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思维能力

2014-08-28徐爱举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4年10期
关键词:班集体结论三角形

徐爱举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0059-01

初中数学的教学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尽可能多的采用直观性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具体模型、操作实物和感知的前提下,通过推理、综合和逻辑性的分析方法,以及一些非逻辑性的灵感、想象与直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思维活动的环境

首先,课堂教学中,老师应立足于“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教师应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发散学生思维为根本,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差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在班集体中的表现。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最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二、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发展学生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新的教学观念和方式,在教授数学的时候,不能只着重于定义、概念的分析和传达,还要将概念和实践方法同时传授给学生,教会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理论解决问题。教师在工作中也要多学习,通过观察、尝试,总结出合适的教学方式服务学生。在平日教学工作中,还要多借助投影、录像等高科技设备辅助课堂教学,相比黑板、粉笔而言,多媒体设备能够将静止的含义、公式动态化,学生耳濡目染,从此脱离了死背课本的苦海,而且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能够极大提升初中生对数学的兴趣。枯燥的课程在多媒体系统的演示下,那些生硬的数学公式、含义定理、生僻的法则和科学的解题方法等都能够活灵活现展现出来,使学生牢记于心,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三、提倡表扬教育,鼓励学生发表创新意见和看法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就要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针对不同表现出来的不同看法,允许多角度思维形式共存的情况存在。表扬教育,作为创新教育模式中的一种方法,可以建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当在关于某个问题的讲解过程中,一旦有学生针对个别问题的看法出现了方向性的偏差,教师也不要盲目地给予否定。必须给予不同思维角度的想法以肯定,并对在源头上找到学生出现偏差的点,通过讲解帮助学生反悔对问题正确认识的方向中来。在针对个别探究性的问题讨论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不同层面去考虑问题。初中数学教学中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更需要每一个一线教师为之进行不懈地努力和创新探索。

四、鼓励学生探索,激发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探索性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因为这一类问题是在给定条件下探索不明确的结论或由给出结论探求满足该结论所需要的条件;并且在同一条件下往往可以得出许多不同的结论,得出同一结论的条件也往往不只一种;证明一个结论的方法也往往不只一种。

例:已知直线y=-x+6与x轴、y轴分别交与点A、B两点,P点的坐标为(-3,2),求△PAB的面积。

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同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在解完求△PAB的面积后,让同学进行了反思归纳:已知三角形三个顶点的坐标,求三角形的面积有几种方法、如何解?

方法一:直接计算法。计算三角形的某一条边长,并求出该边上的高。方法二:分割法。选择一条或几条直线,将原三角形分成若干个方便与计算面积的三角形。方法三:补形法。将原三角形的面积转化为若干个特殊的四边形或三角形的面积之和或差。

这些方法、结论虽然存在着差异,但都从一个侧面揭示了问题的本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鼓励学生进行积极地探索,同时应该充分肯定学生的每个方法和结论,以便更好地调动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endprint

猜你喜欢

班集体结论三角形
从我们的班集体说起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画一画
用“爱心”创建和谐班集体
Research on Band Structure of One-dimensional Phononic Crystals Based on Wavelet Finite Element M ethod
惊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