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定边经济转型升级

2014-09-03

当代陕西 2014年10期
关键词:新区发展

文/窦 琨(本刊记者)

定边经济转型升级

文/窦 琨(本刊记者)

建设工业新区,发展富民产业,做实民生工程,由单一资源型向均衡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转型。

处暑时节,塞外名城定边,秋风送爽,田间地头一片繁忙景象:早熟的土豆一袋袋被装上车,粉红的荞麦花和金黄的向日葵连片盛开,红彤彤的辣椒挂满枝头。光伏发电园区内,一排排吸收太阳能的晶硅板整齐地排列在盐碱荒漠地带,一座座充满活力的风塔矗立在广袤的黄土丘陵之上,东西绵延近百公里,十分壮观……

早在几年前,定边地方财政收入80%以上还来源于石油产业,是典型的“石油财政”。如何在资源型经济基础上,拓展持续发展渠道,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满足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定边县面临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定边县立足资源优势,围绕“科学发展、有序跨越、和谐稳定”的总体目标,探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县域经济持续跨越发展。

打造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高地

从定边县城向西北1.5公里,在毛乌素沙漠的边缘,只见车流穿梭,机器轰鸣,一栋栋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一座颇具规模的工业新区正迅速崛起。

2006年,为解决县域经济结构单一、发展后劲严重不足这一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定边工业新区应运而生。

“县上将工业新区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航母'来打造,新区规划为一个中心、三大区域,从南至北依次为农副产品加工区、商业服务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和机械装备制造区。”定边县政府办副主任王亮说。

2009年,定边工业新区被确定为全省重点建设县域工业园区之一;2010年,榆林市正式批准设立定边县工业新区建设管理委员会。

“以前,定边的石油工业一枝独秀,工业新区的建成打破了这种局面,全县形成了以石油开发为主导,以天然气综合开发利用、盐化工、新能源、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等为支撑的工业体系,多元化工业经济已经显现。”定边县发展改革局副局长马燕介绍。

位于新区的陕西众源绿能天然气有限公司是定边县在2010年“西洽会”上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也是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气化榆林、气化陕西”的重点工程。

公司副总经理张海介绍,该项目共分两期,一期于2011年12月份一次性开车投产成功,创造了国内同行业、同类规模装置建设周期最短、投资最少的优异成绩。二期于今年3月15日开始试生产,截至目前,试生产阶段装置运行正常。整个项目建成后,年产值将达到30亿元,上缴税金2.6亿元,直接提供就业岗位300多个,带动运输、修理、餐饮等相关行业就业上千人。

在工业新区,另一家企业延长油田公司定边采油厂机修新厂即将竣工,负责现场施工的高耀德说,厂子运行后,将生产抽油杆、抽油管、抽油泵等原油生产所需的消耗品,并且实现生产、维修、维护一体化。

“工业新区将打造传统和现代产业互补的工业集聚区,商业开发和公共事业配套的城市功能区,设施齐全和管理规范结合的新型社区,并将成为定边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动力源。目前,新区已入驻企业52家,开工建设23家。”王亮说。

定边是“太阳能资源富集区”,风能和太阳能丰富。2010年11月20日,全省第一个投入运营的风电场——国电陕西定边繁食沟风电场第一台风机成功并网发电,拉开了定边县乃至全省新能源开发的序幕,也改写了陕西无风电的历史。现已有国电、华能等12家风电企业在定边落户。

在太阳能开发利用方面,作为榆林市光伏产业发展布局重点之一的定边太阳能光伏发电园区,计划用10年时间建设成全省乃至西北地区最大的以太阳能光伏发电为主的大型综合产业园区,形成太阳能发电产业的集团化、规模化、园区化。

特色农业鼓起农民“钱袋子”

9月3日,在白泥井镇,一望无际的田地里马铃薯长势喜人,红彤彤的辣椒挂满枝头,几位农民忙着在田间劳作。

“我家种植了30个大棚蔬菜瓜果,40亩辣椒,每年的收入都有七八十万元。”种植大户石顺喜满脸喜悦。

近年来,定边县坚持“特色农业富民”发展战略,全县形成了马铃薯、玉米、特色蔬菜、名优小杂粮、优质油料五大特色主导产业,接连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优质高产马铃薯生产第一大县”“世界著名红花荞麦原产地保护县”等称号。

定边县县长温江成介绍说,按照“北部滩区设施农业,中部滩区生态旅游观光农业,东部滩区地膜玉米高效农业,南部山区马铃薯小杂粮油料旱作农业”的发展布局,全县特色农业产业呈现出区域化种植、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良好发展势头。

