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典诗词中雨意象的美感类型

2014-09-04李兰英

考试周刊 2014年56期
关键词:孤灯喜雨芭蕉

李兰英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作为传统意象的“雨”出现的频率之高令人称叹。雨作为一种自然现象,经过历代人们的体验和濡染,历经诗人的筛选和淘洗,意蕴深厚,或喜或忧或怨,都传达出诗人的脉脉情感。我们可以从这种情感基调上归纳雨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几种类型。

一、“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喜悦的雨

《诗经·小雅·信南山》里说雨“生我百谷”,《释名·释天》谓“甘雨时降,万物以嘉”,因此古代先民已经开始了亿万次的祈雨焦灼和欣喜,形成了一种特定的心理模式,即“喜雨”。我国最早的喜雨诗应该是甲骨卜辞里的那首“癸卯卜,今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从中可以看出生动盎然的喜悦和盼望之情。

雨应时而降,滋润万物,带给人们一种生机焕发的心理快感。久旱逢甘霖,雨水滋润土壤、冲洗世界,构成一种生机勃勃、清新美好的境界,给予人信心和希望。尤其是春雨,春雨贵如油,早春的雨尤为历来诗人所喜爱。韦应物的“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苏轼的“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每首诗都是对早春雨的极尽赞美,怜爱欣喜之情可掬可捧。写喜雨的名作莫过于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此诗细腻幽微地描绘出一幅美好迷人的春夜雨图,细雨密密麻麻、悄无声息,滋润大地。它适时,适度,知人意、体人心,随风入夜,润物无声,作者的万般喜悦逬溢而出、鲜活微妙。诸如此类的还有“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和《乡村四月》里的“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等。

二、“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愁苦的雨

雨可造福,也可为祸,原始先民的祈雨和止雨就说明了这一点。适时适度的雨水带给人们的是生机和希望,是甘雨、甘霖,但如果雨水久下不止,那便成了灾难噩梦,带给我们的只有绝望和幻灭。因雨而生的愁苦,或是游子漂泊,乡愁羁绊,或是命途坎坷,理想幻灭,或是忆怀旧人,叹惋流光等,可谓雨丝绵密,愁情浸染。

雨的愁苦象征,是雨意象里最为诗家吟咏不尽的一种。从屈原的“雷填填兮雨冥冥,猨啾啾兮夜鸣”到南朝何逊的“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雨意象的细腻意味开始被发掘,此后,作为自然现象的雨在诗词中几乎固定用于渲染凄清的氛围,表现寂寞的情感,经常与“离别”、“漂泊”、“孤独”之类的主题联系在一起,伤怀无限,凄哀不已。以纳兰容若为例,他一生以雨写尽了人生悲欢、爱恨聚散,或感叹兴亡,或追忆旧踪残梦,都是悲戚伤感、幽怨多苦。“更夜深,细听空阶雨,梦回无据”、“孤客单衾谁念我,晓来凉雨飕飕”,“行人莫问前朝事,风雨诸陵,寂寞鱼灯。天寿山头冷月横”,“夜雨几番消瘦了,繁华如梦总无凭”,在纳兰容若的词中,与别家不同的是,他的雨意象最多关扯到他的爱情生活,爱妻早逝,独自伤怀,“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这一句既悲伤妻子的风华早逝,又感叹自己这一生的茫茫然飘零孤苦,悲怨渺伤,情味动人。

而且,雨经常与其他一些物象并置,如夜、灯、植物(梧桐、芭蕉、残荷、丁香等),楼台、江船等,形成一种更具凝聚意义的凄苦情境,如“夜雨孤灯”、“滴雨梧桐”、“雨打芭蕉”、“雨锁楼台”、“千江烟雨”等已经成为种种经典的意象组合。夜雨孤灯,夜和雨把人和外界形成双重阻隔,已够邈远,偏偏又是可照范围狭小的孤灯,更使得人无法远观,仅局限在一灯如豆的光影里,这是何等孤独寂寞。“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再看王维的“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细微敏感的交相呼应,李商隐的“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迷离怅茫,意境悠远,最惊人耳目的是那句“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夜雨的冷扑得灭孤灯的暖,黄叶和白头是一样的衰颓,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滴雨梧桐,古人爱梧桐,因为“梧桐一叶而知天下秋”,梧桐往往代表着秋,所以梧桐经常和秋雨相连,成为一种离情渲染,“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此句极富审美感味,历来为人称道。雨打芭蕉,如“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听夜雨冷滴芭蕉,惊断细窗好梦”,除此之外,雨打残荷,雨落丁香等皆诗意醇厚,富有滋味,愁情弥漫。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芭蕉和梧桐叶子都十分宽大、舒展、柔软,承接雨水多、重量足,声响自然大,而且清脆无比,令人难以不入耳,更难以不入心,结果就会难以入眠,愁肠百结。由上可知,愁苦的雨往往与悲、怨联系,季节以春、秋为多,时间则以黄昏、夜晚、凌晨为主,景情交汇,愁情弥散。白居易的“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苏轼的“萧萧暮雨子规啼”,莫不如是,而雨象征着缥缈愁绪的“自在飞花轻若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已是经典。

三、“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虚静的雨

所谓虚静的雨则远离功利性,要求诗人心境虚静平和、言简意远地对雨进行审美观照。诗人的主观情感渗透程度应保持在适当的审美距离之内,要用拉远些的心理视角,这样就使雨获了超脱于尘俗的惬意、闲远与启思。

唐代司空图的“典雅”释为“玉壶卖春,赏雨茅屋,座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眠琴绿荫,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郭绍虞先生讲“赏雨茅屋,幽居自得,见其雅”,由此可见中国文人对于自然状物的倾心赏玩和对于雅境的不懈追求。如“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散发出一种闲散简远的生活趣味,折射出高雅的人生境界,如“渡口唤船人独立,一蓑烟雨湿黄昏”,如宋代方岳的《听雨》“竹斋眠听雨,梦里长青苔。门寂山相对,身闲鸟不猜。”,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诗人们借助雨意象表达空静闲淡的人生态度,深蕴着可解而不可解的禅意,在这里生命本体与宇宙本体被圆融为一体,一切都随缘任运、自然适意,宁静淡远里有着生机勃勃的自由境界,显得空中有灵、灵中有空。表面上写的是雨,其实写的是心境,是人生态度。这主要可由两部诗作代表,一是蒋捷的《虞美人·听雨》,一是苏轼的《定风波》。蒋捷词曰:“少年听雨阁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往事如烟,命途多舛,从年少轻狂,壮年忧郁到晚景凄凉,百年身历千般劫,从此心如古井,波澜不兴,一味澄静。一首词写尽人生不同年龄的心态,字字珠玑。苏轼的《定风波》云:“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里的“雨”已不仅是雨,还指诗人的仕途不平,但是诗人却等闲视之,浑不在意,一切归于禅家淡泊之中,富有真味。这两首诗词很好地代表了虚静的雨。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诗词中雨的意象类型主要有三种,诗人经过不断的点染和深化,使雨的意象成为一个包含丰富、张力极大的审美空间,使我们每一次都被震撼和感染。

猜你喜欢

孤灯喜雨芭蕉
朱海文
雨打芭蕉
春夜喜雨(外二首)
春夜喜雨
春夜喜雨
点亮一盏孤灯(外一首)
点亮一盏孤灯(外一首)
阁楼上的光
孤灯
等闲托谁题芭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