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视阈下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的探析
2014-08-30由晓霞吴斌
由晓霞+吴斌
摘 要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以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前提,在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规划指导之下,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合理增加创新教育内容,广泛开发创新基地,以促进创新型能力与区域岗位需要快速、有效对接。
关键词 高职院校;区域经济发展;创新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5-0022-03
一、区域经济发展视阈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时代诉求
(一)区域经济发展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耦合作用
创新型人才是大量人才资源中的精华,是提高生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1]。创新型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直接促进社会的进步,更可以优化区域人才资源结构,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与配置效率。
高职院校承担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责任,其自身发展也需要区域经济发展实力做支撑。如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可以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提供依据;区域内各种形式、性质的经济体可为学生综合素质与岗位技能的培养提供实习场所和实训机会,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好的平台;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更需要区域经济实体的有效推动。特别是区域发展对域内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有效解决部分学生的就业难题,缓解就业压力。只有基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才是“适销对路”的。
(二)区域经济发展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诉求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于2011年发布的《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8-2010》指出,高校毕业生能力普遍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见,职业能力的缺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社会的贡献,也影响了高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功能。因此,作为域内高职院校必须思考如何培养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具备较强职业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真正发挥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推动作用。
首先,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结合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特点,依据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及特色产业培植方式等设置、调整专业,以保证学生的知识结构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这是高职院校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也是解决学生就业之忧的有力保障。所以,深入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应该成为高职院校专业调整部门的必修课。
其次,学生技能训练应结合岗位能力的需要。调查表明,企业用人除考察专业能力外,更关注其是否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同时也特别看重敬业精神,良好口头表达能力,以及从学生快速转变成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专业型人才的学习能力和探索、开拓、积累,困难面前不畏缩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简言之,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是能快速上岗、安心工作、勤于思考、精诚合作的创新型专业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和培养模式的构建上,一定要有针对性地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二、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营造氛围,完善制度,增强高职教育吸引力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经历曲折,目前高职教育发展定位尚缺乏法律方面的明确规定,社会各界对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尚存争议,广大民众也缺乏对高职教育的认同感。因此,必须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提高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二)避免高职教育“本科压缩”版,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任务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只是在本科教育基础上进行了形式上的整合、压缩,实践比例的扩大,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结合经济发展需要,结合岗位能力需要进行“培养方案再造”。因此,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考虑生产一线优秀人才所需要的能力,以专业建设为载体,按能力模块重组课程,“因地制宜”地设计出各具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2],实现强化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充分发挥域内经济实体作用,克服“双短”瓶颈影响
师资和经费短缺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两大瓶颈。特别是师资,不仅表现为“量”的缺少,更表现为实践动手能力、指导能力的“质”的缺乏。因此,要深化校企合作,将校企合作上升至必要的资源融合,优势互补,各取所需的层面上。这不仅可以缓解办学过程中的资金问题,也可以通过聘请岗位能手、创新标兵、业务骨干等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
(四)正确认识职业教育的必要性,执着追求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动摇
因部分教师缺乏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认可,懈怠了教法的研究、师能的提升,仍沿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忽视学生发散性、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至使大学生缺乏探究热忱、专业志向和创造精神。对此,教师必须改变方式,潜心研究教法,坚定教育信心,不要让情绪成为创新教育的阻滞。
三、区域经济发展视阈下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准确定位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方案的统领,是学生就业的风向标。通过市场调研与分析,充分了解基层岗位对一线优秀人才创新能力的需要,明确用人单位的职业要求,确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会存在一定的短期行为,要求高职院校随时掌握区域经济发展动向,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二)增强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匹配性
