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改革思想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逻辑

2014-09-04张哲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内在逻辑全面深化改革邓小平

张哲

摘 要: 邓小平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对我国改革的导向、动力、部署和目的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形成了丰富而又系统的改革思想,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当前,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展战略,再一次为我国的改革发展设定了航标。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通过对邓小平改革思想与全面深化改革内在逻辑的深入探究,可以帮助我们把握好改革的方向,坚定改革的信心,增强改革的责任感,凝心聚力把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关键词: 邓小平; 改革思想; 全面深化改革; 内在逻辑

中图分类号: A8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4)03-0090-03

邓小平改革思想,就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科学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为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有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个方面的改革而形成的内容丰富、完备系统的思想体系。35年来,在邓小平改革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和国家的面貌发生了全新的变化,为改革实践的继续前行确立了重要基础。在35年后的今天,我国的改革已步入攻坚期、深水区,面临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基本方略和工作思路。作为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既从邓小平改革思想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又对其进行了创新发展。探究邓小平改革思想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逻辑,可以帮助我们澄清某些错误观念,进一步加深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解,从而鼓起继续奋勇前行的勇气和信心。

一、改革的导向——在破解中国发展难题中找寻出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未来,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正如习近平总书记

在全会《决定》的说明中指出的“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向我们深刻揭示出了中国改革的导向,从来都没有什么现成的经验,也不会遵循什么别国的模式,而就是我们自己所面对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发展难题给“逼”出来的。

在“文化大革命”这场十年内乱宣告结束后,我国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到底是在困顿中徘徊,还是在危难中奋起?是继续墨守成规,还是变革进取?邓小平曾回顾过改革的起因,他深刻指出,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后,多年来没有制定出为发展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的政策。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国家也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这种情况,迫使我们在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进行改革。” [1]134正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遭遇的挫折和失误,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给予了我们答案,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不行。也正是在破解中国发展难题的改革导向中,才促使着我们破除了一系列旧观念,纠正了经济体制中的传统观点,否定了分配问题上的错误观念,从而正确制定出了一系列指导我国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及工作部署,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迅速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成功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历史进程。

驻足回望来时的路,正是在邓小平改革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党团结带领着全国各族人民“摸着石头过河”,用改革的办法破解了许多影响和制约党和国家发展中的重大难题,走上了一条由浅入深、先易后难、逐步深化的改革之路。但也正如小平同志当年的论断,“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一点不比发展时少”,已在今日中国的现实语境里得到了充分印证。当前,我国的改革面临着一系列躲不开也绕不过的矛盾和难题,比如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政府与市场关系不顺的问题,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的问题,资源环境恶化的问题、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易发多发的问题,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问题,等等。面对未来,怎样营造出公正平等的竞争环境?怎样激发出经济社会的持续活力?怎样建设一个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政府?怎样实现社会的安定团结?怎样回应人民群众越来越多的诉求和期待?要破解这众多发展难题,化解来自各方的风险挑战,可以说,除了继续深化改革,别无他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深刻总结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破解当前制约中国发展的这些重大难题为导向,集中全党全社会的智慧,规划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问题作为时代的声音,我们注意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从来都是在回应问题、解答问题中发展前进的。把问题作为改革的导向,这既是邓小平改革思想的出发点,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遵循的起始点。

二、改革的动力——使经济体制改革发挥出牵引作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要求,以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要义,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牢牢抓住了这个核心要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也就找到了把握各个方面改革关系的内在逻辑。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们对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的认识并不完全清楚。虽然在建国之后我们就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但没有认识到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使经济体制受到排挤而丧失了活力。邓小平在深刻总结这一历史时期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做出了肯定回答,明确了大力发展生产力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那么,如何才能够尽快地发展生产力呢?对此,邓小平曾深刻指出:“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1]138正是站在正确认识中国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做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果断决定,使改革开放的壮丽画卷在神州大地徐徐展开。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深化价格改革、企业改革,十四届三中全会搭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十五届三中全会强调了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十六届三中全会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七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征程。由此可见,从农村改革的破冰试水,到国有企业的突出重围,中国的改革始终都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作为突破口,发挥着重要的牵引作用,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不断解放和发展,推动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言,一个重大创造就是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结合,既发挥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激发出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活力。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使其发挥出牵引作用,根本目的就是要把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人的因素释放出来,推动经济社会强有力的发展。事实雄辩证明,在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启动力的牵引下,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成长为世界经济的“新引擎”。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依然没有改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依然是我国的主要矛盾,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依然是我国的国际地位。从目前来看,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不高,发展很不均衡,创新活力不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在潜力很明显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依然是经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环节也必然是经济体制改革。因此,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我们要积极稳妥地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以此为牵引来带动各个领域的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动力,使其发挥出牵引作用,既是邓小平改革思想中的核心观点,又是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之道。

