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西北联大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与启示

2014-09-02魏宁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爱国教育文化教育抗战时期

魏宁

摘要:在抗战时期艰难困苦的环境中,西北联大通过多种战时教育形式推动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总结其中的有益部分,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抗战时期; 西北联大; 思想政治工作; 爱国教育; 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2-0086-06作为我国抗战时期最大的两个大学联合体之一的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西北联大”)在1937—1946年的存续期间,留下了“自合至分”和“辗转迁徙”的艰苦发展轨迹。在日寇入侵、国难当头的环境下,西北联大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特点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效果突出的教育形式,凝聚了抗日爱国的民族精神,激发了师生的坚强意志和团结品质,发展和延续了办学精神和理念,传承和发扬了学校优秀文化传统。对优秀抗战人才的培养、民族奋斗精神的凝聚、西北高等教育的发展、“公诚勤朴”办学理念的传承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以战时爱国教育为核心

爱国教育永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自抗战爆发以来,抗日民族爱国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西北联大在辗转迁徙、艰难发展中时刻不忘爱国抗日的教育与宣传,并且将爱国教育作为凝聚师生思想、激发师生奋斗精神和团结品质的重要内容。

1.将《西安临大校刊》和《西北联大校刊》作为抗战爱国教育的主要载体

在《西安临大校刊》的《发刊词》中有这样的描述: “诗曰: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今日吾国抗敌战争不竞至此,大多数同事同学之故乡父老,已被芟夷虔刘一空,试问此时此日,成何现象?岂非吾辈最高学府中人所当泣血椎心,锻炼磨厉,以与暴敌相周旋者耶?”[1]从中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当时所处的危难环境以及抗日救国的坚强决心,同时表达了西北联大全体师生共赴国难的心愿。《西安临大校刊》、《西北联大校刊》共出刊30期,在每一期的重要位置都刊登师生开展爱国教育和活动的内容。例如《西北联大校刊》第二期刊登教育部命令《促进生产、提倡节约》,要求“政府一方促进生产,一方提倡节约,淬励奋发,坚忍刻苦,与国人相勖勉,以期充实国力,加强抵抗力量。各机关公务人员,身膺公职,责任重大,当此国难严重时期,尤应勤苦自励,恪尽职守,何能积习相沿,耽嗜逸乐”[2]。《西北联大校刊》第四期刊登有教育部训令《颁发国训及青年守则》,规定:“全国各公私立各级学校,务各制一特有之校训及校歌,以兹感发。”以及“忠勇为爱国之本”等十二条青年守则[3];《西北联大校刊》第十期特别刊登了蒋介石《严斥近卫声明》的文章,对日本宣扬的所谓的“大东亚共荣”、“东亚新秩序”、“东亚协同体”等进行了严厉的驳斥,揭露日本侵华的真正目的“乃在整个吞并我国家与根本消灭我民族,而绝不在于所谓中日合作或经济提携等等的形式”[4]。目的是希望全体师生清楚时局、团结一致、凝聚精神、激发勇气,将抗日救国进行到底。

2.将抗战讲演作为爱国教育的重要方式

抗战期间,西北联大通过定期举行讲演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抗战爱国教育,讲演的内容包括“战事之有关国际问题、战时政治经济与社会形势、非常时期教育、青年学生之修养问题等与抗战有关的重要问题”[5]。校常委胡庶华在第一次总理纪念周上作了题为《求中国之自由平等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讲演,认为“‘求中国之自由平等及‘废除不平等条约二语,在今日抗战时期,应当视为最高目标”。在分析了国际形势和国内抗战情形之后,激励全校师生“必须适合战时需要,如节约运动及棉被心运动之提倡,校训(公诚勤朴)校歌之制定,导师会之设立,务使抗战教育之精神随抗战生活而孟晋”。另外,胡庶华还建议“希望彻底实施军事管理,养成守纪律耐劳苦的抗战生活,不要错过读书机会,熟读青年守则,以为培养高尚人格的准绳”[6]。许兴凯先生在第六次总理纪念周上作了题为《抗战的经验与教训》的讲演,许先生凭借在日本史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以及在抗战中所做的工作,总结了抗战的优点和劣点,特别指出我们有抗战到底的精神、有最广大的土地、有吃苦耐劳服从的士兵和老百姓等优点。许先生希望全校师生能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优点与缺点,从自己做起,保持增进优点,改革补充缺点。他还特别强调:“训练民众,改良过去民众教育的错误,更是我们大学生的专责。”[7]周士冕先生在《怎样做一个时代的青年》的讲演中指出:“我们必须了解时代的意义,时代是前进的、进步的、永远不停的。”“怎样做一个时代的青年,就是说明如何才能与时代并进。”周先生总结了现在的人对于时代的四种不同表现:背时的人,就是人生的落伍者;随时的人可以生存,也可以灭亡,可以落伍也可以迷途;适应时代,不是和时代拉距离,也不和时代拉间隔,而与时代齐头并进,这样才能做时代青年;超越时代固然理想,但是要先知先觉才能做到。从这四种表现的本质中,周先生指出:“时代青年的思想行动,都要合于时代”,“我们今天要求生存,一定先要自己能适于时代,那末,修身确是一条必由之路”。[8]