专业设置及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对创新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及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决定性作用。而经济发展增速快,行业种类多,高校专业不可能完全对应各行各业各岗位来设置[3]。因此,高职院校完全可以对区域内产业结构、人才结构,特别对特色产业、支柱产业、优势产业、人才紧缺行业以及技术性劳动密集型行业等做充分了解与分析,以行业技术能力的共性为依据设置专业。为了更好地适应岗位需要,增强专业竞争优势,可通过专业群或课程群建设来实现。课程体系不应单纯追求知识的系统性,而是要有选择地进行课程整合,借助专业选修课、专业拓展课等满足职业能力对课程体系的需要。值得强调的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中,利于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树立及综合素养养成的人文类课程不可或缺。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多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演练、行为导向等多种方法,引导和促使学生将知识、技能内化为能力素质。在教学效果评价上,改变传统的“一卷定终身”的单一评价标准,建立突出专业能力素质为标准的综合评价体系。
(三)突出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备性和实践内容的实用性
建立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适合岗位需要的实践教学内容是高职院校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4]。在实践教学体系上,探索、创新、拓展实践教学平台,通过校企联合、校企共建等方式,为学生搭建知识、技能转化为能力素质的实训平台。在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上,要以就业导向,将专业能力素质培养与岗位能力素质培养相结合(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实现专业能力素质与岗位能力素质之间的良性互动,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力。
(四)增强创新型人才培养保障机制的有效性
创新型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就是要在确保人才培养方案顺利实施的前提下,保障高校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并且保证创新型人才培养内容及培养方法等得到学生的认可。高职院校要从人员、制度以及实践基地等方面,认真研究保障机制内容,严格监督保障机制的执行情况。另外,可以通过参与各级各类专业性极强的技能大赛的机会,让学生开阔视野,提升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晓,覃永晖.论区域经济发展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关系[J].求索,2010(10):102-103.
[2]李贤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核心要素的思考与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0(2):77-78.
[3]朱景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关系浅析[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03-104.
[4]邓小妮.高职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8(16):48-50.
摘 要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以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前提,在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规划指导之下,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合理增加创新教育内容,广泛开发创新基地,以促进创新型能力与区域岗位需要快速、有效对接。
关键词 高职院校;区域经济发展;创新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5-0022-03
一、区域经济发展视阈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时代诉求
(一)区域经济发展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耦合作用
创新型人才是大量人才资源中的精华,是提高生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1]。创新型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直接促进社会的进步,更可以优化区域人才资源结构,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与配置效率。
高职院校承担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责任,其自身发展也需要区域经济发展实力做支撑。如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可以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提供依据;区域内各种形式、性质的经济体可为学生综合素质与岗位技能的培养提供实习场所和实训机会,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好的平台;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更需要区域经济实体的有效推动。特别是区域发展对域内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有效解决部分学生的就业难题,缓解就业压力。只有基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才是“适销对路”的。
(二)区域经济发展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诉求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于2011年发布的《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8-2010》指出,高校毕业生能力普遍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见,职业能力的缺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社会的贡献,也影响了高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功能。因此,作为域内高职院校必须思考如何培养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具备较强职业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真正发挥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推动作用。
首先,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结合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特点,依据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及特色产业培植方式等设置、调整专业,以保证学生的知识结构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这是高职院校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也是解决学生就业之忧的有力保障。所以,深入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应该成为高职院校专业调整部门的必修课。
其次,学生技能训练应结合岗位能力的需要。调查表明,企业用人除考察专业能力外,更关注其是否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同时也特别看重敬业精神,良好口头表达能力,以及从学生快速转变成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专业型人才的学习能力和探索、开拓、积累,困难面前不畏缩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简言之,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是能快速上岗、安心工作、勤于思考、精诚合作的创新型专业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和培养模式的构建上,一定要有针对性地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二、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营造氛围,完善制度,增强高职教育吸引力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经历曲折,目前高职教育发展定位尚缺乏法律方面的明确规定,社会各界对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尚存争议,广大民众也缺乏对高职教育的认同感。因此,必须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提高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二)避免高职教育“本科压缩”版,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任务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只是在本科教育基础上进行了形式上的整合、压缩,实践比例的扩大,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结合经济发展需要,结合岗位能力需要进行“培养方案再造”。因此,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考虑生产一线优秀人才所需要的能力,以专业建设为载体,按能力模块重组课程,“因地制宜”地设计出各具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2],实现强化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充分发挥域内经济实体作用,克服“双短”瓶颈影响
