造梯。
综合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对文学的迁移训练已有了一定的积累,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学科迁移的方法分析文学作品。如《红楼梦》浸透佛教思想;曹禺的作品中包含基督教思想;陶渊明的作品蕴藏儒家思想……学会知识的纵向或横向迁移,在迁移比较中,人的观念、思想精神乃至思维方法才会不拘于俗,多一种视角就多一分开放,多一分开放就多一分文化视野。语文课教学通过交流、沟通、迁移,谋求改善文化和人文环境,为传播新的人文精神架桥铺路,这是人本思想的深化。
三、回归——为写好作文正本清源
“作文、作文,头急生疼”。作文是综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学生怕写作文是因为无话可说,无情可诉。作文即做人,人以诚为信,文以诚为本,失去了真情实感,文就如枯枝败叶一般,毫无生气。语文也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产生的,语言的产生是为了交流协调,解决实际问题。让作文贴近自然,贴近真我,就会“为有源头活水来”。综合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很繁重,不可能有整单元的时间参加社会实践,走近自然,贴近生活。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笔者认为,应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身边的一景一物、一人一事,体悟、积累深刻的思想,用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教师及时给予点评,这不失为一种有效方式。
有了深厚的语言和生活积累,作文的思维升格就变为可能,如同拥有了“源头活水”,使笔端不断流淌出新意,清新之作扑面而来,这是人本思想的内化。
四、运用——探索弹性灵活的教学机制
没有独特的教学模式,怎能培养出具有个性特色的学生呢?准确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及发展水平,采取多种形式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必须找到一套灵活弹性的教学机制。笔者在综合高中语文教学中,一方面对学生严格要求,苦练语文基本功;写一篇好文章,练一副好口才,练一手好字。另一方面,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选择适合他们思维特点的论题,通过举办辩论会、演讲会、朗诵会等,培养他们的语文实际能力,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主体。
实践证明,当学生为某一问题争执不休时,探求未知的冲动将如同潜流一样从他们心底升起。更重要的是,这些活动的开展使他们更清楚地知道,活跃的思维、雄辩的口才,必须以广博的知识为基础。博闻强记,吸取知识的营养,是成为强者的有效途径。因此,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探索,使教学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达到新的更高层次,真正达到以人为本、教学相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