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我们的课堂
2014-08-30魏晋
魏晋
难题:东联现代中学的发展“瓶颈”
2000年,一个新的世纪的起点。
鄂尔多斯市的经济发展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步入快车道,就业机会骤增,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学龄儿童人数出现暴涨,公办学校不同程度出现人满为患的局面,民办学校遇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发展机遇。
2004年秋天,东胜区城区的东南方向,一所由东联集团公司创办、投资过亿、占地130多亩的民办完全中学——东联现代中学诞生了。
办学伊始,东联现代中学以教师五湖四海招聘、办学设施完善、管理机制灵活而著名。
2007年,按照国家“普通教育主要由政府兴办”的政策,东联现代中学移交东胜区政府兴办,成为东胜区唯一一所普通高中。从此,它“身份”发生了重大转变,由民办转为公办。
借着“黄金十年”的经济发展优势,学校回归地方政府后,资金投入加大,办学规模扩展。仅高中部就有三千多名在校生,两百多名专任教师来自全国各地。
近些年,东胜区教育局高标准、大范围地招兵买马,先后有64名毕业于北师大、华东师大、东北师大、陕西师大、华中师大等教育部直属名牌师大的青年教师进入东联现代中学从教。该校教师专业素养在当地应属一流。建校十年来,学校连续多年实现“低进高出、高进杰出”的目标,曾先后取得过理科本科升学率全市第一、文科本科升学率全市第二、一本提高率全市第一等不俗成绩。学校曾先后两次荣获鄂尔多斯市高考质量一等奖,2009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优质高中,2012年被自治区命名为“自治区级普通示范性高中”。
中国的普通高中教育就是一个“考生加工厂”,升学率就是悬在学校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谁也无法回避。东联现代中学也不例外。
近年来,学校的发展遇到了瓶颈。一方面,它受招生区域和录取分数档次的限制,高分段学生录取数量严重不足,高考成绩在全市的综合排名出现了波动。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这意味着什么,教育界人士最清楚。另一方面,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以来,学校优质的、极富潜力的教师资源没有及时完成新课程背景下的整合提升。绝大部分教师对新课标、新考纲、新教材研读不够,教学目标的制定,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形不成围绕教学目标及课标整合教材进行教学内容、教学策略设计的自觉意识和能力。这些缺失,导致教学中普遍存在“过分随意”和“过分刻意”两种弊端。“过分随意”,是指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意识和与之相应的科学设计,教材有什么就教什么,自己会什么就教什么,学生喜欢什么就教什么。“过分刻意”,则是太看重教学方法,轻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确定的有效性。这两种弊端,造成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甚至无效,不仅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而且从根本上制约着教师队伍专业素质提升,后患无穷。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学校领导层多方征求意见,反复论证,提出了“以教兴学,以学促教;教学相长,提升质量”的总体策略,并把“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作为切入点,主动寻求一流教学科研团队的指导帮助。
介入:自治区教研室的专业
引领
2013年3月,学校引进了内蒙古自治区教研室主持的基于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改进实验项目,学校希望以此项目为平台,在专业人员的全程跟进引领下,改变课堂、改变教师、改变学法,全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自治区教研室九大学科教研员十下东联现代中学,每次驻校三到五天,调研、听课、评课、做讲座、开座谈会……这样大规模、成系统地关注一所普通高中,对东联现代中学来说是史无前例,就自治区教研室而言,也是自丁培忠先生主持“小学语文整体改革试验” 以来规模最大、学科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多科性教研行动。
该项目全称是基于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改进实验。它不依赖当前基础教育界风靡的任何一种模式,而是结合当地及学校实际,依据课程标准,明晰教学目标,从微观的操作层面入手,通过案例的收集、分析、反思、矫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总之,这项实验,不是“学谁”,也不是“让谁学自己”,而是“矫正自己”“改造课堂”。
其核心内容是:
优化设计的理念,包括教学目标的优化设计、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围绕目标整合教材)和教学策略的优化设计(指向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评估等设计)。
规范教师的操作意识,即课堂教学要按照课堂教学诸要素标准展开。
优质课堂的追求,即通过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相关链接: 基于课堂标准教学的课堂教学改进实验项目
该项目经过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批准,教育部教科研规划部门备案,由自治区教研室主持,在全自治区范围内实施。它由自治区教研室设计并制定方案,广大中学一线教师负责实施。为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自治区教研室选定鄂尔多斯市东联现代中学为试点,指导该校高一年级的专题课改——专题跟进式教学研究与培训。该项目是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研究的子课题,力图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通过教研员的跟进指导,使广大教师通过深入学习、理解、钻研和领会课程标准及《高考考试说明》的内涵,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师的专业素养,并引导学生不断改进学习方法,从而大幅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是教与学的依据,也是评价的依据。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课标”如同法官、律师手中的《刑法》《民法通则》,是量刑的标准、辩护的依据。那么,“课标”在东联现代中学各科教师教学中处于什么地位?对日复一日的课堂教学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新课程改革以来,有三句话流布甚广:“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它概括的是教师成长过程中三个关键点,只有教师成长了,国家的政策、先进的理念、良好的方式才能有所附着,否则一切无从谈起。课改,实际上是“教改”,即“教师教学行为方式的改变”。
2013年3月,自治区教研室教研员第一次到东联现代中学视导,采取的是“不评、不议、不指导”的策略,其目的是了解课堂教学的“原生态”。但初步的印象是:“新课标基本的理念还没有建立”“教师基本没有按照课标要求去授课”“课标,在教师眼里可有可无……”
一个淡化甚至根本就没有“课标”意识的教师,其课堂能是什么样子呢?“教教材”“按照周围同事的做法教”“当年自己的老师怎么教,自己今天也怎么教”,这是必然的、普遍存在的!