师资和经费短缺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两大瓶颈。特别是师资,不仅表现为“量”的缺少,更表现为实践动手能力、指导能力的“质”的缺乏。因此,要深化校企合作,将校企合作上升至必要的资源融合,优势互补,各取所需的层面上。这不仅可以缓解办学过程中的资金问题,也可以通过聘请岗位能手、创新标兵、业务骨干等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
(四)正确认识职业教育的必要性,执着追求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动摇
因部分教师缺乏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认可,懈怠了教法的研究、师能的提升,仍沿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忽视学生发散性、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至使大学生缺乏探究热忱、专业志向和创造精神。对此,教师必须改变方式,潜心研究教法,坚定教育信心,不要让情绪成为创新教育的阻滞。
三、区域经济发展视阈下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准确定位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方案的统领,是学生就业的风向标。通过市场调研与分析,充分了解基层岗位对一线优秀人才创新能力的需要,明确用人单位的职业要求,确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会存在一定的短期行为,要求高职院校随时掌握区域经济发展动向,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二)增强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匹配性
专业设置及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对创新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及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决定性作用。而经济发展增速快,行业种类多,高校专业不可能完全对应各行各业各岗位来设置[3]。因此,高职院校完全可以对区域内产业结构、人才结构,特别对特色产业、支柱产业、优势产业、人才紧缺行业以及技术性劳动密集型行业等做充分了解与分析,以行业技术能力的共性为依据设置专业。为了更好地适应岗位需要,增强专业竞争优势,可通过专业群或课程群建设来实现。课程体系不应单纯追求知识的系统性,而是要有选择地进行课程整合,借助专业选修课、专业拓展课等满足职业能力对课程体系的需要。值得强调的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中,利于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树立及综合素养养成的人文类课程不可或缺。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多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演练、行为导向等多种方法,引导和促使学生将知识、技能内化为能力素质。在教学效果评价上,改变传统的“一卷定终身”的单一评价标准,建立突出专业能力素质为标准的综合评价体系。
(三)突出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备性和实践内容的实用性
建立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适合岗位需要的实践教学内容是高职院校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4]。在实践教学体系上,探索、创新、拓展实践教学平台,通过校企联合、校企共建等方式,为学生搭建知识、技能转化为能力素质的实训平台。在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上,要以就业导向,将专业能力素质培养与岗位能力素质培养相结合(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实现专业能力素质与岗位能力素质之间的良性互动,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力。
(四)增强创新型人才培养保障机制的有效性
创新型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就是要在确保人才培养方案顺利实施的前提下,保障高校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并且保证创新型人才培养内容及培养方法等得到学生的认可。高职院校要从人员、制度以及实践基地等方面,认真研究保障机制内容,严格监督保障机制的执行情况。另外,可以通过参与各级各类专业性极强的技能大赛的机会,让学生开阔视野,提升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晓,覃永晖.论区域经济发展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关系[J].求索,2010(10):102-103.
[2]李贤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核心要素的思考与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0(2):77-78.
[3]朱景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关系浅析[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03-104.
[4]邓小妮.高职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8(16):48-50.
摘 要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以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前提,在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规划指导之下,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合理增加创新教育内容,广泛开发创新基地,以促进创新型能力与区域岗位需要快速、有效对接。
关键词 高职院校;区域经济发展;创新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5-0022-03
一、区域经济发展视阈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时代诉求
(一)区域经济发展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耦合作用
创新型人才是大量人才资源中的精华,是提高生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1]。创新型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直接促进社会的进步,更可以优化区域人才资源结构,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与配置效率。
高职院校承担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责任,其自身发展也需要区域经济发展实力做支撑。如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可以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提供依据;区域内各种形式、性质的经济体可为学生综合素质与岗位技能的培养提供实习场所和实训机会,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好的平台;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更需要区域经济实体的有效推动。特别是区域发展对域内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有效解决部分学生的就业难题,缓解就业压力。只有基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才是“适销对路”的。
(二)区域经济发展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诉求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于2011年发布的《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8-2010》指出,高校毕业生能力普遍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见,职业能力的缺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社会的贡献,也影响了高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功能。因此,作为域内高职院校必须思考如何培养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具备较强职业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真正发挥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推动作用。
