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旗渠”的故事

2014-09-03生树,芝芳,张帆

当代陕西 2014年10期
关键词:林县红旗渠民工

“红旗渠”的故事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红旗渠、红旗渠精神风靡全国,感动了亿万人民,至今仍是人们心中的精神丰碑。

曾经,翻开林县县志,满眼都是干旱、连年干旱、禾枯、绝收、悬釜待炊、十室九空、人相食等触目惊心的字眼。缺水导致许多村庄出现因争水打架斗殴乃至伤人亡命、人与狼争水而丢掉性命的事。

1960到1969年,惊天地、泣鬼神“红旗渠的故事”在林县上演。

千军万马战太行

“就是我把这身子化了,也要变成一截渠道!”随着一声令下,年过六旬的赵连生拿出“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心劲,和近4万名群众从林县15个公社的山窝窝中奔涌出来,顶着刀子一样的山风,拎着干粮,扛着行李,推着小推车,带着锅碗瓢盆,背着铁锨钢钎,健步走在太行山的山路上。

这天,是1960年2月11日,一个寻常的元宵佳节,却让整个林县人热血沸腾——红旗渠动工了。

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中,有父子上阵的,有夫妻同行的,甚至还有一家三代人的。他们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没有技术,没有机械,他们有的是一双手和要给家乡人争一口活命水的干劲与勇气。

近4万人凭着钢铁般的意志,靠着钢筋铁骨般的双手,十年间不分冬寒夏暑,披星戴月,奋战在太行山上。

铁打的林县人

很难想象,近4万人一下子涌到70多公里长的渠线上,是何等的壮观!

“领导,咱晚上住的清凉宫是庙还是宫殿?”来到一个山崖下,公社领导指着平坦的石板上说:“清凉宫到了,就住这里吧!”

当晚,民工们就在漳河边这些平石板上一字排开,男左女右露天打铺,中间由一对夫妻把男女分隔开来。夜里的冷风直钻被窝,人几乎冻成冰棍了。但想着将来渠修成后的情景,大伙自嘲地说:“这‘清凉宫’里刮着山风,看着月亮,有太行山为咱站岗,漳河给咱弹曲儿,这不就是神仙住的地方么?”

这样的一幕,每天都在太行山上演着。不论是领导,还是一般民工,不管是男的女的,还是老的少的,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就睡在山崖下、石缝中,有的垒石庵,有的挖窑洞。山上有些地方非常窄,民工们只能外面用石头一砌,用绳子一揽,头朝里,脚朝外。若是晚上不留神,一翻身就会直接滚到悬崖下,落进漳河里。

与其说林县人修渠凭的是勇气,倒不如说他们拼的是生命。

夏天雨水多,若是小雨,盆、桶接着就能应付。但若是暴雨,外边里边一起下,民工只好把铺盖卷起来抱在怀里打盹。有一次半夜突降暴雨,干了一天活的民工一觉醒来发现大家竟然睡在水里。第二天,漫山遍野晒满了被子。

风吹雨淋加上蚊虫蛇蝎叮咬,感冒发烧是常事,很多人还患上皮肤病、关节炎、风湿病。“渠没修成,人都病了,这还得了?”县委书记杨贵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问供销社为什么不提供席子,对方的一席话让杨贵无言以对:“杨书记,物资实在紧张,就连我们主任的席子都送到渠上了。”

杨贵回到机关,当即就把自己床上的席子抽出来,送到了工地上。县直机关和厂矿企业的干部职工纷纷把自己的席子送到工地。短时间内集中了5000多张。

干部吃得少干得多

在红旗渠建设工地,想吃饱肚子简直就是奢望。

每一天,民工们都要付出巨大的体力劳动,早上一碗野菜汤,一个菜窝头;中午一个菜窝头,一碗野菜汤;到了晚上,民工们苦中作乐,说自己吃的是“天池捞月亮”。其实就是稀得不能再稀的稀饭,月亮的影子映在碗里,捞来捞去,什么也没有。

工地吃饭是按人分饭,一人一份。

那些全家齐上阵的,每到开饭,就是这样的场景:一家人围在一起,女人省下点,匀给干重活的男人;老人省下点,匀给年轻人,若还不够吃,就上山挖野菜,野菜吃光了,就吃树叶,树叶吃光了,就下漳河捞河草吃。

