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娱乐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2014-09-02肖健邓线平
肖健++邓线平
摘要:教学娱乐化受学生追捧,在理论界却备受争议。教学并不排斥娱乐,但娱乐化教学应始终服务于教学目标。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娱乐化现象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和现实基础,教育者应以反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娱乐化现象为契机,深入剖析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有所变革有所坚守,从而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健康有益的方式发展。
关键词:教学; 娱乐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2-0058-032012年10月30日《长江日报》一则报道引发热议:武汉某高校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副教授为提高学生到课率,自购音响设备,改编刘欢歌词,研究大兵相声,以小喇叭说唱形式授课,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听课兴趣,平均到课率由原来的仅50%大幅提高到98%。[1]一则报道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娱乐化现象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有人认为是哗众取宠,也有人认为该教师把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出了特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到底应不应该娱乐化?教学娱乐化到底是焕发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机的一剂良药,还是消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隐形杀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到底何去何从?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值得教育者深思。
一、教学与娱乐化
近年来,教学娱乐化现象逐渐进入公众视域,相关研究成果数量逐年攀升。遗憾的是,即使在理论探讨层面,教学娱乐化也远不是一个清晰统一的概念,有些论文更是不加界定便随意使用,从而造成认识评价上的混乱。一些学者坚决抵制教学娱乐化,认为它有悖于大学之精神,是实施有效教学之大敌。[2]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教学娱乐化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应该将其 “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和态度,作为评价这堂课好坏的因素之一”[3]。双方立场看似水火不容,实则很大程度上是概念理解分歧带来的各说各话。
所谓娱乐化,按照传播学的通俗解释,就是“事物以更显著的煽情性、花边性、刺激性的内容或形象出现,以吸引住观众眼球为目的,让一切形态的思考变得更感性、更具诱惑力,以达到人情味更浓、更贴近观众、更容易吸引大众关注的目的”[4]。据此,教学娱乐化应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吸引学生关注的目的而对教学进行娱乐修饰,使其以更显著的煽情性、花边性、刺激性的内容或形象呈现给学生。教学娱乐化可分为教学理念娱乐化、教学内容娱乐化、教学方式娱乐化、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语言娱乐化。
回答教学应不应该娱乐化,需要从考察教学与娱乐的关系入手。一方面,教学与娱乐的追求不同。娱乐提供感官上的即时享乐,不在乎快乐的深度与长度;教学则启迪心智,传递真知。教学也可以给人带来快乐,但学习之乐是智识得到满足后的一种更为持久的精神愉悦,往往伴随着思想的困顿和意志的煎熬。追求目标上的差异决定了教育和娱乐不能互相取代,不过,从另一方面看,教学与娱乐并不互相排斥,二者都是人的正当需求。教学可以寓教于乐,而娱乐也可以融入教育元素。与学理化教学相比,娱乐化教学更易于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课堂吸引力。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理性只有在情感的肥沃土壤中才能得到最好的培养”[5]。娱乐本身也蕴含着教学方面的价值。
评价教学娱乐化应区分不同层面。从教学与娱乐的目标差异看,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不宜娱乐化。教学理念娱乐化意味着以娱乐学生作为教学之指导思想和根本追求,这显然错置了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娱乐化则会让教师不注重教材本身的逻辑结构和内容体系,过度加工和演绎容易流失教学内容的原始意蕴和教育价值。从教学与娱乐的相容性来看,作为教学内容载体的教学手段、方式、语言可以适度娱乐化。同一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学理化方式传递,也可以通过娱乐化方式传递。在娱乐化教学中,娱乐始终只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要防止由“寓教于乐”滑向“纯属娱乐”。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娱乐化及其成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向给人以刻板、严肃的印象。但在娱乐化浪潮下,思政课教师也一改马列主义的严肃话语模式,代之以麻辣教师、说唱教师的多彩表演。他们犀利诙谐,解读出位,劲歌热舞、游戏竞猜穿插课堂,令人恍如置身秀场。然而,这场锐意进取的教学改革似乎走得太急,教育者还来不及思考娱乐于思政课教学的意义,便让娱乐迅速占领课堂:课堂上,教师妙语连珠,学生神采飞扬,教学环节高潮迭起。只是下了课,除了那些笑话和八卦,学生往往想不起到底学了什么。