其实,东联现代中学一直在寻求“改”,先后采用了“教学合一学案式教学法”“262目标教学法”等,但收效不大。第一轮视导时,九大学科的教研员一眼看出了问题所在:
李群(物理学科教研员)老师认为:“以前教师基本没有教案,只有学案。而说是‘学案教学,其实学案上就是一些印出来的练习题而已。”
张心志(生物学科教研员)老师也有同感:“学案缺乏教学设计,更像是练习册或教师用的教案,形同虚设,基本处于应付状态。”
此外,教学目标的确定、教案的设计等都是问题重重:
政治学科教研员赵虹发现:“有的教师对于课堂教学要达成什么目标考虑很少,只照搬照抄教参上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仅仅是摆设,并没有成为教师组织教学的依据。” 化学学科教研员刘恒认为:“没有几本教案是符合要求的,教案中居然没有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设计,仅仅是课本知识的梳理,布置的作业与教学目标不统一。”历史学科教研员单爱民认为:“教师的继续学习意识淡漠,教学体系陈旧,教学方法落后,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教师间合作探究、教研风气不够浓郁,个别教研组的教师基本处于单干状态,未能实现真正集体备课,资源共享。”数学学科教研员温孝明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得太多,包办代替太多。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许多本应该达到‘解释的课,教师却将它下降为‘识记,课堂教学混同于习题机械训练。”
……
不仅教研员团队看出了问题所在,就是本校教师也在项目推进中感觉到症结在哪里。语文老师娄帝坦诚地说:三年前,我第一轮教高二时候的教案,可以概括为“目标在本上,却没在心里;步骤很齐全,却没有体系;环节很丰富,却没有设计;偶尔会反思,却没有深意” 。当时的我,缺少的并不是个人的努力,而是正确的引领。
毋庸置疑 ,基于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改进实验项目对东联现代中学的发展可谓正中肯綮!
相关链接:关于人类的“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会话”: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项目开展以来,自治区教研室九大学科教研员深入课堂和备课组,地毯式听课、评课、说课,适时在备课组内举行专题讲座,对每一位老师进行耳提面命式的指导。
第一次视导,教研员驻校九天。先是全体教研员深入课堂,对高一年级所有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摸底,大科目(语、数、英)平均每位任课教师被听课一次,小科目(理化生、政史地)任课教师则被听课2~3次,以期掌握教师的第一手资料。然后抽取学生代表进行问卷调查,以便全面了解“学习主体”的感觉,并要求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改进建议。继而召开全体高一年级教师课改动员、培训大会,使全体人员“洗脑”、统一认识、统一步骤,义无反顾地投身课改实验。
此后,以教研组为单位,全组教师听取公开课,落实各项改进措施,教研员再次进行指导,并与教师们建立常态工作联系,要保证全组教师每周通过网络上传给教研员一份课时教案和学案,两周上传一份单元教案和学案,并由教研员进行即时点评。
2013年 8月中旬,学校邀请华东师大霍益萍教授团队对全体教师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集训,初步解决了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的制定与建立单元备课、课时备课框架的问题。同时邀请呼和浩特市一中骨干教师到东联现代中学进行示范指导,或者采取“同课异构”模式,找差距,找不足,共同提高进步。
学校为所有任课教师购置各学科“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解读》以及各类版本的教材,并组织各备课组研读学习,以提高教师的学科意识与“课标”解读能力,为教师设计各个层级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做好铺垫。
策划组织一系列的观摩课,以落实项目提出的规范,以“教师培训教师”的方式建立骨干教师团队。 “达标课”依据项目要求设立评分标准,全员参与,人人过关。学校还组织了跨年级同课异构活动,通过比较,全校教师比较直观地认识到了此项课堂教学改进项目的价值所在,使项目产生了全校性的示范意义;参与项目的老师也借此有了更为清晰的自我认识。
为此,学校从师与生、教与学两方面入手,制定(或修订)、出台了一系列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用以规范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质量。这些制度的确立和逐步实施,不仅是项目实施推进的有力保障,而且促使学校管理由行政化向专业化、精细化转变,意义非同小可。
