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多元化,促进高中化学课堂教学
2014-08-30赵春芳
赵春芳
一、巧用学案,自我评价,建立信心
学案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的自学,有层次感的问题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评价。在学案的设计上,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学生在主动读书、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完成对基本知识的认识,达到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自我评价和诊断过程。
在学习有关“核外电子排布和周期律”时,学生对原子的结构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就可以根据教材给学生设计学案,让学生通过学案来学习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质量数和中子数、质子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通过一些相关的习题来加强练习。
学案练习:1.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3倍的原子是什么?
1.能否写出Cl、Na、S2-、Al3+的结构示意图
学生通过类似这样的练习,使所学的知识得到落实,了解电子之间排布的规律,灵活运用到习题之中;逐步了解原子以及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通过学生对基础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了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使课堂教学不再浪费在简单的基础知识上,接着就可以冲击课程的重难点。
2.学案思考:电子数为10的微粒有哪些
学生答案:Ne、Na+、Mg2+、Al3+、F-、O2-、N3-
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可能不全面,给出了一些简单的、常见的微粒。但是教师可以看出学生的逐步想法,还有的学生能够想到H2O等一些分子。教师就可以充分地参考学生的学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确立自己在思考这个问题上的思路,这时老师及时引导学生围绕10电子进行加减法,得出9+1为HF、8+2为H2O……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还总结了NH+ 、OH-等原子团,学生掌握了思考化学问题的方式,对18电子的微粒学习奠定了基础。
可见,学案的使用对教师的讲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接受上变得简单、易行,对新课的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赏识教育,教师评价,激励奋进
学生的学习是阶段性的,要时时阻挡惰性的袭击。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采取赏识教育,抓住学生的优点进行表扬,使学生在教师的肯定中找到自信,从而形成持续、稳定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始终处在积极奋进的氛围中,不断地向知识的高峰攀登。
在学习有关“化学能和电能之间的转化”时,面对这样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已学过的一些电学知识来进行切入,先让学生对电化学建立初步的印象。
老师:电流是怎样形成的?电流的方向如何?电子的流动方向又是怎么样的呢?
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很有信心,积极而正确地做出了回答。
学生:正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由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电子正好相反,由电源的负极流向正极。
教师要积极地对学生的回答给出肯定,顺势提出与电化学相关的内容。
老师:那么在化学中有一种方程式也存在电子的流向,它们之间是不是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呢?
学生经过教师的提醒,很容易就想到了氧化还原反应,其实质就是电子的转移,有了这样的联系,有的学生就会主动地提出问题。
学生:是不是我们给氧化还原反应加上导线就能够产生电流?
学生的回答非常棒,直接点到了本节课的重点,使学生都想积极地利用氧化还原反应来形成电流,制成课本要学习到的原电池。通过教师的赏识教育,学生对知识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联系,使电化学的原理很清晰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
三、合作交流,相互评价,深入探究
学生的合作交流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交融,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来推进对重难点的探究。在学生的相互交流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分析、讨论来进行同学们之间的评价,让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真正做到“以理服人”。
在学习有关“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限度”时,学生对判断化学平衡的标志掌握的并不是很好,往往不能准确对一些元素做出判断,教师就可以根据一些习题,来让学生进行小组之间的讨论,帮助学生从本质上进行理解。
老师:在A(s)+ 2B(g) = 2C(g)+ D(g)的反应中,在体积一定的情况下,当气体的密度不变时,是否能作为判断达到化学平衡的标志?
学生甲:可以,因为当反应过程中质量改变,所以气体密度是一个变化量。
学生乙:不可以,因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过程总质量没有改变,所以气体密度从始至终都是一个常量。
学生都对自己的观点持肯定的态度,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做出相互评价,找出对方答案与自己的不同,在对比中发现问题。
学生丙:我认为甲同学正确,因为这个方程式的研究对象是气体,而A是固体,所以对于气体来说其质量是变化的,则密度是一个变化量。
很显然,丙同学的话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学生在相互评价中得到了一致的结论。通过学生之间这样的相互评价,使学生更深层地理解了问题的实质,在对问题的解决上有了质的飞跃。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暨阳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