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至2013年张北县布鲁氏菌病监测点监测结果分析
2014-08-30王再山刘晓丽
王再山 刘晓丽
·调查研究·
2010至2013年张北县布鲁氏菌病监测点监测结果分析
王再山 刘晓丽
目的掌握张北县布鲁氏菌病疫情动态,为制定科学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全国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方案》要求,对各监测点与牲畜和畜产品密切接触的重点高危人群进行布病血清学监测。结果共流行病学调查5 691人,血清学检查2 353人,阳性371人,阳性率为15.77%。结论张北县布病疫情呈逐年上升趋势,感染方式以饲养、屠宰和皮毛乳肉加工等接触为主,群众不了解布病防护知识,防护意识淡薄。应加强传染源尤其是羊的管理,深入开展对重点人群进行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
布鲁氏菌病;血清学;病原学;监测
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的细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1]。我国布病疫情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曾得到较好控制,发病率一度低至0.02/10万左右,90年代中后期疫情开始回升,特别是2000年后发病率迅速上升,部分省区出现不同程度的暴发和流行[2]。为掌握我国布病疫情动态、流行规律,及时发现和处理疫情,为制定布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我国自1990年开始在农业部、卫生部共同领导下,在全国14个省(区)开展监测工作,设监测点15 个,2005 年中国疾控中心重新组织制定了《全国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方案》将布病纳入全国重点传染病监测工作[3]。张北县地处河北省北部,内蒙古高原南缘,是历史上布病流行区。自1990年达到国家规定控制县标准之后到2003年一直无新发病例报告。从2004 年报告18例病例以来,报告发病率逐年攀升,疫情形势日趋严峻,为掌握该县布病的流行规律,为全省及至全国的布病防控措施制定提供依据,2010年张北县作为国家级布病监测点开展布病监测。本文将2010至2013年张北县布病监测结果进行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根据《全国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方案》的技术要求,依据近年来有疫情暴发和流行的乡(镇)或过去曾经发生过布病疫情的乡(镇)设立布病监测点,设立4个固定监测点,5个非固定监测点,监测固定和非固定监测点的7~60岁与牲畜和畜产品密切接触的重点高危人群。
1.2 调查方法 调查对象填写人间布病调查登记表,对有布病临床表现和体征的或与牲畜和畜产品密切接触的高危职业人员进行血清学检查,开展琥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血清抗体测定,SAT滴度≥1∶100++为阳性,并对急性期的病人采集血标本进行细菌学培养和检测,布病诊断按照《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269-2007)。
1.3 质量控制 每年制订工作技术方案,省疾控中心专家现场对相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复检。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调查及血清学监测 2010至2013年共主动监测县辖18个乡(镇)的72个村、两家肉联厂和一个牲畜交易市场,流行病学调查5 691人,血清学检查2 353人,阳性371人,阳性率为15.77%;确诊新发病例146例,旧患病例161例,隐性感染64例。见表1。
2.2 流行病学特点 371例阳性病例中,男258例,女113例,男、女性别比为2.28∶1;发病主要以20~65岁成年人为主,共314例,占病例总数84.64%,年龄最大者80岁,最小者3岁;从病例发病时间统计,主要集中在3~10月份;病例感染主要以从事养殖业,共349例,占病例总数的94.07%。
2.3 病原学监测 2010至2013年在采集的病人血标本中共培养出布鲁氏菌4株,分别为布氏菌羊3型2株、布氏菌粗糙型2株。
2.4 布病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调查 在各布病监测点对当地从事养殖等人员开展了问卷调查,通过对575人份有效问卷判定,健康知识知晓率为62.6%,健康行为形成率为42.4%。
表1 2010至2013年张北县人间布病监测点监测结果统计 人
3 讨论