3.用“公诚勤朴”校训激励师生的爱国热情

1938年10月19日,西北联大第45次校常委会决定:以“公诚勤朴”为本校校训。[9]根据黎锦熙先生的解释,其中“公”是以天下为公,“诚”是不诚无物,“勤”是勤奋敬业,“朴”是质朴务实[10],表达了西北联大以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为己任的远大理想。它所包含的西北联大精神激励着师生们的爱国热情和抗战决心。学校南迁后,办学条件极为艰苦,没有教学设施,没有图书资料,没有照明设施,师生们也住在逢雨必漏的旧房中,甚至还要经常遭受敌机的轰炸。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西北联大的师生用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和决心将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如期开展起来,并取得了教育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巨大成就,这也正是“勤”与“朴”的校训激励师生爱国情怀的真实写照。

二、以战时学业教育为基础

按照西北联大1938年4月18日校常委会议通过的决议,学校共分为文理学院、法商学院、教育学院、农学院、工学院和医学院等六个学院,六个学院又下设共二十四个系[11](1938年7月工学院和农学院两院分立后,有文理学院、法商学院、医学院、师范学院4个学院[12])。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的陈立夫认为,“使青年而有废学之现象,实即国家衰亡之危机”[13],强调教育不能因为战争而中断。并且还明确要求:“在长期抗战过程之中,更不许孤注一掷于俄顷之间,而必须持续培养人才……各级学校之课程不为必须培养之基本知识,即为所由造就之专门技能均各有其充实国力之意义,纵在战时,其可伸缩者亦至有限,断不能任意废弃......”[14]因此,在开展日常教学以及进行学生学业和品行培养方面,学校不仅严格按照学生培养目标和特点设置课程,并且在抗战迁徙办学期间,根据时局多变、环境艰苦以及学生思想多变等客观情况,不断调整、增加和制定能够适应抗战教育需要与促进学生思想进步的课程设置以及学业制度。

1.从“课程设置”入手,保证“课堂教学”和“学业实习”有序开展,使学生学业思想稳定统一

学校各院系都按照各自的学生培养目标和课程要旨设置课程安排。每个院系的课程都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另外还有校外实习。[15]以学校国文系为例,系设课程计划包括“本系设置目标”、“课程要旨”、“科目表”及“说明书”,内容详尽、规范合理,涵盖了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主要内容。对于课程是按照学制四年分学年设置,既包括中国文字学概要、古今文法比较、中国文学史大纲等专业知识方面的课程,还包括社会科学、经济学、政治学、卫生、体育、军训等提高学生日常修养类的公共科目。[16-17]全校各院系严谨有序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工作对于师生思想的稳定统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保证了学校各项教育工作在抗战恶劣环境中能够稳步推进。

2.推行“导师制”,提升师生之间的亲和力,通过对学生思想品行的指导,帮助学生在抗战艰苦的环境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思想,增强努力学习、保家卫国的决心和信心

国民政府教育部于1938年发布训令,颁布《中等以上学校导师制纲要》,纲要明确了导师制的目的是“对于学生之思想、行为、学业、及身心摄卫,均应体察个性,施以严密之训导,使得正常之发展,以养成健全之人格”[18]。纲要规定了训导的方式、内容和具体要求。纲要还特别规定选择导师应当“不仅视其学问如何,尤应视其道德人格是否足为学生之表率”[19]。按照导师制纲要的具体要求,西北联大成立了以胡庶华为主任的训导处,制定了《本校训导大纲》和《本校导师制实行细则》,更加详细地规定了学校的导师训导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养成彻底研究的态度、养成俭朴勤劳的习惯、养成强健的体魄、养成互助合作的精神、养成有组织有纪律的生活”[20]以及导师对学生思想、行为、治学、体格等方面具体指导帮助的内容和要求,至于方式也是多样具体,包括座谈会、读书会、研究会、服务团、个别谈心、征询意见等。

