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集聚优秀人才的体制机制
2014-09-03杜深华
文/杜深华(本刊记者)
建立集聚优秀人才的体制机制
文/杜深华(本刊记者)
健全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创新集聚人才体制机制、完善人才流动配置以及评价激励服务保障机制。
中央通过的《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提出健全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创新集聚人才体制机制、完善人才流动配置以及评价激励服务保障机制等4项举措。这是对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一系列人才工作战略部署的具体细化和任务分解。
中组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考虑到人才工作涉及面广,人才顺畅流动、发挥作用存在不少体制壁垒和障碍,《实施方案》一方面注重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另一方面强调试点先行,针对“建立人才顺畅流动的制度体系”等难点改革任务,制定重要改革试点方案,在试点基础上总结经验、适时加以规范。
打破人才成长、脱颖的体制壁垒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让人人都有成长成才、脱颖而出的通道,让各类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吴江认为,现在人才成长发展路径不够顺畅,主要体现在:
一是人才市场的制度性分割。就是在分层、分类管理过程中,出现制度性的市场分割。以行政区划为标志的人才市场分割现象,使得人才配置过程中的活动半径过小,本来是一个统一大市场,结果被制度分割成若干个小市场。
二是人才资源出现社会分层的凝固化。社会分层凝固,就会凝固到身份上、等级上、待遇上,带来身份障碍、待遇不公、就业歧视等问题,就会出现社会上层和社会底层的区别。
为此,《实施方案》提出,要制定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机制,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总体方案,形成人人能够成才、人人得到发展的制度环境。
今年7月1日,《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正式实施。这是《实施方案》明确的具体任务之一。年内还将出台关于贯彻三中全会《决定》精神,加快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的意见。2015年,将制定关于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总体方案。
近年来,人才评价激励机制的改革呼声最高。工作中,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陈辉与各类人才都有近距离接触。他认为,现行人才体制机制在引进、培养、使用各环节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发现人才的渠道偏少,识才的眼光还需要进一步拓展;人才评价方式不够科学,“以论文数量论英雄”的现象较为普遍。
针对这些问题,《实施方案》提出,要建立和完善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为此,将重新修改《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和《职业技能鉴定规定》,制定分类推进职称改革的意见和《职业资格设置管理条例》。
完善人才顺畅流动制度体系
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完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顺畅流动的制度体系。
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名誉所长沈荣华认为,我国人才流动还存在户口、编制、档案、子女上学、出入境管理五大“拦路虎”。
加快相关制度改革,突破人才流动中的地区、部门、所有制、身份、城乡等制度性障碍是《实施方案》规划的重点——中央将总结各地区各部门促进人才顺畅流动的实践经验和制度成果,制定总体改革方案。
今年9月,中组部、人社部、国家公务员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的意见》,推出降低学历要求、放宽专业限制、调整年龄条件等降低考试门槛的举措。
我省从2013年起决定,每年列出全年招录公务员计划的15%,专门用于从优秀工人农民中考试录用公务员,就是这项改革举措的先行先试。目前已有457人走上乡镇公务员岗位。
“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还没有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河海大学教授赵永乐指出,一方面人才管理市场化改革进展缓慢,人才资源配置无法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另一方面政府对人才市场干预过多,公共服务不足,监管不到位。
为此,中央将尽快制定关于推行直接引进、公开选拔、聘任、挂职等办法,促进社会优秀人才进入党政领导岗位的试点方案。并在试点的基础上,着手制定关于促进社会优秀人才进入党政领导岗位的意见。
为健全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实施方案》明确要在2016年制定人力资源市场条例,真正让“市场之手”舞动起来。
择天下英才为“我”所用 梁生树//摄
让更多人才“沉”在基层一线
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人才向基层流动、向艰苦地区和岗位流动、在一线创业的激励机制。”
吴江认为,现实中,人才在流动中出现了逆向化的现象。就是非需求流动、低效化流动。人才都拥挤在大城市中,向基层、向艰苦地区和岗位流动不够,鼓励在一线基层创业不够。这些都与现有的政策和体制有关。
但是,把人才引向基层、农村、边远地区,市场发挥不了作用,需要政府有形之手加大引导、加大激励,《实施方案》提出,要研究制定总体改革规划——
2014年,聚焦科研生产一线实施人才资源战略性转移,将出台“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实施方案。
2015年,要制定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正常增长机制的意见,进一步完善工资分配激励制度,实行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补贴制度;同时,制定关于推进国有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机制,调整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的改革方案。
2016年,要制定关于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完善职称评定标准,对基层和一线专业技术人员评价以能力和业绩考核为主,淡化学历、论文、外语要求,鼓励人才向基层流动。同时,还要制定出台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等专项政策。
集聚人才需更开放的人才政策
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择天下英才而用之”,这表明要在全球视野下谋划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也说明集聚人才要立足全球化、立足提高人才制度的国际竞争力。《决定》中“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是一个新提法,这是党中央赋予人才制度改革的历史使命,是一个人才开发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大概念。
吴江分析说,传统意义上的人才管理主体是党和政府的各级组织机构,围绕人才的选拔、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环节来实施管理,把住人才的“进口、用口、出口”三个关口就行了。现在讲集聚人才就要跳出这种行政化的科层制度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
据沈荣华介绍,2013年,美国新修改了移民法案,着力从世界各国吸引工程技术优秀人才,他们学习我国的“千人计划”做法,加强人才引进力度,仅去年一年就吸引了专业技术人才14万人。2013年美国对全球专业技术人才的吸引率高达24%,我国仅为3%,在全球排名11位。2013年我国人才流失率在全球排在第39位,在吸引科学家和工程师方面更是列在第46位。
今年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与外国专家座谈时指出,“我们在大力培养国内创新人才的同时,将更加积极、更加主动、更加开放地引进外国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这里的“三更”信号,对我国的人才引进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实施方案》提出,要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发现、追踪和引进国家发展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重点向国防科技、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民生科技等领域倾斜。2015年,要制定“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实施办法;修改《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
吴江表示,目前,人才环境有多方面问题,最为突出的是人才管理机制上仍然有很多“大锅饭”。物质激励不足,精神激励更不够。一些人才评价制度已经暴露出“终身制”“大锅饭”的弊端,社会反应较大。为此,《实施方案》提出建立跨部门国际人才竞争态势分析研判制度,建立“千人计划”退出机制,健全引才评价遴选管理机制。2015年,将制定关于在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开展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试点方案,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在2016年,出台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制定国家引才目录。
未来人才工作需加强人才发展立法,建立起完善的人才法律法规体系,形成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综合法制环境。为此,《实施方案》提出,2016年将制定人才工作条例,进一步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