张北县是河北省布病疫情较为严重的县区之一,主要传染源为各种羊只,从2010至2013年监测结果表明,各监测点的布病阳性病例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布病疫情态势不容乐观。监测结果表明,张北县2010至2013年布病抗体血检阳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高于全国平均血检阳性率[4],我县重点人群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还处于较低水平。确诊新发病例总体呈增加趋势,布病疫情形势不容乐观。随着畜牧养殖业及肉类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跨省区牲畜交易日益频繁,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畜间免疫密度低,检疫工作落不到实处,使传染源到处转移和输入,导致布病的传播和扩散。布病病例主要集中在3~10月份,主要与当地产羔季节、旅游季节(牛、羊肉烧烤)等有关。男性发病多于女性,年龄以青壮年为主,职业以从事牲畜饲养、屠宰、乳肉加工为主,这与姜霞等[5]2010年河北省人间布病监测结果中人群分布等结果一致,布病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调查显示,该县职业人群对布病防护知识了解很少,防护意识淡薄;工作环境较差,从事相关工作时不加防护,从而增加了感染布氏菌的机率。所以青壮年男性,特别是从事牲畜饲养屠宰、乳肉加工等人群为该县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的重点。病原学监测显示该县布氏菌优势菌株为羊种菌,与河北省[6]和全国[7]优势菌株情况一致,因此该县传染源主要为羊。
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随着我县畜牧养殖业及肉类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跨省区牲畜交易日益频繁,产地检疫和市场交易检疫没有很好的落实到位,染疫病畜流动没有达到有效控制,畜间免疫率又较低,畜间布病传染源数量和范围不断增加和扩大,从而导致畜间、人间布病疫情的流行和蔓延;(2)从事养殖等职业人群对布病防护知识了解很少,养殖户室内外环境卫生差,还未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防护意识淡薄;(3)肉联厂的防护设施还不完善,工人在屠宰、肉类加工时个人防护设施不齐备,防护意识不强等多种原因的存在,造成了人间布病疫情有逐年上升趋势。
鉴于目前张北县布病疫情形势,建议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加强防控:(1)在各级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畜牧、卫生及当地乡(镇)政府等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互通信息、协同作战,认真贯彻落实以畜间检疫、免疫、淘汰病畜为主导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才能有效控制和消灭畜间布病传染源,这是控制人间布病发生的最根本措施。(2)广泛深入的开展布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利用电视、广播、发放宣传资料及召开现场培训会等方式有针对性的开展防治知识宣传和教育,培训科学的饲养方式,提倡避免人畜混居,管理好粪便、污物,工作时要戴口罩、手套、穿工作服,工作后要及时清洗手和消毒。以提高群众防护知识的知晓率和防病意识,减少感染途径,保护易感人群。(3)加强人间布病监测,积极开展医务人员布病防治知识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诊疗水平,减少误诊误治,做到病人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积极开展对病区及肉类加工厂重点职业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血清学检查,及时发现和掌握疫情动态,及时处置疫情。布病防控工作只有在政府领导、相关部门密切协作下,广泛发动群众,开展群防群治,才能有效控制布病在人间和畜间的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安全。
1 肖东楼主编.布鲁氏病菌防治手册.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1.
2 刘晓丽,姜霞,钱振宇,等.河北省2004- 2008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分析.医学动物防制,2010,26:599-600.
3 赵永利,王大力,江森林.2005-2006年布氏菌病全国监测报告.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8,23:38-40.
4 王大力,李铁峰,刘凤岐等.全国布鲁杆菌病监测结果分析.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1,6:256-258.
5 姜霞,钱振宇,刘晓丽.2010 年河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结果与分析.医学动物防制.2011,27:1003-1004.
6 钱振宇,姜霞,贾肇一,等.河北省布鲁菌流行菌株生物学特征分析.现代预防医学,2013,40:3267-3268.
7 满腾飞,王大力,崔步云.2009年全国布鲁氏菌病监测数据分析.疾病监测,2010,25:945-946.
10.3969/j.issn.1002-7386.2014.10.052
076450 河北省张北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王再山);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刘晓丽)
R 181.8
A
1002-7386(2014)10-1554-02
2014-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