这天,杨贵来检查工作。吃饭时,总指挥长王才书发现蒸熟的糠窝头都散了,需要用铲子铲到碗里才能吃,就叮嘱炊事员做饭时用点劲,把窝头捏紧。炊事员委屈地说:“不是不捏紧,是没有粮食呀,都是粗糠,粘不到一起,生的时候捏得很紧,蒸熟后就散了。”王才书听后,沉默了半天说:“我犯官僚主义了,错怪你了。”

留守在家的老人孩子,心疼工地上干活的人,把从嘴里省下的粮食送到工地。一次,小店公社七泉村要去渠上慰问,全村人提前一个星期只喝稀饭,将攒下的红薯干送给民工。当每个民工分到一碗煮熟的红薯干,大家高兴得不得了。看到民工们能吃顿“饱饭”,自己挨饿的村民们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党员干部处处带头,他们干在前,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在饥饿的1960年春,修渠的民工每天补粮2市斤,干部则补1.5市斤;9月份情况更加严峻,民工每天补粮1.2市斤,干部则补0.8市斤;1961年情况有所好转,民工每天补粮1.8市斤,干部则补1.2市斤。

10年间,民工的粮补始终高于干部,这是县委书记杨贵一班人始终坚持的要求,他们也带头这样做。大家的共识是,修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修渠的过程也应如此。他们多想把给民工的粮补调得更高一些,可三年困难时期,这些补助也是全县勒紧裤腰带省出来的。

在确定每天民工的任务量时,县委一班人带头干,先看自己一天能修多少,县委领导能修5米,民工每天的定量就是4.5米。杨贵说,我们干部都完不成的事,怎么能让群众去完成。

修渠10年,动用了大量的资金和物资,但从没有发生过一宗请客送礼、挥霍浪费的事件,也没有一个干部贪污挪用一分钱的修渠款和物资。

好钢用在刀刃上

起初,没有工具,大家就从自己家里带,可这些铁镢、铁锹只能在坚硬的石英砂岩凿下一个白点;打炮眼的钢钎打不了几下就钝了,即便这样,工具数量仍远远不够。

石头硬,但林县人的意志更硬。争取物资,购置钢材,把钝了的铁具回炉再打……

为了寻找好的钢钎,总指挥长王才书想起自己有一位当过兵的同事:“能不能让他去部队上寻求点支援呢?”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自己的老伙计,两个人一拍即合:“记得老首长说过,抗美援朝时,还真有那么一批钢钎没用,我去试一试。”

事情进展得很顺利。很快,抗美援朝阵地上退下来的3000根钢钎运到了工地上。好钢制成的钢钎风刃耐磨,无疑是雪中送炭,可大家反倒不舍得用了。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把这3000根钢钎截成9000段,全部打成钢钎头。”杨贵要求把9000个打好的钢钎头焊接在原来的钢钎上,3000根好钢钎一下变成了9000根。

红旗渠的“物尽其用”在全国都出了名的。抬石头的木杠断了,修理工改成大锤把接着用;大锤把用坏了,改成小锤把使;小锤把用不成了,送到饭堂当柴火烧。平板车的轮胎用破了,做成垫肩用;垫肩磨破了,拆下来套在钢钎上当护手;护手用不成,就剪好缝在鞋底上。

一场“政治风波”

“林县老百姓吃不饱,生活非常难,但林县县委死抱红旗不放,还在大搞什么红旗渠工程。”1961年7月初,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到河南新乡视察。在新乡地委召开的会议上,有人反映林县的问题。

当时国内经济困难、百姓困苦,听到有人不顾百姓死活大搞政绩工程,爱民心切的谭震林勃然大怒:“马上把杨贵叫来,如果情况属实,一定要严肃处理。”

接到通知,杨贵急匆匆从工地赶到地委。一进会场,他感到气氛不对,人们看见他不打招呼,躲着走。

吃过晚饭,一个老战友悄悄敲开他的房门,将原委如实相告,嘱咐道:“明天一开会,你最好主动检查,争取领导谅解。”

第二天会议上,当主持人请县委书记发言时,大家谁都没有说话,目光齐刷刷盯着杨贵。杨贵心里清楚,这个会就是针对他开的,但他想不通,作为共产党的干部,不就是要为老百姓办事吗?在林县为人民谋利益不就是要修渠引水吗?难道这也错了?