3.以“自学与自省”为重要内容,帮助学生在艰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自我总结”、“自我鼓励”、“自我适应”,使之思想、心理、行为不断得到充实

西北联大自1938年5月迁至陕南后,全校分布在三县六地,截至1939年1月,全校注册学生人数为1114人。[21]学生人多、教学地点分散、学习生活环境艰苦,西北联大的学生就是在这样的教育条件下,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努力提高意志品质,坚定抗日救国的决心。学生们在专业教学之外,通过“读书自学”和“修养自省”的方式不断磨炼自己的心理适应性和思想坚定性。学校也结合学生实际制订了《全校一年级学生写作“修养日记”及“读书札记”办法》,倡导学生将日常的生活、学习、思想、应事、待人、发现的现实问题,以及自身存在的迷悟、获得的认识和感想以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并鼓励学生和导师交流讨论。这也成为了学生文化提升和思想进步历程的点滴记录。学校还鼓励学生广博群书,特别是关于心理学、哲学、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等方面的书籍,并督促学生将读书的心得体会和疑惑随手记录,这也成为提高学生文化修养的有效方式。

三、以战时军事教育为重点

随着抗战进程的不断深入,锻炼坚韧的品格、强健的体魄,为抗日救国做出一份贡献,成为全校师生的强烈愿望。加强军体训练和军事教育成为学校和学生的最佳选择,根据《本大学组织系统说明》、《训导处军训组组织章程》的有关内容和规定,学校成立军训组,统一负责有关军事教育的各项事宜。首先,有关军事训练的技能和知识成为学校日常教学的重要内容,学校修订及完善了课程设置。根据《本校特殊训练技术训练队修订课程实施方案》,军事训练技术有五种科目:军事测绘、军事工程、军事机械、军事电讯、军事化学。[22]其次,学校利用各种机会开展军事训练和军事教育。陆军工兵学校为适应全国动员抗战,特招收短期训练班对学生进行军事训练,学校鼓励学生前往进行训练。[23]西安临大学生的南迁过程,也成为一次绝佳的军事训练和教育的机会,学校还制订了《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全体学生由西安至汉中行军办法》,并成立领导机构全面负责本次行军工作。最后,学生对军训成为常规必修学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军训已经完毕的学生,“学然后知不足,颇感二月来所得军事学识与术科训练尚差,特由全体队员联名请求学校延长训练期满”[24]。

军事教育的开展极大鼓舞了全校师生抗日救国的热情和决心,很多教师和学生最终走上了抗日救国的最前线。国民政府为配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决定在中国战区组建高素质的“中国青年远征军”,截至1944年底,全校共有66名学生参加远征军并成行。[25]1944年,国立西北大学地质系教授郁士元,放弃教授职务毅然报名从军,成为当时最具传奇性的事件。郁士元由张治中将军陪同前往重庆,蒋介石特授予少将军衔。1944年8月20日的《大公报》报道:“各方闻讯,极表敬崇。自知识分子从军运动成为风尚后,大学教授之申请入伍者,此为第一人。”[26]

四、以战时社会教育为内容

随着抗战进程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想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应当发动全体国民的爱国意识和抗战热情,而国民的热情和意识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是远远达不到的,必须对更多的未接受学校教育的普通民众施以教育,唤起普通大众的爱国意识和抗战热情,只有社会大众共同投入到抗日救国中,才能取得胜利。因此,通过社会教育的开展不仅增强了师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传播了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精神,更重要的是提升了社会大众的文化意识和爱国精神。

1.学校成立专门机构负责社会教育的推行

对于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学校认为是:“训练民众,组织民众,为动员全国军民,最重要之工作。本校为西北最高学府,唤起民众,责无旁贷。”[27]学校的教授、学者更有同感,王镜铭先生在《战时大学推行民众教育意见》中强调了社会教育的重要性:“欲争取最后胜利,缩短抗战过程,首应加紧与充实民众动员工作,发扬广大民众潜在力量,以支持长久抗战。”[28]因此,西北联大依照国民政府《各级学校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组织纲要》的有关要求,在学校第三十三次常委会上通过决议:“组织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以李委员蒸及各学院院长、秘书主任,总务主任为委员,并以李委员蒸为召集人……加推徐委员诵明及胡委员庶华为本会委员。”[29]