为确保制度的落实,学校建立了巡查(检测、调研)——提醒——约谈——黄牌警示的监管程序和发现(调研听课、质量检测、专家推荐)——示范——评价——奖励——“品牌教师”确认的激励程序。
同时,基于项目的特定要求和学校的教学现状,在自治区教研室的指导下,东联现代中学建立了教学各要素的基本标准,以规范教师教学行为的各个环节。如:备课基本要求,既有个人单元备课的基本要求,也有集体单元备课的基本要求;既有单元的备课要求,也有课时的备课基本要求。
此外,还有教学反思基本要求、学案编制的基本要求、学生课后作业基本要求、单元测试基本要求、听评课基本要求等。
效果:仍在路上的曙光
自治区教研室的几轮带有强制性的培训、指导下来,东联现代中学的学校、教师、课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过去东联现代中学的教学管理,只关注“做什么事”、“由谁来做”、“何时完成”的指令性要素,是粗线条的、行政化的。现在,有了专业管理的理念,他们更为关注“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做得怎么样”、“需要什么支持”等专业指导、评价、服务的节点。
教师专业素质得到相当程度的提升。大部分教师重视对新课标、新考纲、新教材的学习研读,教学目标的制定有了科学的依据和比较高的有效性。一部分教师开始努力掌握“教学知识的知识”,有了围绕“教学目标及标准”进行教学活动、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评估等方面的设计、策划的自觉意识和行动能力。项目实施之后,教师们逐渐认识到了“教什么”与“怎么教”之间是本与末、道与术、上游与下游的关系,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设计意识、策划意识明显增强了,课备得越来越得法,课上得越来越有章法、有实效。蔺永青、娄帝、李强、杨智轶、赵源、张宁宁、季元元、朱丽杰、张雪梅、尚丽娟、郭劲松、王海龙、路国江、闫慧林、王文科、郭云云等一批优秀教师率先成长起来了。
改造课堂,最终是为了学习主体的发展。学生学习状态也有比较明显的改善,绝大多数班级能确保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处于“真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成绩总体呈上升的趋势。他们使用考试评估体系对实验年级学生的中考成绩、高一学年末的全市质量检测成绩和高二年级期中考试成绩进行达标质量分析,发现无论科目达标人数还是总成绩达标人数都有明显的上升。
相关链接:学科教学知识最重要
1986年,美国著名教育家L·舒尔曼提出了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学科教学知识的观点。该理论认为,教师除了具备学科知识、一般教学知识,必须在教学中发展 “学科教学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是指教师在面对特定的教学主题时,如何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与能力,将学科内容知识加以调整组织,而后进行教学的一种知识。”
教师一旦建构起个人的学科教学知识,就会内化为教师解释、认识、评价教学事件的框架和模型,并以这种框架或模型去分析、说明、论证、评价教学中的问题,以至成为处理各种教学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以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的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的量,强调的是应试能力的提升;现在,更加关注学生的长久发展。
以往,教师眼里只有“教材”,而今,教师中不少先行者眼里有了“课标”、设计、学生、学法——人到中年的地理教师李强诚恳地告诉记者:先前当老师十几年就怕换教材,人教版的教惯了,换了湘教版的就感觉别扭,甚至感觉不会教了。原来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现在才明白:教师应该教“课标”中的规定和要求,而不是教教材本身,如能基于“课标”教学,完全可以从两种或者几种教材中选取“材料”教!还怕什么换教材!
生物教师王文科感触颇深:这个项目带给我的是革命性的变化,通过研读‘课标,我才知道中学生物教学不是为了培养生物科学的专业工作者,而是为了提高国民的生物科学素养。有了这个思想对学生就会多了宽容,少了苛求;正是这个项目,迫使我重新阅读《教育学》和大学教材,提高自己的专业化程度。
课堂的良性改造靠教师行为的改变,而教师行为的改变,不是靠行政命令,不是靠规章制度,而是靠教师的职业使命感和社会忧患意识。基于此,我们不能指望一个项目的推进彻底改变所有教师的教育行为;不能指望一个短时期的强力推进就使校长的思想立即变成全体员工的“集体意志” 。
东联现代中学,仍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