杨贵站起身一字一板地说:“林县千百年来饱受缺水的苦难,多少人因为水,卖儿卖女;多少人为了水,离乡背井;多少人为了水,家破人亡。林县人祖祖辈辈缺水盼水,现在红旗渠第一个战役我们已经打赢了。自然灾害是事实,但光坐在那里等老天爷恩赐,是战胜不了自然灾害的。不修渠也可以,我的乌纱帽保住了,但是遭罪的还是老百姓。我们是共产党员,是党的干部,党性原则不允许我眼睁睁看着地里长不出庄稼,十几万人要翻山越岭挑水吃。我们修渠为什么?为的是给人民群众一条生路,为的是林县老百姓,为的是后代子孙,我们问心无愧。如果有错,责任在我,但我说的全部都是事实,请组织上调查。”

谭震林静静地听着杨贵发言,一句话没有说。会议结束后,他马上派人组成调查小组赴林县调查。结果很快出来了,杨贵说的全部是事实。

一场风波终于平息。谭震林高度赞扬红旗渠,要求河南省委大力支持红旗渠建设。

吴祖太血祭太行

一天,悲壮的唢呐声撕扯着林县群众的心。自发组成的送葬队伍一眼望不到头,老人、妇女泪流满面,就连在工地上敢拼命的一帮铮铮铁汉,也哭红了双眼。

1960年3月28日,27岁的水利技术员吴祖太将自己年轻的生命,留在了红旗渠王家庄隧洞工地。

这天傍晚,吴祖太下工,正准备吃饭,接班的工友气喘吁吁地跑来——隧洞的顶部发现了裂缝。吴祖太放下饭碗就要走,老司务长一把拉住他:“吴技术,吃了饭再去吧。”吴祖太一边走,一边说:“趁着天还没黑,我得想办法,不能让大家顶着危险在里边施工。”

“轰隆”一声巨响,吴祖太刚进洞10分钟,隧洞突然坍塌,巨大的石块从山顶滚落,重重地砸到他身上,很快就堆成了一座小山。民工们发疯似地用手扒开碎石,把他挖出来,可这个爱笑的小伙却再也不能说话了。

这是一对因奉献而牺牲的夫妻。两人新婚第4天,夫妻二人奔赴各自工作岗位,在淇县任教的妻子薄慧贞,为了抢救一个过铁路的学生,不幸牺牲。

没能在妻子生前多陪陪她,让吴祖太心怀愧疚。他怎么也没想到,一生中最甜蜜的四天,却永远成为回忆。

当时测量工作正紧张,吴祖太收到加急电报:“母病重,速归。”他给新婚妻子写了第一封信,请她代替自己回家照顾母亲。可信还没寄出去,却接到妻子牺牲的消息。而这时,吴祖太和21岁的薄慧贞结婚还不到100天。

突如其来的噩耗,一下击垮了吴祖太。他抱着妻子的遗体,呆呆地坐了一天一夜。

红旗渠选线测量工作正在节骨眼儿上,吴祖太知道,工友们正盼着他呢。他流着眼泪,忍着心痛,匆匆把妻子就地埋葬,连夜赶回林县。他想,等红旗渠修成了,就把妻子接回原阳老家。

吴祖太把对亡妻的思念化作“自残”般的工作动力,当他把红旗渠的设计图纸放在杨贵面前时,只说了一句话:“杨书记,放心按图施工,我敢拿脑袋做担保!”

吴祖太牺牲后,林县人把他的遗体送回老家原阳安葬。红旗渠工程完成后,按照吴祖太的遗愿,把他的妻子迁回原阳,家乡父老在他们的合葬墓前敬上一碗清清的漳河水。

为解决电商人才匮乏的问题,青岩刘村应妥善利用周边资源,全力加强与高校之间的合作,不遗余力对接高校资源,引进专业教师定期为青岩刘网商们进行专业指导;以优厚的条件吸引优质创业毕业生长期驻扎,不定期地开展创业交流活动、分享创业心得。同时,青岩刘还应加深校企合作,完善联合办学、合作培训、实训基地等长效机制,鼓励大学生到青岩刘创业,通过共同培养人才,尽快弥补当地人才缺口。此外,青岩刘还应建立与发展“青岩刘智慧库”,邀请互联网领域内专家担任优质导师,定期开展创业相关活动,借助高校资源,积极引进多种平台宣讲,创新电商运营模式,多渠道探索创业之路,为青岩刘的电商生存提供鲜活的血液与动力。

