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流动儿童教育现状分析
2014-09-03程绍珍卢琰
程绍珍 卢琰
摘要:为了对流动儿童的教育现状困境有一个整体性的理解,通过调查研究,探讨流动儿童教育现状及对个体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影响,建立“知识传授、道德教育、情感沟通、生活照顾、安全保护、积极干预”的多元化教育模式,为解决城市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提出一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流动儿童;教育现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6—0144—02
1流动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学习问题
根据调查发现,流动儿童学习成绩、学习态度非常令人担忧,64%孩子感觉到在学习上有困难。这些孩子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对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孩子的主要精力没有放在学习上,有53%的学生认为学习成绩差是自己不努力造成的。其中不少学生迷恋上“网络”,还有的孩子会跟社会上一些人混在一起,于是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在孩子身上出现。缺少亲情的关爱、缺乏正确的引导,使孩子在成长道路上偏离正常轨道越走越远,甚至最后走上了犯罪道路。这和他们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有直接关系。部分农民工潜意识中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不多,有9%的父母希望孩子早点出来打工挣钱,比上大学后再担心找不到工作要实惠的多,所以“学习无用论”的思想影响到孩子。再加上双方距离比较远,缺乏沟通,没有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得孩子成绩每况愈下,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因此,城市流动儿童学业成绩普遍较差。
1.2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城市流动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流动儿童的父母为挣钱养家,疏于对孩子的管理,有的孩子甚至是单亲监护、他人监护,使流动儿童无法象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心理发育并未成熟,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数据表明,64%以上的父母不能及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根据调查了解,由于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委屈难过,性格内向、抑郁,孤僻,消极人格品质突出,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身心的发展。有的的学校没有心理辅导老师,班主任也缺少家访。孩子出现的问题没有及时疏导,导致流动儿童的情绪焦虑、人际关系紧张,敏感自卑,内心矛盾冲突非常强烈,做事情缺乏理智,容易冲动,甚至做出不顾一切地极端行为,对自身和社会发展极为不利。
1.3生活问题
流动儿童家庭经济基础较差。据调查,由于父母忙于生计经常不在家,有55%的孩子还要帮助家人做家务。他们生活上很节俭,能够保证一日三餐就已经是奢望了。孩子正处在生长发育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不能保证,影响了孩子身体发育。由于营养跟不上,孩子抵抗力减低,经常生病。生病后有18%的孩子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往往出现小病扛一下,大病又耽误的情况。因此,流动儿童的生活状况是不容乐观的。
1.4安全问题
流动儿童安全方面的隐患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调查显示,农民工住房条件远远低于所在城市居民水平,由于他们居住条件简陋,有的居住方式甚至是借住亲友家或宿舍、廉价旅社、居无定所、环境安全保障较差,孩子的安全意识不强,且自制力弱,很容易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安全威胁。在调研中发现,流动儿童受到意外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如触电等意外伤亡事件,学校的教师及监护人由于精力有限、力不从心等方面的原因,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从而导致流动儿童被伤害或伤害他人等事件的发生。
2流动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分析
2.1社会原因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以公办教育为主,接收城市流动儿童入学的格局基本形成,但是地区不平衡,一部分流动儿童就读民办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此类学校没有政府的扶持,教育经费的负担转嫁到农民工家庭,导致收费高,教学条件普遍较差。由于农民工教育投入大,生活负担重,也是导致一些流动儿童初中毕业即辍学的原因。
现行的户籍制度阻碍了社会流动。改革开放后尽管对人口流动的限制有所放宽,农民有了进城打工、就业的自由。但是据调查还有48.8%的农民工子女在原籍学校接受教育,农村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优惠政策吸引企业投资增加就业,更无法促进当地教育文化建设的进步,使得大量农民到外地打工,而其子女留在农村上学,教育质量仍然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
另外,社会环境对流动儿童的负面影响。在调研过程中,接受访谈的教师、家长及监护人普遍提到“网吧问题”,他们对网吧“深恶痛绝”,纷纷说:“网吧把孩子毁了!”。据调查,发现每个学校都有迷恋上网的“问题留守学生”,并且上网的人越来越多,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尽管我国政府明文规定在学校周围不得有营业性舞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并且禁止未成年人上网吧。但是,这一规定并没有被很好地贯彻落实,有关管理部门对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力度欠缺,一些开网吧的老板见利忘义,挣昧心钱,给孩子创造上网机会,使不少孩子染上网瘾,不能自拔,家长及学校老师为此非常苦恼。
2.2学校原因
