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音乐歌唱活动中游戏教学法的运用
2014-09-02张娟
张娟
音乐是幼儿活动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国大半个世纪以来的音乐课形式几乎就是“唱歌课”:一种是传统的民间艺人“梨园式”的教唱——教师唱一句,幼儿跟一句,唱会即为完成教学任务;另一种是受专业音乐教学的影响,其模式为:基本训练(发声训练、视唱练耳)—歌唱(范唱、识谱、教唱、歌唱处理)。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深入,尤其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及达尔克洛兹教学法的传入(提倡学习“游戏性、元素性”音乐)使幼儿能以最自然的方式走进音乐,并从中获得个性发展。通过这种游戏性教学形式能让幼儿在歌唱教学中准确把握节奏、记住旋律、演唱歌词,并且能用合适的动作进行表演。
1.用游戏的形式,引起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教师应以游戏贯穿歌唱教学活动中,来增强幼儿的积极性。如:歌曲《洗澡歌》描写了洗澡步骤,教师可先问 “洗澡有什么用?”“洗澡需要洗哪些部位?”等问题让幼儿回答,再引导幼儿一起玩“找身体”的游戏,让幼儿了解洗澡的步骤。通过玩游戏的形式充分调动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幼儿愿意唱、开心唱。
2.用游戏的形式,使幼儿掌握音乐歌唱活动中的基本组成部分
游戏化体现在它的一切活动形式、方法都比较自由、灵活、丰富多彩,具有游戏和类似游戏的特征。
(1)利用玩具游戏学唱歌曲。利用玩具游戏教学形式使幼儿体验到和“玩”一样的感觉,自觉自愿地参与活动,在唱唱、玩玩之中去感知音乐。如,在《丢手绢》歌曲中通过创设场景,让幼儿每人拿一个手绢,边操作边学唱歌;在《小螺号》歌曲中让幼儿自己制作一个小螺号,然后拿出来边做吹号的动作,边演唱歌曲。由此,使幼儿在身临其境中理解和熟悉歌曲内容,体验快乐的感觉。
(2)利用游戏感受歌曲中的旋律。如,在《开火车》歌曲中,教师可根据内容把教室装扮成火车站的模样,让幼儿在《开火车》的优美旋律中,背着包乘火车去朋友家做客,在感受旋律的基础上,模仿火车司机开车,找到歌曲中蕴含的节奏,然后在游戏中学习歌曲。
(3)利用游戏学唱休止符。在歌曲教学中,有时会遇到一些教学难点,如何有效地利用情境来突破难点,让幼儿易于接受?如,让幼儿理解并唱准休止符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击鼓”的游戏:教师随着音乐拍手唱歌,唱到休止符时就击一下鼓,幼儿就停顿一下。看谁反应最快,轮到休止符时就不出声。在这样的游戏情境中,幼儿既认识、唱准了休止符,又感受到游戏所带来的快乐,解决了教学难点。
(4)利用游戏学习节奏练习。儿童不具备像成年人那样把枯燥的定义、符号融会到音乐中去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单纯讲解什么是声音、节奏等,而是要把节奏和音乐、舞蹈、语言等联系起来,运用奥尔夫教学理念,让幼儿主动挖掘语言方面的音韵美,进一步来学习、掌握节奏。如,音乐游戏《小青蛙回家》,可引导幼儿根据青蛙的特点,用肢体动作来表示,以和教师对唱的形式进行。如老师唱:“跳跳”,幼儿唱:“呱呱”;老师再唱:“跳跳跳”,幼儿唱:“呱呱呱”。以此类推,幼儿掌握了规律,就能在游戏中进行节奏练习、问答练习,快速地学唱歌曲。
(5)利用游戏愉快地进行音乐游戏活动。音乐游戏要选一些富有诗意的歌曲,要尊重幼儿的个性,歌词要有利于幼儿的发展,有利于幼儿的想象力,启发幼儿新的思考、新的观察、新的展望。如:《在农场》的音乐游戏中,教师让幼儿先听音乐,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从而创造、模仿小动物走、爬、飞、跳等动作,并且把小动物的叫声也模仿出来。
3.用游戏的形式,使幼儿以最自然的方式熟练准确地进行歌唱学习
(1)用游戏学习唱歌的呼吸技能。呼吸是唱歌的基本技能,就像盖房子要打好地基一样,唱歌时歌声的强弱、 快慢、高低及声音的连贯、跳动等变化都要靠呼吸来调节、支持。为了直观、形象地讲解唱歌的呼吸技巧,教师可用“气球演示法”,教师将充满气的气球往外排气,让幼儿比较无控制的排气与有控制的排气所需时间的区别,明白控制气息的重要性,进而让幼儿学习控制自己“肚子气球”里的气,从练习说话时控制,再到演唱时控制,渐渐地幼儿就能学会呼吸技能,使得自己流畅地歌唱。
(2)用游戏学习唱歌的发声方法。发声的方法对于幼儿来讲很难,我们不可能给他们讲唱歌发声共鸣部位,但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选择那些能够获得口腔、咽腔、头啌共鸣的发声练习曲或歌曲,如:模仿动物叫声的练声曲,模仿各种汽车的曲子,模仿各种自然现象的曲子,都可以起到帮助幼儿练习发声方法的作用。
幼儿音乐歌唱教育的根本点就是在“玩”中唱,教师不应该设样板,固定一个模式,可以让幼儿在音乐歌唱活动中自发地体验、发现、辨别,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进行歌唱教学,使幼儿对歌唱教学更感兴趣,歌舞乐三者相结合,集编、表演、欣赏于一体,让活动内容趣味性、情境性强,让幼儿更好地在“玩”中唱,在“唱”中玩。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