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要与德育教育相结合
2014-09-01陈松
陈松
摘要: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提融入德育教育,使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036-01
新的课程标准将思想品德课程定位为一门德育课程。新课程要求通过思想品德教学使学生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得到不断提高,逐渐学会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对待个人生活道路上的得失成败,进而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这也是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和基本任务。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能否使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科学化和持久化,是思想品德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
思想品德课能否有效的进行得育渗透,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由于初中生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他们有不成熟的一面: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服务意识比较淡薄,容易片面地看问题,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上,思想品德教师负有重任,因为思想品德课直接回答的问题正是一个人应树立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孰是孰非问题上作出正确的抉择,激发他们为中华腾飞而不断进取的强烈愿望,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下面笔者粗略浅谈有关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的几点看法:
一、为人师表,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
实践证明,身教是无声的的教育,也是最民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它不带任何强制性,完全是用示范作用影响学生,带动学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可以说,身教是一种最具体、最形象、最有说服力的直观教材。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自身建设,坚持不懈地致力于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以适应做好本职工作的需要。教师只有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才能确立自己在教育中的地位,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有力说服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二、情感结合,合理渗透德育思想教育
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思想,教师应当将教学内容的生活价值以适当的方式揭示给学生,增强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使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艺术化,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完成思想品德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拥有充分表达思想和见解的机会,启发他们自觉地探讨人生和社会的真谛,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这是使学生学好的前提,更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基础。教师要充分运用学生身边的事例来进行教育,使他们感到亲切,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当学生与教师的感情产生共鸣时,即是教育的最好契机。情感的渗透还可以延续到课后,教师应该与学生多交知心朋友,以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并寻找恰当的机会,结合课文内容,在师生情感交融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教育,使知识交流借助情感交流达到应有的效果。
三、运用案例,进行法制观念教育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由于受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加上思想的不成熟和缺乏自控力,有些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走上违法甚至是犯罪的道路。因此需要对他们进行法律知识的教育,使他们了解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懂得法律与公民生活的密切关系,帮助他们树立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须的法律意识。现行初中的思想品德课每册都穿插了法律常识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些典型案例的讲述和分析,促使学生掌握有关的法律知识和增强法制观念。例如,要求学生讲述震惊全国的浙江金华杀母案例,并希望他们能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不仅能完整地叙述案件的经过,还能对案件进行分析,认为这些恶性事件的发生,主要是放松了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是青少年的学习负担太重,心理压力太大,法制观念淡薄所导致的。教师及时总结,导入新课,学习新的法律知识,学生听课认真,发言积极,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和思想教育效果。
四、激励赏识,唤醒学生的道德欲求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不断觉醒,要求教师尊重自己的言行、人格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并表现出这样的特点:学生往往把自尊感放在其他情感之上,处于优势地位。当自尊感与其它情感发生冲突时,其他各种情感,都可以让位;当自尊感受到损害时,常表现出极大的愤怒、恼羞等消极情绪,并易爆发,甚至做出不理智的事情。针对此特点,思想品德教师实施德育渗透时,要十分重视学生被尊重的需要,教学评价中要运用激励和赏识手段,唤醒学生对道德的欲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平等施教,要贯彻“教学相长”的原则,决不可“居高临下”,自视为“绝对真理的拥有者”而摆出一副说教面孔,应努力倡导师生共同探讨、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平等教学氛围。实践证明,平等施教,激励赏识,是对学生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的最好关注。
五、实践体验,实现德育教育的目的
初中学生精力充沛,好奇心强,任何事总想试一试,但他们的愿望与自己的实际能力是有很大的矛盾的,他们的独立性增强了,抽象的逻辑思维有了发展,但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的,在认识事物和考虑问题时,还经常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来支持。在学生悟理的基础上,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开展有效的德育活动,针对学生现实思想、行为或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议论。引导运用刚学过的道德观点来进行辨析,分清是非、美丑、善恶。结合学生中出现的不道德现象,实时开展评价,重点放在弘扬正气方面。同时要知道道德情感教育局限于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必须走出课堂,或利用学校等各部门组织的各种主题活动、主题班会等形式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在真实的道德环境里产生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落实具体正确的道德行为。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中学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在思想品德课中我们必须自觉地运用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提出系统的德育要求,并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引导、说理教育、长善救失,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参考文献:
[1] 李国华.探寻“德育生活化”的有效切入点[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8(07).
[2] 刘辉.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研究,2010(7).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