2.社会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方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具体,效果显著

对于实施途径和方式,李湘宸先生在《抗战期间社会教育之途径》中有详细的论述:社会教育的方式“一是学校的:如民众学校,民众训练班,补习学校,人员养成所等;二是一班(般)的:民教馆,博物馆,电影,戏剧等”。社会教育的途径包括:“(一)集中力量;(二)教养卫并重;(三)利用现有机关。”[30]高振业先生在《抗战期间城固县之民众教育》中也将推行社会教育的方式分为两种:“一为学校式,一为社会式。”高先生认为:“所以理想之学校,为改良社会之中心,理想之教师,不仅是教室内学生之教师,而且是社会上一切活动之领导者。补习教育之内容并不以识字教育为限。乃以‘生活上必须之文字为工具,藉以培养‘民族意识,激发爱国思想并获得‘公民必备之基本知识与技能耳。”[31]关于社会教育的内容,王镜铭先生做了较为详细的总结:民教施教区的工作包括关于教育经济等概况的社会调查;关于兵役补充和农村经济等问题的研究;实验工作;关于推进乡村自治和小学改进等的辅导工作;关于合作训练、救护训练及自卫训练等内容的训练工作。[32]由此可以看出,西北联大推行的社会教育方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采用“接近民众”和“传授技术教育”等方式,将“公德”、“修养”等内容灌输其中,让民众在此种容易接受的方式影响下对社会教育产生兴趣。

五、以战时宣传教育为手段

发动全体社会大众的爱国热情和抗战斗志,宣传鼓动工作十分重要。西北联大将宣传鼓动工作也作为强化师生爱国热情,锻炼坚毅品格,传承教育精神和发扬学校优良传统,为抗战救国尽绵薄之力的重要手段。1939年2月学校成立抗敌后援支会,改革原有的抗敌后援会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学生支会,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加[33],负责组织安排各类抗战宣传。宣传分为校内和校外:校内宣传的目标是提高同学的热心救亡的情绪;加强同学决心抗战的意识;发挥同学抗战救亡的力量。校外宣传的目的是“为唤起民众及灌输抗战常识,以期民众之组织化,及发挥自卫能力”[34]。抗敌后援支会组织师生成立宣传队及慰问队,深入汉中、南郑、城固、凤县、宝鸡等县乡农村,开展包括兵役宣传、抗战讲演、壮丁训练、慰问伤民、抗敌情况和公民常识的宣讲、歌咏话剧、壁报宣传等形式的宣传鼓动工作。宣传队在县乡开展工作“每次听众自六七百人至千余人不等,其在联乡一次群众排成行列约有二千余人,学生占十之三四,农民占十之六七,鹄立台前,谛听讲演。散会时合唱‘义勇军进行曲等救亡曲。民众兴奋,于演讲毕,高呼‘打倒日本鬼子,‘打倒汉奸等口号,其热烈情绪与夫民族意识之勃发”[35]。由此可见,西北联大的战时宣传教育工作对师生抗战爱国思想和意识的提升,学校优秀精神和办学传统的宣传以及社会民众爱国意识的强化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六、以战时校园文化教育为载体

文化教育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在西北联大南迁的特殊历史时期,学校精神的凝聚,教育传统的传承需要思想向上、自由活泼、广纳博识的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在校园文化教育方面西北联大做了很多尝试,体现了西北联大的精神特质。

1.学术文化活动

学校制定《学术讲演办法》以增进学生学术和道德修养。从学术活动的规格和内容来看,充分体现了学校的专业理念和教育精神。首先,学术文化教育充分体现了专业性,学校各系的学术讲演均反映了本专业的特色。土木系的学术讲演包括《西北地质》、《土壤力学》、《导渭工程》等;地理系的学术讲演包括《陕西油产状况》等;其次,包括张伯声教授、李仪祉先生、李书田教授、胡庶华教授、黎劭西教授在内的很多知名教授和学者参与到学术讲演之中,大大提升了学术文化教育的水平和效果。另外,学校在学术文化教育的过程中鼓励和帮助师生开展各类学术研究,形成的重要学术研究成果提升了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研究水平。例如历史系师生对张骞墓及墓前石刻进行了考古清理和研究,形成了《发掘张骞墓前石刻报告书》。[36]