首先,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结合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特点,依据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及特色产业培植方式等设置、调整专业,以保证学生的知识结构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这是高职院校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也是解决学生就业之忧的有力保障。所以,深入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应该成为高职院校专业调整部门的必修课。
其次,学生技能训练应结合岗位能力的需要。调查表明,企业用人除考察专业能力外,更关注其是否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同时也特别看重敬业精神,良好口头表达能力,以及从学生快速转变成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专业型人才的学习能力和探索、开拓、积累,困难面前不畏缩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简言之,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是能快速上岗、安心工作、勤于思考、精诚合作的创新型专业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和培养模式的构建上,一定要有针对性地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二、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营造氛围,完善制度,增强高职教育吸引力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经历曲折,目前高职教育发展定位尚缺乏法律方面的明确规定,社会各界对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尚存争议,广大民众也缺乏对高职教育的认同感。因此,必须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提高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二)避免高职教育“本科压缩”版,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任务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只是在本科教育基础上进行了形式上的整合、压缩,实践比例的扩大,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结合经济发展需要,结合岗位能力需要进行“培养方案再造”。因此,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考虑生产一线优秀人才所需要的能力,以专业建设为载体,按能力模块重组课程,“因地制宜”地设计出各具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2],实现强化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充分发挥域内经济实体作用,克服“双短”瓶颈影响
师资和经费短缺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两大瓶颈。特别是师资,不仅表现为“量”的缺少,更表现为实践动手能力、指导能力的“质”的缺乏。因此,要深化校企合作,将校企合作上升至必要的资源融合,优势互补,各取所需的层面上。这不仅可以缓解办学过程中的资金问题,也可以通过聘请岗位能手、创新标兵、业务骨干等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
(四)正确认识职业教育的必要性,执着追求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动摇
因部分教师缺乏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认可,懈怠了教法的研究、师能的提升,仍沿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忽视学生发散性、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至使大学生缺乏探究热忱、专业志向和创造精神。对此,教师必须改变方式,潜心研究教法,坚定教育信心,不要让情绪成为创新教育的阻滞。
三、区域经济发展视阈下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准确定位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方案的统领,是学生就业的风向标。通过市场调研与分析,充分了解基层岗位对一线优秀人才创新能力的需要,明确用人单位的职业要求,确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会存在一定的短期行为,要求高职院校随时掌握区域经济发展动向,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二)增强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匹配性
专业设置及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对创新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及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决定性作用。而经济发展增速快,行业种类多,高校专业不可能完全对应各行各业各岗位来设置[3]。因此,高职院校完全可以对区域内产业结构、人才结构,特别对特色产业、支柱产业、优势产业、人才紧缺行业以及技术性劳动密集型行业等做充分了解与分析,以行业技术能力的共性为依据设置专业。为了更好地适应岗位需要,增强专业竞争优势,可通过专业群或课程群建设来实现。课程体系不应单纯追求知识的系统性,而是要有选择地进行课程整合,借助专业选修课、专业拓展课等满足职业能力对课程体系的需要。值得强调的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中,利于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树立及综合素养养成的人文类课程不可或缺。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多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演练、行为导向等多种方法,引导和促使学生将知识、技能内化为能力素质。在教学效果评价上,改变传统的“一卷定终身”的单一评价标准,建立突出专业能力素质为标准的综合评价体系。
(三)突出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备性和实践内容的实用性
建立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适合岗位需要的实践教学内容是高职院校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4]。在实践教学体系上,探索、创新、拓展实践教学平台,通过校企联合、校企共建等方式,为学生搭建知识、技能转化为能力素质的实训平台。在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上,要以就业导向,将专业能力素质培养与岗位能力素质培养相结合(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实现专业能力素质与岗位能力素质之间的良性互动,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力。
(四)增强创新型人才培养保障机制的有效性
创新型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就是要在确保人才培养方案顺利实施的前提下,保障高校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并且保证创新型人才培养内容及培养方法等得到学生的认可。高职院校要从人员、制度以及实践基地等方面,认真研究保障机制内容,严格监督保障机制的执行情况。另外,可以通过参与各级各类专业性极强的技能大赛的机会,让学生开阔视野,提升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晓,覃永晖.论区域经济发展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关系[J].求索,2010(10):102-103.
[2]李贤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核心要素的思考与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0(2):77-78.
[3]朱景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关系浅析[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03-104.
[4]邓小妮.高职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8(16):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