教育问题始终是我国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重中之重。但是教育资源的不足、教育经费的短缺是造成城市流动儿童教育中出现问题的又一重要因素。有的城市贯彻义务教育工作未能尽如人意。一是中小学的办学条件较差,与教育部规定的标准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学校教室简陋,至于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更是奢望。二是民办学校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学历整体偏低。教师的流动性较强,有的通过关系进来,不具备教师资格的占有一定比例,他们能力低,缺乏教学经验,授课效果不好。有的学校音乐、美术、计算机、体育等方面的老师十分缺乏。不少学校的老师要同时承担多门课程,教学负担重,他们每天忙于上课,没有太多的精力去关注流动儿童的思想、心理和生活情况。三是学校缺少发展资金的支持,甚至有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这些都会影响到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教育质量也随之下降。在有些经济条件相对好点的地区建立了流动儿童学校,或者是在流动儿童比较集中的学校实行了寄宿式管理。据调查,虽然这种管理方式能够解决农民工家庭的一些实际困难,孩子的教育、安全方面也有所改善,但是由于资金、师资、管理漏洞大,不到位等原因,使得流动儿童教育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还存在相当大的问题。
2.3家庭原因
家庭是孩子生命的港湾,是社会化发展的重要环境,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最初的社会生活知识、道德规范从家庭中获得的。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教育角色的淡出是导致他们教育出现问题的直接原因。父母工作繁忙与孩子分多聚少,缺乏交流关怀,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孩子情感的缺失。部分孩子随父母外出,在打工地入学,部分随父母一方外出,尚有跟随其他的亲戚朋友外出,代为抚养监护,这种状况带来一系列教育问题:一是农民工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在学习方面无法辅导帮助孩子。二是是寄住在其他亲戚家的孩子,新的家庭环境对儿童更加不利,亲戚有时不便对孩子严加管束,孩子本身也会有寄人篱下的感觉,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三是受经济条件限制,生活过于简朴,基本营养不能保证,只满足吃饱就可以,从而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发育。不少流动儿童的身高明显低于城市生活的同龄孩子。还有的父母对待已经出现问题的孩子,缺乏耐心,用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非打即骂。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导致孩子更加叛逆,形成恶性循环。
3流动儿童教育引发相关问题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已经是一个社会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流动儿童生活状况和教育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引发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出现。
3.1对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的影响
在流动儿童家里,父母也考虑到孩子需要照顾和教育问题,以及家里有农活,因此父亲外出打工的占62%,而大多母亲留在家中。这些未走出农村打工的妇女承担了更多的责任,既要忙地里的农活又要照顾老人和孩子,沉重的家庭负担让她们感到身心疲惫,有些人过早地患上了生理疾病;还有些家庭由于夫妻长期分居,缺乏交流沟通,再加上外界的各种诱惑,部分流动儿童父母的婚姻状况出现了问题,家庭逐步走向瓦解。面对瓦解的家庭对于留守妇女和儿童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在调查中,经常看到一种现象,偌大的村子,最多是老人和孩子。老人本应该让人照顾,结果由于子女外出打工,年迈的他们还要承担起照顾孙(外)子女的任务,有的在农忙季节还要下农田干农活,苦不堪言。家庭危机和过重的家庭负担使他们享受和谐家庭的天伦之乐成了一种奢望。还有的孩子由于长期缺失父爱或母爱,家庭不和谐,变得沉默、离群,甚至走极端,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危及到社会安定。
3.2对流动儿童素质教育的影响
新型城镇化教育问题解决得如何,直接关系中国现代化的成败。目前流动儿童教育出现的系列问题,对儿童身心发展、现代化国民的素质以及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与社会和谐有着重要影响。据相关部分统计,近两年一些农民工子女通过勤奋努力考上大学,但在综合能力、心理素质、为人处世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还有不少孩子勉强上到初中就不再上了,他们或在城镇打工,或在家“闲逛”,还染上了抽烟、泡网吧的不良习气,更严重的还走上了犯罪道路。
3.3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要靠科学知识来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目前流动儿童的父母为了摆脱贫困提高生活质量进城务工,虽然经济条件有所改善,但是他们的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受到应有的教育和关爱不足,成了困扰父母、学校和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个问题体现了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如果流动儿童教育现状不能继续改善,就会影响到未来国民的综合素质。这些作为城镇化建设的后备军,知识能力达不到标准就会影响城镇化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对于城市儿童,流动儿童为社会弱势群体,在受教育、社会接纳等很多方面的制约因素不是靠家庭和个人解决的,因此,国家和相应的社会政府机构,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应积极为处境不利的流动儿童提供更多平等受教育权利和机会。
一个国家的儿童状况,标志着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现代化进程。解决好好流动儿童问题,不仅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千家万户的家庭稳定,还关系到新型城镇化推进,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所以,针对流动儿童当前出现的种种问题,必须积极探索一个科学的多元化的教育模式,逐步改善农村流动儿童生活和教育状况。
参考文献
[1]苏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7,6(1).
[2]卢德平.中国弱势儿童群体问题与对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白慧,陈伙平.城市流动儿童社会适应困境的家庭因素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