2.文体活动

校园文体活动的开展极大丰富和充实了全校学生在艰苦环境下的课余生活,使广大学生能够以饱满的学习热情、积极的生活态度及充实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生活和抗战斗争中。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包括篮球、足球、排球、拔河、越野赛等各类体育项目,各院系学生都踊跃参加,热情高昂。此外,还组织学生演讲比赛和征文比赛,演讲和征文的内容都以抗战、学业为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演讲比赛中获得前两名的演讲者的演讲题目是《怎样做一个真正的革命青年》和《师资训练之重要》。[37]

3.公益文化活动

西北联大师生还经常围绕爱国抗战自发组织公益性文化活动。师生们在学习生活条件十分困苦的情况之下组织了节约运动、献金运动、募捐运动等公益性抗战爱国活动,为在前线忠义抗战的战士贡献一份力量。

七、西北联大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

西北联大存续期间正是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西北联大南迁也正是为保存中国高等教育的星星之火,虽然当时的西北联大还在国民政府的管理之下,但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大学都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使命”[38]。西北联大也不例外,它在弘扬精神、传承文明、人才培养、创新理论、服务社会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西北联大在抗日战争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所开展的各项工作都包含和体现着思想政治工作的强大作用和推动力。西北联大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抗日战争特殊历史时期有着不同于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精神体现,也有不同于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实践。但是,它所具有的不屈不挠、永往奋进的文化传统和革命精神是值得永远继承和发扬的。因此,梳理西北联大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实践,总结其中有益的部分,对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着积极意义。

1.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永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是几千年来人们在社会变迁和历史发展中形成、巩固和传承下来的对民族国家的忠诚和信仰,是发自内心的对民族和国家的情感认同和思想依赖,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培育民族精神作为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提出,广大青年要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因此,作为思想政治工作主阵地的高校要将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对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除了课堂教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学习感染以外,应当根据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状况合理把握教育切入点,例如将爱国主义和专业教育技能素质提高相结合,让学生在自我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升的过程中明确回报社会、回报国家也是爱国主义的体现。此外,还应加强大学生爱国理性的培养,爱国理性直接制约着爱国行为的理性与否,它要求个体对关涉国家的事件有较高的分析能力,并经过理性思考,选择合理的行为方式维护国家利益。[39]最后,还应将社会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观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之中,这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内容。

2.要将学校校训及学校精神作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桥梁

现代意义上的校训在中国已走过了百年历程,校训——作为引领学校师生前进方向的精神航标,蕴含着学校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在中国,凡为大学,均有校训,每一所大学都用校训承载所要弘扬的精神和传统,使学生悟其髓,追其质。因此,应当注重校训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价值。

首先,校训应当起到规范师德的作用。西北大学校训“公诚勤朴”就对师德规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在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过程中将 “天下为公”的使命感、“以诚做事”的责任感、“勤奋敬业”的荣誉感和“质朴务实”的认同感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准则。

其次,校训应当起到加强学风建设的作用。高等学校具有培养人和锻炼人的教育职能,学风对学校教育职能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因此,应当通过对校训的教育宣传和在各项工作中潜移默化和循序渐进的浸透融入,产生一种凝聚力、向心力和认同感,起到引导学生热爱学校、喜爱专业、勤奋好学、诚信守纪的作用,从而形成良好的学风。

最后,校训应当促进学生形成荣誉意识和荣誉感,发挥激励功能。校训作为学校精神和理念的总结,具有思想引领和行为垂范的功能,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使之提升了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发挥了实践兴趣和爱好,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成为对祖国和社会建设具有优势特长的人才,对学校对自己产生并形成了强烈的荣耀感和荣誉意识,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目标所在。

3.丰富的教育载体是思想政治工作长效开展的重要保证

思想政治工作载体是指思想政治工作在开展过程中能够运用、传承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使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能够产生互动和共鸣的客观存在形式。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有的学者按载体的性质划分为物质载体和精神载体;有的学者按形态划分为有形载体和无形载体;有的学者按状态划分为动态载体和静态载体等等。”[40]无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如何分类,都是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发展。总结西北联大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可以为我们提供以下经验借鉴。