辣椒是定边县特色蔬菜之一,以其肉质醇厚、外形美观、香味浓郁而著称,但多年来零星种植、品种混乱、管理粗放,致使产量低、形不成规模。2012年以来,定边县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在北部滩区大力发展标准化蔬菜种植,特别是辣椒种植逐步向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迈进。在白泥井镇、定边镇、堆子梁镇等地实施标准化产业项目,通过统一供苗、统一供肥、统一管理的标准化种植,把定边的“一定”牌辣椒打造成省内外知名的农产品牌。

白泥井镇先锋村党员示范户李林军2007年开始承包土地建大棚蔬菜基地,率先引进移动拱棚,形成了“春提前、秋延后”的种植模式,形成规模后,他又帮同乡的农民建温棚,提供苗子和技术,现在他的合作社已引领全镇近3000户群众发家致富。

白泥井镇通过“建基地、扶企业、组建专业合作社”的工作步骤,初步形成“农户+基地+公司+专业合作社”的产业化生产格局。组建了白泥井助民大棚蔬菜专业合作社等一批专业合作组织,累计发展专业合作社89个,实现群众自愿联合,合作生产,合作经营,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62%,生产的蔬菜销往全国各地,并全部实现了订单销售。

2013年,全镇农业生产总值达到1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6万元,收入上20万元的户达500多户。年底,在国家农业部公布全国第三批“一村一品”示范镇名单中,白泥井镇成为榆林市唯一获此殊荣的乡镇。

如今,白泥井镇的经验也在定边全面推广。

2013年,定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过万元,来自农业特色产业收入达80%以上。

“农业稳,业富民,近年成绩真可观。干部群众流了汗,党员奋战第一线,成绩辉煌人称赞……”定边群众用这首快板表达了他们的幸福心情。

简单管用的灌溉设施让沙地变良田 梁生树/摄

移民搬迁铺筑幸福新生活

如何驾驭县域经济布局和城镇建设?就像棋局对弈中的每一步棋,既要有现实的考量,又要架构起未来发展的全局走势。

近年来,定边县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工作目标,在改善民生过程中,积极推进移民搬迁工程,突出城镇化带动作用,坚持把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集中力量解决群众最关心、最期盼和最现实的问题。

“上了姬左塬,凉水拌炒面,你要一犟嘴,硬给炒面不给水。”这个顺口溜反映了白于山区腹地姬塬镇群众的饮水困难。

除了饮水难,白于山区群众还有很多难:出行难,挣钱难,娶媳妇难……在定边最西南端姬塬镇东掌村,149人的小村就有8个光棍。而像这样的村庄,在白于山区并不鲜见。

“白于山区大规模的移民搬迁是定边县最大的民生工程,是解决白于山区群众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增收难等矛盾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办法。”温江成说。

为了打好这场攻坚战,定边县对深山区自然条件差、收入低、难以开发的村,结合小城镇建设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实施异地移民搬迁;对浅山地区条件较好,已经形成一定产业规模的村,不愿意搬离本村的群众,在沿公路干线、结合新农村建设实行就近、集中移民搬迁;对进城务工人员,有固定收入来源、现已租房在城市居住的群众,通过在县城建设经济适用房的方式,进行无土搬迁安置。

在移民搬迁过程中,定边县按照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农民进城和适应城镇化、现代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及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要求,以产业扶持为支撑,以群众增收为中心任务,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2011年,定边县启动衣食梁移民社区工程,该社区距县城26公里规划占地面积14400亩。在“十二五”期间搬迁白于山区移民2万人,容纳其他人口3万人,形成一个具有商贸物流、货运仓储、农副产品加工、宾馆餐饮服务等第二、三产业聚集,文化娱乐、教育卫生、通讯等服务功能齐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完善的县城副中心区。目前,部分楼房已经封顶,社区水、电、路基础条件全部就绪。

在打造大社区的同时,定边县配套建设物流园区和蔬菜、羊肉、有机肥加工厂,还为移民户配套土地,吸纳贫困人口就业。

“东西二梁一道涧,主要生产洋芋蛋;山丹丹,红艳艳,苦荞茶是个宝蛋蛋;定边县,不一般,群众生活比蜜甜……”定边,这座被称为“塞外明珠”的陕北小城,不断带给人们发展的惊喜。

猜你喜欢

新区发展
宜宾市三江新区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雄安新区媒体关注度
数说雄安新区七大战略制高点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