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上学名堂多

2014-08-30代娟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小升国子监孙思邈

代娟

古代的入学时间与学期的长短,各个朝代并不一样,也与现代统一的“秋季入学”有较大差别。

中国古代是传统的农业社会,一切围绕农事展开,小学教育亦然。入学时间,除“秋季入学”外,还有“春季入学”和“冬季入学”。具体入学时间是这样安排的:正月农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砚冰冻时。

开学日期的选择与学期的长短相关。古代的学期与现代完全不一样,短者三个月,长者一年。冬学多“三月制”,相对较短。如果是“八月制”和“十二月制”,一般都是春季入学,八月制一般“上元入学”,“八月终解馆”;十二月制一般“正月望后启学”,“岁暮罢馆”。

现代一般规定孩子六七岁入学,先秦时期对入学年龄并无明确统一的规定。只要在八至十五岁之间,都可读小学。一直到明清时期,这种“大龄入学”传统都未改变。明代太平县“令民间子冀盼八岁以上、十五岁以下,皆入社学”(《嘉靖太平县志》)。

相对来说,唐代孩子入学年龄与现代差不多,即六七岁入学也可以,如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便是“七岁就学”(《旧唐书·孙思邈传》)。

具体几岁入学,古人也视孩子的心智发育情况而定。孙思邈虽是七岁入学,但他当时已能“日诵千余言”,以至于洛州总管独孤信见到他时大为惊叹,称“此圣童也”,即现在所谓的“神童”。

在古代,20岁读小学都是正常的。有文献记载:“凡为父兄者,如有子弟年六七岁至二十岁未冠者,俱要送入社学”(《庄渠遗书·渝民文》)。社学,即地方官府奉朝廷诏令设的“乡村小学”。

古代还有30多岁入学的特例。北魏人刘兰,便是“年三十余,始入小学”(《魏书·刘兰传》)。

古代没有“中学”这一级学校,是把现代的中学与小学连在一起的,小学一般是“七年制”或“八年制”,长的“十年制”,最短的也要三年。所以,古代不是“小升初”,而是“小升大”,即小学读完可以直接进入太学、国子监一类的高等学府深造。

与现代将学生分“快慢班”一样,古代也存在这种情况。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十二月,颁小学条制,立三舍法,在国子监实行“三舍升补法”。班级分“外舍”“内舍”“上舍”三种。新生入学后皆分在外舍,考试成绩好的升入内舍;内舍生考得好的,升入上舍。实际上,这种“快慢班”有点一、二、三年级的味道,升不了的“留级”。

虽然说可以“小升大”,但并非每个小学生都能上大学,对乡村小学生来说更是不大可能。即便是在国子监读书的官吏子弟也有名额限制,如宋代便控制“升学率”(《宋史·选举志三》载),熙宁十年(1077)曾推出面向宗室学生的“宗子试法”,规定“十取其五”,即升学率为50%。

猜你喜欢

小升国子监孙思邈
孙思邈与屠苏酒
参观国子监
孙思邈的长生之道——饮食之道
王冠 国子监里拍片
你是不是职场的“跳条族”
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学术思想点滴
北京的国子监——元、明、清朝的最高学府
中国古代大学:国子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