任羊成“老虎嘴里拔牙”

“除险队长任羊成,阎王殿里报了名。”这两句顺口溜,说的是干活不要命的红旗渠建设特等劳模任羊成。在林县梨树崖、老虎嘴、鹦鹉崖、小鬼脸等悬崖绝壁上,任羊成凌空除险的身影,许多老林县人至今记忆犹新:他身上系着几十斤重的绳索,手拿特制铁钩,像荡秋千一样在陡峻的山崖上行进,排除一个个险石……

落石和塌方,是红旗渠工地上最大的危险。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施工安全,红旗渠建设指挥部决定成立凌空除险“排险队”,任羊成第一个报名,成了“排险队”队长,带头干起了“老虎嘴里拔牙”的事。

凌空除险,就是用绳索捆住腰,手持长杆抓钩,身上背着铁锤、钢钎等工具,一直下到飞崖下。那里,有被炸药炸酥了、震松了的石头,任羊成要把它们清除干净。这个工作和排雷一样,置身最危险的境地去清除危险。除险者的性命就系在一根绳索上,稍有闪失,就会撞上崖壁。一不留神,还会被头顶的险石砸中。

一次除险时,一块拳头大小的石块掉下来,迎面砸在任羊成嘴上,他眼前一黑就昏了过去,嘴里鲜血直流。好一会儿,任羊成才清醒过来,听到上面拉绳子的工友正焦急地喊他,张嘴想回话,却发现怎么也发不出声音——四颗门牙被砸掉,横在嘴里,卡住了舌头。情急之下,任羊成摸出腰间随身携带的一把钳子,将四颗牙硬生生的连根拔了下来。他吐出一口血水,跟工友报了平安,又在悬崖上坚持了6个小时。

“我‘死’过五回。”任羊成说,“阎王殿里报了名,可是阎王不收我。”一次,任羊成正在半山腰除险,腰里系的下崭绳忽然脱落,从几十米高的峭壁上摔了下去。工友们吓呆了,以为任羊成这次必死无疑,甚至连个囫囵尸首都落不下。可他没有摔死,而是掉进了一片圪针窝(当地对带刺灌木丛的称呼)。工友们拿着针,从他身上挑出了一捧圪针尖。

任羊成长时间腰拴大绳悬空,身上被绳子勒出一条条血痕。血肉模糊,粘住衣服,脱衣服时要扯下一片血痂。磨得时间久了,腰上竟然结了老茧。

任羊成身上这片老茧,曾让去采访他的新华社副社长穆青为之落泪。他在文章中写到第一次见到任羊成的情景:“他脱下上衣,果然露出了一圈厚厚的老茧,像一条赤褐色的带子缠在腰际。我用手轻轻抚摸着那条伤痕,实在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眼里早已充满了泪水……这就是红旗渠精神!这就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铁姑娘李改云

红旗渠工地上的妇女,和男人们一样,也睡在露天的山崖下,冬天顶着刀子一样的山风,夏天受着火烤般的曝晒。姑娘们最骄傲的事情,是会打铁、锻石头、双手扶钎,能够抡起十几斤重的铁锤。她们和男社员比赛抡铁锤,可以连续打几百下。胳膊打肿了,伸不到棉衣里面去,没有一个人喊苦。

1960年2月18日上午,在红旗渠渠首的工地上,姚村公社分指挥部的妇女营长李改云正在干活,突然听到有小石头掉下来的声音。抬头一看,一块山石已经裂开,马上就要掉下来。石头下边,还有几十个民工正在干活。李改云急得扯着嗓子大喊:“石头掉下来了,快跑!”