三、改革的部署——在相互协同配合中推进全面改革

社会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异常艰难的课题。它既要对涉及国家整体功能目标的各种要素进行变革,又要对涉及社会结构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各种要素的结合方式进行调整。这种变革和调整的力度与速度就直接关系到改革的成败得失。因此,经济体制改革虽然是改革的动力和先声,但要达到改革的最终目的,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就必须同样注重政治、教育、科技、文化等其他方面改革所发挥出的作用,做到统一部署、协同推进。

邓小平改革思想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其各个系统之间绝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际上,邓小平在阐发改革思想时,也从来不曾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而是始终强调了相互联系的重要性。在党的十二大后,邓小平从最初对农村改革的关注转向了城市改革,在要求改革不仅应涉及经济体制,还要涉及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基础上,提出并阐述了“全面改革”的战略构想。“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 [1]237 改革绝不是对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进行修修补补,而是对“传统旧体制”的根本性变革。邓小平之所以强调全面的改革,一方面是因为传统旧体制存在的弊端在各个领域都是相互联系的,在革除的过程中必须进行全面的改革,否则就会加大改革的阻力,提高改革的成本。另一方面因为改革是为社会建设服务的,必须配合社会建设来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各个系统紧密联系,相互配套的整体,只有全面改革才能推进。邓小平改革思想,就是把中国的改革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推进的,即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核心,把体制改革作为基本手段,逐渐实现政治、教育、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相互协同配合,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改革思想架构,为中国的改革发展指明了到达彼岸的途径。

历经35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已经使改革意识深深根植于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心中,为全面深化改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当前,经济体制改革虽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但随着各个领域建设的相互交融汇集,改革的互动性、关联性已明显增强,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势必会使其他领域受到影响,需要其他领域的改革协同配合。如果各个领域的改革各自为政、畸轻畸重,必然会使经济社会发展遭受很多掣肘,只有注重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使各个领域的改革协同推进,同频共振,才能使改革发挥出最大的效能,也才能使经济社会的发展找到出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根据“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作出了通盘考虑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构建了未来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全面深化改革事关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注重总揽全局,统筹协调各个领域的改革,使全局与局部相互配套,治本与治标相互结合,渐进与突破相互衔接,才能实现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互统一;只有科学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相互关系,使各个领域的改革举措相互配合,在具体实施中相互促进,才能使改革在成效上相得益彰,汇聚起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合力。在相互协同配合中推进全面改革,既是邓小平改革思想的鲜明特色,又是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途径。

四、改革的目的——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物质利益或物质需要是一个关涉到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如果没有人类的逐利动机和行为,以及为调节各种利益要求而形成的利益关系格局的话,也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2]82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当然要将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致力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在中国进行的改革,从来都是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从而调动起最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到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事业中来。

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曾有很长一段时期忽视了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片面强调国家和集体利益。其结果也只能是完全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最终束缚了我国的发展。邓小平改革思想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把其深厚的哲学底蕴与中国国情、具体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找到了关键的契合点,重新恢复了物质利益原则。邓小平也一再强调这个重要原则,在他提出的判断改革开放和党的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就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核心标准,充分肯定了个人利益存在的合理性。正如他始终坚信的:“凡是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受到广大人民拥护的事情,不论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多少困难,一定会得到成功。” [1]142明确道出了改革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生产关系与物质利益最为密切,不但体现着物质利益,也制约着物质利益。所以,坚持人民群众的利益标准,除了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之外,还必须调节生产关系,改革与生产关系密切相关的经济、政治等体制。邓小平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理解人的发展,从恢复物质利益原则到凸显人民群众的利益标准,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条红线贯穿于邓小平改革思想的始终。这一科学的价值理念犹如一阵春风,冲开了禁锢人们的思想牢笼,极大地调动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使马克思主义在新的时代又一次转化为人民群众强大的“物质力量”。

90多年来,我们党正是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才能够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谱写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篇章,不仅创造了经济腾飞的“中国奇迹”,还交出了人民满意的“中国答卷”,书写了人民幸福的“中国故事”,迈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新征程。对于一个社会现代文明程度的衡量,我们不仅要看到经济发展的水平,更要看这些发展的成果是否惠及了全体人民,人民群众的各个方面的权益是否得到了切实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要“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为深化改革开放夯实群众基础。”[ 3] 可见,今日之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问题出发,找到体制机制的弊端,把准深化改革的重点,让每一个人都享有公平的机会,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实践已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既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35年风雨兼程,35年挑战接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新一轮改革大幕,邓小平改革思想中关于改革的目的启迪着我们要把“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改革红利惠及全体人民”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遵循的不二法则和最终目的。唯此,我们党才能以更大的勇气、更高超的智慧,成功续写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习近平.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朝着十八大指引

的改革开放方向前进[N].人民日报,2013-01-02.

[责任编辑、校对:杨栓保]

猜你喜欢

内在逻辑全面深化改革邓小平
论遵循社会规律与坚持包容性发展的内在逻辑
改革“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
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及其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启示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从改革开放历史看“全面深化改革”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怕”回老家
邓小平总书记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