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有效的文本解读

2014-09-01曾生录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13期
关键词:课堂对话文学理论文本解读

曾生录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的重点,文学理论、文体分类、课堂对话三方面的有效性探索,是文本解读的制胜所在。

关键词:文学理论;文体分类;课堂对话;文本解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096-01

一、文学理论依据:世界——作家——作品——读者

“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是美国当代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提出的关于文学四要素的观点。文学就是一种活动,文本解读亦如此。世界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作家是文学生产的主体,是以自己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作品是显示世界的载体,它既是作家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又是读者的接受对象。读者是文学接受的主体,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鉴赏,作者创作的文本才能实现其价值。它们围绕着作品这一中心,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关注文体进行解读

每一种不同体裁的作品,它的结构、语言、表现手法都有自己的规定性,教师在选择教法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文体选择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才能准确把握课文呈现出的价值与语言文字魅力,才能给学生传授正确的语文知识,没有文体, 阅读、写作无章可循, 阅读、写作教学也不得要领。关注到文体的分类,文本解读自然能事半功倍。

1、文学类

文学类作品大体来说可以分为四类:小说、散文、诗歌和戏剧。以诗歌为例,诗歌作为中国古典文学最古老的艺术形式,是我们教材中必不可少的文本内容,我们在欣赏与解读诗歌时要充分发现它的形式美、形象美、意境美和情感美。用自己的情绪去体验美、感受美、品读美,将自己独特的感悟与诗紧紧联系在一起,让自己漫步在诗意的海洋里。

2、文言文

文言文涉及各种文体,主要从认读开始,了解把握相关知识。解读文言文这种文体主要在于平时的积累,在了解字义词义的基础上,对整篇文章进行融会贯通,从而掌握文言大意,达到与古人对话的目的,才能算真正的解读好文言文本。要达到此目的,需要从两方面入手:细细品读、感受文言内在美。如王安石的《伤仲永》、刘禹锡的《陋室铭》、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这些文章表达清晰,铿锵有力,非常适合朗读、品味,同时对青年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建立也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我们在细细的品读文言作品时,要读出情感,读出历史故事,读出人情世故,读出社会百态。在品味中,架起古人与今人思想情感的桥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文本和学生中介的教师要作好引导、示范作用。品味主要靠各种形式的朗读,要读出节奏、读出语调,品味语言,感知作者的人格魅力。

深入挖掘、领悟文化意蕴美。中国古典文学记载着久远而优秀的中国文化。《楚辞》的诡谲奇丽,《诗经》的质拙朴实,唐诗的雍容华贵,宋词的典雅绮秀,都显现出博大精深的文化意蕴。教学本身就是教师文化修养的展现,人格人品的折射。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要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从课堂延伸到课外给学生以古典文化的熏陶。此外,论述类文章、应用文文体在教学中也需要留意,在此就不作细说。

三、师生对话消除差异

文本解读效果不佳,除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不高之外,还在于课堂中教师传授的知识并没有完全的被学生吸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正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存在差异,教师没有讲出符合学生心理的知识传授,学生不能完全的理解老师的话。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困境,并在课堂上用生动丰富的语言传达给学生,实现解与读的搭配,消除师生的对话差异。

1、静态的对话:备课的解

“解”的过程指的是教师面对教材文本和学生进行理解的过程,即是备课的过程。备课是教师的课前准备,是知识的储备,这个环节是教师与课本之间静态的对话过程。

钱梦龙老师在上《中国石拱桥》时,先出示教学挂图“中国石拱桥”(图 1),然后说:“你们先不要看课文,请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个大拱和小拱之间的位置关系。然后钱老师按照学生说的位置关系来画图。

在学生“心有所思,口不能言”的“愤悱”状态下,钱老师让学生打开课本,体会原文“大拱的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中“各有”与“肩”字的使用:“你们看,这个‘肩字用得多么准确呀!不是顶上,也不是两端,而是两肩。还有一个字很重要,是哪个?”学生回答:“各。”钱老师:“可见说明事物要说得明白,有一点十分重要,哪一点?”学生:“用词准确。”这与那种仅仅依靠教师讲解,把静态的语言知识传递给学生的教学设计,有着明显的差异。钱梦龙先生,将自己妙悟之得转化为妙教,将备课之得生动的展现在课堂之上。

2、动态的对话:课堂的读

“读”的过程指的是师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入师生互动阶段,教师将内化的教材,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实现教师、教材、学生之间的三方对话,老师以自己的体验感受,引导学生进入教材、体验文本的内在情感,让学生产生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与感悟。

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课堂教学为教师、教材文本和学生提供了进一步对话的时空,课堂是一个活生生的、千变万化的、充满冲突的社会场景。教师、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走进课堂,开始了师生沟通、交换的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把课程知识转化为一定的表述内容和形式,以引起学生的关注与思考。学生会将自己的感受不加选择的投入其中,这些或许会和教师的出发点相违背,师生他们都有自己想达到的目标,此时需要寻求到一种避免冲突的方法,师生之间需要互相的融合,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学生的身上,不能让他们产生思维定势。教师要适当引导,引导学生在不脱离意旨解读文本,引导学生不偏离文体解读文本,引导学生不偏离时代意义解读文本,学生想法可以多元,但要有界。学生是课堂对话的主体,课堂对话只为还原一个真实的社会场景,要尊重学生的最初感受。如在《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教学中,学生品味了美的语言、美的情境,体验到了盲孩子在影子、萤火虫的关爱下快乐无比的情感后,面对作品中的形象,内心很不平静,此时引导学生按“对着__,我想说__”的句式,让学生抒发内心的话、心中的情,就会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学生与自我对话的过程,无疑使学生进行了深刻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自我教育,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猜你喜欢

课堂对话文学理论文本解读
萨义德文学理论中国化:“洋为中用”为人民
回归语文教学本色的课堂对话策略及实施探讨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研究初中英语课堂对话教学的有效办法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新世纪文学理论与批评:广义修辞学转向及其能量与屏障
地域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有益尝试——评《世纪转型期的湖北文学理论批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