工友们扔掉工具,撒腿就跑。可一个小姑娘看到石头掉下来,吓傻了,站在那儿一动不动。眼瞅着巨石向小姑娘头顶砸来,李改云飞扑上去一把推开她。小姑娘得救了,但李改云却被埋在了乱石中。等大家把李改云从石头堆里刨出来,她的小腿已经全部砸烂,两条腿上没有一块完整的皮肤。

工地医院的医生听说了李改云的英勇事迹,从自己身上取皮肤,植给了她。省委领导亲自派直升机,接李改云到郑州治疗。经抢救,李改云脱离了危险,但两条腿却没有保住,落下了终身残疾。直到现在,只要阴天下雨,李改云的腿都会钻心地疼,整夜整夜睡不着。

子承父志上“战场”

“孩子他爹,今天咱们村终于通水了,孩子替你把水引进了村子,全村老少让我把这第一缸水给你喝,你可以瞑目了!”通水的这天,天还没亮,全村男女老少就在红旗渠岸边排成两行,中间闪出一条路,让一个中年妇女第一个走到渠岸边,用瓷茶缸舀起水,浇在渠岸边的地里。

她是这个村党支书的妻子。红旗渠开工三个月时,她的丈夫在一次爆破中为抢救工友牺牲了。丈夫走时,没留下一分钱,也没留下一句话,唯一留下的只有一床破铺盖卷和这个瓷茶缸。

她抱着瓷茶缸呆呆地坐了两天两夜,然后把三个年幼的孩子叫到跟前,对老大说:“买江,你最大,你去代你爹修渠,你什么时候把渠修成,把水引进咱村子里,什么时候再回来见娘。”

就这样,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在丈夫牺牲后,又执意把自己年仅13岁的儿子送到红旗渠建设工地。张买江成为特批的红旗渠年龄最小的建设者。

祭完丈夫,这位坚强了10年的女人,终于抑制不住积压在心里的思念和悲苦,一下子瘫坐在渠岸上嚎啕大哭。

来之不易的“幸福水”

“打开闸门!”1969年4月5日,随着杨贵一声号令,漳河水顺着红旗渠奔腾而出,激荡着向下游流去。顿时,鼓乐齐鸣,鞭炮震天,红旗渠上下一片欢腾。

一辈子尝尽缺水痛苦的老人不敢相信眼前看到的一切,颤颤巍巍地把手伸到了渠水当中,两行热泪长流;年轻人兴奋地用绳子系着茶缸从渠里提起一缸水,脖子一仰,伴着泪水喝下。

公路上、山道上,身穿节日盛装的人们骑着毛驴、推着小车四面八方涌来,驴脖子上还挂着铁桶、瓦罐——他们要让没来到通渠现场的家人,也尝一尝这来之不易的“幸福水”。

无数男女老少看着一渠水,满脸是笑双眼含泪,这一刻的欣喜与幸福饱含着10年的酸甜苦辣。

杨贵躲过人群背过身,偷偷抹着不断涌流的泪水。十几万林县农民,饿着肚子,利用极少量的简单机械和无数凝结着智慧的“土办法”,苦苦奋斗10年,削平了1250座山头,凿通了211个隧洞,架设了152座渡槽,今天终于有了回报,这条“人工天河”通了!

竣工庆功会上,县领导问英模们有什么要求,一位劳模脱口而出:“就想吃顿饱饭!”一句发自心窝的话语,让在场的所有人心酸落泪。

(生树 芝芳 张帆/整理)

链 接

红旗渠精神内涵

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红旗渠精神的灵魂;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有力保障;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红旗渠精神的具体体现。

——时任林县县委书记 杨 贵

红旗渠留下的深思

林县人为什么能在共和国最困难的时期修成红旗渠?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党的主张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领导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党的任务、人民的利益、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力三者得到了有机的结合。

数字红旗渠

花费了10年时间(1960-1969),干、支、斗渠全长1500公里;斩断了1250座山头;架设了152座渡槽;凿通了211个隧洞;建造了21408座建筑物;挖砌了1515.87万立方米土,相当于修建一条从广州到哈尔滨宽2米高3米的土墙。

在红旗渠工程建设中,81名干部和民工献出了生命,年龄最大的60岁,最小的只有17岁。

猜你喜欢

林县红旗渠民工
《红旗渠》
“红旗渠精神”感动我
弘扬红旗渠精神 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
寒冷冬夜 地下通道睡滿待業農民工
把红旗渠精神这杆旗扛起来传承好
《红旗渠》
谁更老实?
从红旗渠的“账单”体会党的领导
红旗渠赞
民工买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