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策略
2014-08-28石飞
石飞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0104-02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让学生终身受用是不可能的,各种软件应用知识会被层出不穷的新软件、新功能、新操作系统所代替,编程语言也在不断地演变和改进。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这些都不是信息技术课最重要的内容,做好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奠定未来发展基础,时不我待。现就这几年的教育教学经验与大家分享。
一、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全新教学理念,变教师的教为学生的主动学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展学生主体思维,尊重学生主体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现、发展过程,教会学生知识以外的思想、观念、精神、意识以及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技巧。
作为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又有着广泛实用性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更应采用能够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发挥学习主体性、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主动学习方式。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合适的,具有吸引力、相关性、可参考性的问题,并将问题重点置于一个大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利用各种资料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学生不仅可以深刻地理解课程中相应的概念、原理,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还可以使学生通过自主的认知活动,在教师的帮助下,培养信息获取、检索、筛选加工、表达、交流等能力。新教材在内容上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的发展,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性和创造性。适合于普通生的学习,对于特长生来说,其过于浅显,挖掘不出学生内在的潜能,需在教学内容上给予充分补充。如我在教学时,根据学生的爱好增加了pascal语言、C语言、算法设计和Flash动画制作等内容:而对于急需帮助的学生,跳跃太大,无法按部就班的教学,所以在教学时增加了过渡教材,弥补他们以前学习的不足。这样,就会让每个学生每节课都会学习新的知识。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动手,应当以学生为主体,从操作中、从实践中去领会方法,而不是靠教师的长篇阔论。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而且更可以去掌握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所以在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提倡他们敢于动手、勤于动手。技能水平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而不断熟练,从而进行练习或活动的速度也不断加快,学生在不断地练习和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技能,增强了自信心和兴趣的持久性。这是学习过程中的巨大动力,这种动力将极大地推动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只要亲自动手试一试,实际操作一下,就会从内心里感觉到计算机并不那么神秘。这样,即使每次动手只有很小的一点点收获,也会有一种日见成效的感觉,随之信心兴趣会大增,学习劲头更会越来越足。
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备课时要因人而异地设计教学环节,做到扬长避短、分类指导。为此,我以每一个学生的现有水平为起点,制定了不同的目标。对程度高的学生设立较高的标准,而对程度差的学生,则降低标准要求,指导他们单项训练,强调不管是谁,只要能达到目标、次次有进步就给予一定的肯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相应提高,激发培养了全体学生的兴趣。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随时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新的上机任务。教师针对本班学生微机技能的差异,可设计三个层次的任务,即基本任务、综合任务、创造性任务。通过上机操作分层任务,使学生各自学有收获,调动其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
二、构建完善评价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虽然新课标教学要求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是要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实践,但现实情况却非如此,课堂教学中,依然是教师单方面地讲解和演示,学生亲自实践的机会非常少。再加上学校的不重视,信息技术教学设备的更新缓慢,根本无法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在此情形之下,如何科学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学生的实践环节是构成课堂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基础差同学的存在,教师不可能完全采取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而这就需要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基础上,把握好开放程度。教师可以遵循多样性原则,在采取传统讲授模式的同时,适当增设信息技术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结合自身爱好和条件进行自主选择。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因素,利用课堂测试来巩固所学信息技术知识,同时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根据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准确度和速度来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将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与教师评价得分融合起来,统一评价学生综合素质。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促进个性化发展,而且要让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互动交流,扩展视野,提高思维水平,培养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形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只有在课堂有效教学上做出持之以恒的探索与尝试,才能最终实现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的迈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