不少研究者从道德批判或政治批判立场对当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娱乐化现象进行了抨击,但过于情绪化的思考往往使他们疏漏了全面观察分析该现象所需的多重维度。从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健康发展的角度看,重要的不是给思政课教学娱乐化贴政治或道德标签,而是逐层分析现象背后的成因,结合思政课教学特性探讨建立新型思政课教学的可能路径。
1.思政课教学娱乐化是对淡化意识形态思潮的迎合
淡化意识形态是20世纪5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种社会政治思潮,其目的是通过鼓吹“意识形态终结论”、“非意识形态化”来消解、淡化社会主义价值观,确立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在该思潮的汹涌来袭下,有些思政课教师既缺少坚定的政治立场,更缺少直面挑战予以批驳的理论自信和功力。而当前中国社会领域存在的一些诸如贫富差距、官员贪腐等负面问题更增加了批驳该思潮的难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动摇着思政课教师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信念,使他们在一些大是大非问题的讲授上底气不足。于是,娱乐化便作为一种缓解教学尴尬的策略被引入课堂。昔日鲜明的意识形态话语转化成世俗化的、游戏化的戏说和调侃,笑闹声中学生不再去追问历史的真相,道德的是非,“疏离主题,躲避崇高,告别革命,远离政治”成为课堂的基调。
2.思政课教学娱乐化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当下表征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欧美国家开始出现的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文化思潮,它以解构为认知手段,以颠覆一切作为现代性基本前提及其规范的内容为目的,反中心、反权威、反传统,倡导非理性、不确定性和多元化。至20世纪末,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在教学领域初现端倪,当下的思政课教学娱乐化恰恰呈现出后现代主义的某些核心旨趣:教师的权威和话语霸权消逝,学生的中心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彰显;历史被戏说,主流价值观遭调侃,善恶美丑之界限被模糊,昔日的宏大叙事日渐消解在平凡琐屑的拼贴、戏仿与杂糅之中。
3.思政课教学娱乐化是对泛意识形态教育的逆反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意识形态的教育和宣传,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但也常常陷入泛意识形态化误区,表现为僭越了合理意识形态化的程度和范围,用意识形态的标准来评判非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识形态教育,但它同时也承担着价值教育的功能,帮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寻找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然而,在泛意识形态化倾向影响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往往片面强调意识形态教育,把意识形态当作剪裁丰富社会生活的唯一尺度,结果不仅没有确立意识形态的权威,反而带来认识上的混乱和情感上的麻木厌倦,如今的思政教学娱乐化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传统泛意识形态教学的纠偏。
4.思政课教学娱乐化是对现行教学评估机制的妥协
目前我国高校大多启动了课堂教学质量学生评估机制,并将这一成绩直接与教师的业绩、评优及职称晋升挂钩。在利益攸关的情势下,教师们不得不花更多的心思去琢磨学生的喜好。对于生活在娱乐化时代的在校大学生而言,他们的品位呈现出明显的感性主义、消费主义、视觉主义特点。为了迎合学生口味,一些老师不惜把教学重点放在深入挖掘社会新闻热点背后的笑点和花边,粗俗和恶搞成为提高学生接受度的秘密武器。嬉闹肤浅之间,学生体验了快乐,老师收获了人气。然而,“皆大欢喜”过后,思政教学的真正任务却被有意无意地边缘化了。
三、以反思教学娱乐化现象为契机,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思政课教学娱乐化现象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和现实基础,教育界对此应保持警惕,但大可不必视其为洪水猛兽。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精神场域,教学注定要随社会发展而变化。娱乐化教学受学生追捧恰恰映射出传统思政课教学的困境,教育者应以反思教学娱乐化现象为契机,深入剖析传统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有所变革有所坚守,从而推动教学改革以更加健康有益的方式进行。
1.坚守教育性标准,丰富教学载体的多样性