(1)课程载体首先应当保证专业课程的计划和设置严谨周密并富有专业特色,使学生在一个稳定而信任的前提下开展知识学习。其次应当避免枯燥呆板的课堂填鸭式灌输,可以将专业技能提升、就业择业意识养成、礼仪礼节修养等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之中,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可以将案例教学及谈心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通过亲身经历和教训感悟引发学生对思想行为和素养品质的反思与自省。通过谈心,了解学生,融入学生内心,运用心理干预法和心理疏导法帮助学生解答困惑,树立信心,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文化载体文化载体包括文化活动和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活动已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应当以“立意高远、专业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教育作用明显”为原则,例如:突出培养学生坚韧品质和强健体魄的军事训练、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服务意识的公益活动、体现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特色的学术活动以及提升学生组织协调互动能力的文艺活动等等。另外,要将思想政治工作的各项内容融入文化建设之中,通过文化建设的过程达到教育学生、融入学生、感染学生的目的。例如学校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艺术活动中心的建立;学校道路、教学楼的文化命名以及纪念塑像雕塑和文化景观的形成都在潜移默化中起到了隐性教育的作用。

(3)环境载体环境教育法已经被众多教育者所重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也应当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和引导功能,以达到“人育环境”和“环境育人”的良性互动。社会大环境我们可能无法控制和改变,但是学校小环境需要我们共同去营造。环境的渗透性和感染力可以将教育的信息和内容通过受教育者感知的行为和事物传递,教育信息传递量的积累可以达到思想质的升华。例如校园环境、课堂环境、宿舍环境甚至食堂环境等都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好坏的影响源。实践已经证明:很多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成果,往往被恶劣的环境所抵消甚至抹杀。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和长效性。

参考文献

[1]发刊词[J].西安临大校刊,1937(1).

[2]促进生产、提倡节约[J].西北联大校刊,1938(2).

[3]颁发国训及青年守则[J].西北联大校刊,1938(4).

[4]严斥近卫声明[J].西北联大校刊,1939(10).

[5]本校学术演讲办法[J].西安临大校刊,1938(3).

[6]胡庶华.求中国之自由平等废除不平等条约[J].西北联大校刊,1938(6).

[7]许兴凯.抗战的经验与教训[J].西北联大校刊,1939(9).

[8]周士冕.怎样做一个时代的青年[J].西北联大校刊,1939(12).

[9]国训校训同悬礼堂校歌歌词催请黎锦熙、许寿裳赶制中[J].西北联大校刊,1938(4).

[10]方光华.为什么要纪念西北联大[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8-10.

[11]本大学组织系统说明[J].西北联大校刊,1938(1).

[12][38]方光华.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3:192,1.

[13][14]陈立夫.告全国学生书[J].教育通讯,1938年创刊号.

[15]本校实习参观规则[J].西安临大校刊,1938(12).

[16]师范大学国文系科目表及说明书[J].西北联大校刊,1938(1).

[17]颁布文理法三学院共同科目训令[J].西北联大校刊,1938(3).

[18][19]中等以上学校导师制纲要[J].西北联大校刊,1938(1).

[20]本校训导大纲[J].西北联大校刊,1939(8).

[21]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二十七年度上学期在校学生人数统计表[J].西北联大校刊,1939(9).

[22]本校特殊训练技术训练队修订课程实施方案[J].西安临大校刊,1938(5).

[23]陆军工兵学校函请介送学生受训[J].西安临大校刊,1937(2).

[24]特殊军训延长一月[J].西安临大校刊,1938(11).

[25]图说西北大学110年历史[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2:145-146.

[26]姚远等.图说西北大学110年历史[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2:148.

[27][34]位卑未敢忘忧国[J].西安临大校刊,1937(1).

[28][32]王镜铭.战时大学推行民众教育意见[J].西北联大校刊,1939(15).

[29]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J].西北联大校刊,1938(2).

[30]李湘宸.抗战期间社会教育之途径[J].西北联大校刊,1938(1).

[31]高振业.抗战期间城固县之民众教育[J].西北联大校刊,1939(11).

[33]本大学抗敌后援支会正式成立[J].西北联大校刊,1939(10).

[35]本大学下乡宣传队近讯[J].西安临大校刊,1938(7).

[36]发掘张骞墓前石刻报告书[J].西北联大校刊,1938(1).

[37]国语言说竞赛会记录[J].西北联大校刊,1939(10).

[39]金素端.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蕴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5):100-102.

[40]王升臻,张华.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几个理论问题[J].理论与改革,2004(5):138-140.

[责任编辑:庞达]

猜你喜欢

爱国教育文化教育抗战时期
论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出版与传播
如何通过韩国文化教育开展韩语教育工作
数学知识学习中渗透数学文化教育
大学军事教育中的理性爱国教育
大学军事教育中的理性爱国教育
面古怀今 展望未来
从《电影与播音》回望抗战时期川渝电化教育的发展
我国人口出生率的研究分析
抗战时期迁黔军事院校体育活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