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2014-09-01严玲红

成才之路 2014年23期
关键词: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创新精神

严玲红

摘 要:二十一世纪是由知识经济主导的世纪,它要求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但是,我国现行教育制度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着种种弊端。为此,高等教育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型的教育主体观,构建整体化的知识教育结构,并重视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关键词: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创新人才

人才素质是个动态的概念,不同时代对人才素质有着不同要求。二十一世纪是由知识经济主导的世纪,它所要求的人才具备创新素质。

一、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创新人才

1997 年初,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关于1996年科学技术与产业展望的报告中提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概念,该报告指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简称知识经济,体现于人力资本和技术中的不断创新的知识是经济发展的核心”。美国进步政策研究所在 1999 年发表的研究报告——《新经济指数:了解美国经济的变革》把知识经济称为“新经济”,并给它下了个定义“新经济是以知识和思想为基础的经济”。在这一经济中创造就业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关系是体现在服务和制造业产品中的创新思想和技术”。以上这两个定义明确强调了创新在知识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世界上最年轻的首富比尔·盖茨和他的微软公司的产业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他的一切成就都来自他的创造力和微软公司的不断创新。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以现代科技为主导。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和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和商品的生命周期日益缩短的趋势,使创新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活动,所以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1999年1月国务院通过的《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了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宏伟蓝图,其中明确提出“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1999 年 6 月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又通过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以上种种举措,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宏伟战略。

二、现行教育制度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弊端

我国教育制度和西方教育制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有一番描述:中国传统教育注重“仓库理论”,把人脑看作储存知识的仓库,通过教育的灌输去填满仓库,学生被视为收集知识的仓库。中国传统教育注重基础和循序渐进,鼓励“业精于勤”,但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而西方的大学生比较自由,可以自由选课,自由研究课题。西方教育关注想象力和个性的培养,易使才能出众的学生脱颖而出。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思想影响深远,反映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上,包括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试制度、教育评价等等。大一统的教学模式,划一的课程设置,划一的教材、划一的教学进度,单一的课堂授课,根深蒂固的“三中心”(以教师、学生、书本为中心),学生上课围着教师转,下课围着书本转,以及封闭的教学格局,都导致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方法上,以“满堂灌”“填鸭式”为主,使学生缺乏自由学习的时间和自由讨论的空间。课堂教学中求同思维一统天下,缺乏信息反馈和民主气氛。教师极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缺乏勤于思考,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思想。正如中科院院士母国光所说:“中国人是非常聪明的,我们有很好的原材料,所缺乏的是好的炉子。”考试制度上,重内容再现,轻独创思维,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首要标准。考试内容以教师授课为主,考试方式以闭卷、限时形式为主,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评价上偏重于鉴定、甄别、选拔和筛选功能,评价的目的是把学生分等分类,评价的标尺是成绩、分数,评价的对象是教育行政部门、校长、教师及学生,整个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考试制度都围绕成绩、分数转,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为一句空话。

三、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

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有着特殊的使命,所以高等学校要改革教育体制,培养创新人才。

(1)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要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在教育思想上转变观念。一是转变教育质量观。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传统的知识质量观转向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全面质量观;二是转变培养目标观。从注重“专才”教育转向注重“通才”教育,通专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三是转变教育主体观。变教师单纯的知识传授为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变学生只是作为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为学生是参与教学过程、积极主动学习的主体。

(2)树立新型的学习和教育主体观。树立新型的学习和教育主体观是经济时代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传统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观,它突出了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这从强调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上来讲是毫无疑问的,但现代教育强调的是学习的革命,即强调学生的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所以,要树立新的学习和教育主体观必须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从以教为中心真正转变到以学为中心,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构建整体化的知识教育结构。纵观今日的知识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学科呈现出既高度分化又相互渗透、既高度综合又纵横交叉、既高度深化又大量衍生的态势,而且科学技术开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提出的问题不再是学科式,而是错综复杂涉及多门学科,社会问题和技术问题的解决也要依靠多门学科、多种技术的综合运用。在这种背景下,学校必须构建整体化的知识教育结构 ,从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转向整体化知识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①实行学科结构综合化。在学科结构上,各所学校应该根据自己所要培养的人才的层次、类型等,各有特点地向综合化方向发展,实现理工结合、文理交融、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这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②拓宽专业口径,调整专业设置。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引进和学习前苏联的专才教育思想,强调按国民经济计划对口设置专业,对口培养专才,形成单一的“专才教育”模式,并且由于专才教育强调学以致用,致使专业划分越来越细,专业口径越来越窄,学生的理论知识不宽,社会适应能力差,创新能力不强。所以,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通才教育”,对学生进行“百科全书式”的培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现在我国高等学校都在改革和拓宽专业口径,调整专业设置,克服专业面过窄的现象。如北方交通大学在制订跨世纪培养计划中就强调在课程整合、实践环节、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有所突破。提出“根据专业定位确定培养目标;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 ;整合课程内容,强调整体优化;改革实践模式,强调实习效果;不搞专业方向,拓宽专业内容;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等培养原则。总之,让学生真正在宽专业、厚基础、重实践的课程体系中受益。③实行课程综合化。实行课程综合化的目的是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分割过细,不重视提高综合素质是我国教育的一个突出弊端。在当前学科高度分化,知识量和信息量激增的时代,实现课程综合化势在必行。实现课程综合化,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加强基础、优化结构、提高素质为原则,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方案。如改制中的上海大学,在制订教学计划中就充分体现了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加强文理结合,加强技、经、贸结合和主辅修结合的原则。在课程教学计划中,大学本科学士学位课程按其功能分四类: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本科学生的理论教学总学分不得超过 250 分,其中公共基础课为 110 分,学科基础课为90分,专业选修课为30分,任意选修课为20分。总之,加强基础课,突出重点课,优化专业课,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同时加强文理相融的课程,创立跨学科的边缘学科课程是实行课程综合化的具体内容。④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人的创新能力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的创新能力包含创新精神和创新方法两层意思,前者主要是非智力因素,如求知欲、创新意识、勇敢精神、顽强意志、科学态度等;后者则主要是智力因素,包括各种逻辑方法、想象、直觉灵感等非逻辑思维方法及各种创新技法。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精神状态。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说,创新能力受兴趣爱好、情感、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比受智力因素的约束还要大一些。人们习惯用智力来预言人的未来与成功,但是现代社会是一个既相互竞争相互依存的社会,是一个变化速度日益加快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要获得成功,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更重要。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在研究 800 名天才后发现:成就最大的 20 个人和成就最小的 20 个人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他们的个性品质。他甚至把一个人的成就的75 %归咎于人格因素。特尔曼在 《情感智力》 一书中,首次使用了与智商相对应的术语“情商”。认为情商是个体最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能力影响生活各个层面和人生未来的关键性的品质要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提出了通向二十一世纪的三张通行证,即学术性通行证、职业性通行证和开拓创新能力通行证。过去人们往往只重视前两张通行证,而忽视第三张通行证,但如果一个人缺乏第三张通行证所要求的素质,那么他在学术和职业方面的潜能就无法充分发挥。因此,我们要重视非智力因素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在开发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注重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并且使它们相互促进,和谐结合,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国信息研究所.知识经济21世纪的信息本质[M].南昌:江

西教育出版社,1999.

[2]蔡克勇.迈向知识经济时代培养持续创新人才[J].高等教育

研究,2000(1).

(温州大学学生处)

(来源:中国知网)

猜你喜欢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创新精神
浅谈提高企业职工素质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性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大创项目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作用研究
浅议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
浅谈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会计管理模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