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说教式,一种是学理式。前者惹人反感,后者令人厌倦。相比之下,娱乐化教学在提升课堂吸引力方面给人颇多启发,但过多的娱乐容易喧宾夺主,妨碍有效教学。适度教学娱乐化的关键在于摆正娱乐在各个教学层面的位置。教师应在坚持教学理念的严肃性,不扭曲教学内容的前提下,适度引入娱乐化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和教学语言。思政课教育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灌输或说理或许可以帮助学生认知,但要获得学生的情感认同、意志力和执行力,一些直观感性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视频、情景模拟往往更能引起学生共鸣。此外,我国目前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依旧充斥着太多硬邦邦的政治术语,教育者应善于创造性地把严肃话语转化为日常话语,更可以吸收网络语言的部分成功经验,把趣味性和创造性融入到教学语言中,贴近时代,贴近生活,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2.锤炼教师理论功底,积极回应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
思政课教育常常被批评为假大空,其重要原因是教育者在一些实质性或敏感性问题上往往顾左右而言他,令人难以信服。这一状况不改变,只是利用娱乐化来回避、淡化问题,那么除了让学生感到思政课也可以搞笑有趣之外,丝毫不会增加学生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增强思政课教学吸引力的根本不是娱乐化,而是让学生感受到理论本身的魅力。这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清醒的意识形态意识,不仅要透彻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蕴含的社会价值取向,而且要对各种社会思潮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本质有切实把握。这样教师才能够游刃有余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多元文化思潮之间进行分析比较,才能够头脑清醒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论与现实的差距。
3.立足学生理论分析能力培养,紧贴学生个体发展需求
思政课教育是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也是培养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分析和处理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教育。思政课教育不仅有助于社会稳定和谐,也有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一个人愈是与某种意识形态认同,他在以这种意识形态为主导思想的社会中的生活就愈是得心应手”[6]。长期以来,教育者往往只强调思政课教育的社会导向、维护和整合功能,而忽视了其主体生成功能。作为一个高素质群体,当代大学生有很强的自我提升愿望。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思潮,他们渴望拥有强大的理论分析能力。思政课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能力诉求,将理论思维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之中,并使之与思政教育目标相统一。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要善用平等对话而非单向灌输方式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创设情境、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来锻炼学生的价值分析、判断及选择能力。另一方面,为避免学生走入原子式个人主义误区,教师必须向学生阐明价值多元与公共善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作为当今中国社会之公共善的合法性与必要性,进而自觉以其作为公共生活领域的行动指南。
4.坚持学生评教,不断优化学生评教机制
对于学生评教,许多人表示担忧。的确,学生评教能力是不完善的,但是学生作为教学的受众,他们的感受和诉求又是教育者不能忽视的。至于由此带来的取悦学生、过度娱乐化等问题,错不在学生评教本身,而在于目前的评教制度太过粗糙,急需细化。例如,针对学生评教能力,教务部门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培训,在提高学生评教能力的同时使他们意识到评教的重要性,善用、慎用这一权利。教育应面向学生的需要,但学生的需要离不开教育的驯化和引导。再如,“高校‘学生评教应以优化教育教学为价值取向,摒弃‘止于考核考评教师的传统观念和做法”[7]。学生评教旨在改进教学质量,教务部门不能仅止于收发量表和获取数据,还应当分析数据,有针对性地帮助教师总结和整改,搭建经验共享平台。面对学生评教的压力和娱乐化教学的诱惑,思政课教师更应坚守一个教育者的精神向度和职业姿态,捍卫课堂的教育性,致力于打造有灵魂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朱建华.五成到课率“逼”副教授说唱授课[N].长江日报,2012-10-3(13).
[2]秦秀白.警惕课堂教学娱乐化[J].当代外语研究,2012(7):1-2.
[3]范文静,张晓研.概念时代条件下课堂教学娱乐化的实施[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9):33-35.
[4]熊倡.从娱乐的本体谈对电视娱乐化的认识[J].新闻世界.2010(10):76.
[5]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55
[6]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3
[7]董泽芳,申晓辉.高校“学生评教”的困境反思与价值重构[J].大学教育科学,2013(2):49.
[责任编辑:张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