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国珍运用阳和解凝膏治疗乳腺增生25例*
2014-08-28蔡剑虹
★ 蔡剑虹
(南昌市第二中西医结合医院 江西 南昌 330008)
乳腺增生是女性最常见的乳房疾病,其发病率占乳腺疾病的首位,是正常乳腺小叶生理性增生与复旧不全,乳腺正常结构出现紊乱,属于病理性增生,是既非炎症又非肿瘤的一类病,多发于30岁~50岁女性。蔡国珍主任为第三批全国,第二批江西省的中医外科名医,对乳房疾病的外治有较深的造诣,尤其是对乳腺增生的外治。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受益匪浅,为继承和发扬导师的学术思想,研究对乳癖的中医外治法,2010年底获批江西省卫生厅中医药科研基金课题,将我院收集的50例乳腺增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25例观察组采用导师的“阳和解凝膏”贴敷外治,25例对照组使用口服中成药治疗,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乳痛、肿块情况进行计分比较,观察组具有显著的优越性,现将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0例门诊患者均为18岁~55岁的非绝经期女性,无妊娠及哺乳期的患者;年龄最小22岁,最大55岁,平均33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5年。症状主要表现为一侧或双侧乳房有不同程度的胀痛、刺痛或隐痛,有些放射至胁肋部或肩背部,可触及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肿块,最大肿块直径5cm,单侧34例,双侧16例,中等硬度,活动,与周围皮肤及组织不粘连,多与月经周期有关。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5例。两组间年龄、病程、乳痛及肿块大小、范围、硬度积分经检验均无差别(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2002年中华中医外科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的诊断参考标准[1]。(1)乳房有不同程度的胀痛、刺痛或隐痛,可放射至腋下、肩背部,可与月经、情绪变化有相关性,连续3个月或间断疼痛3~6个月不缓解;不能自行缓解。(2)乳房肿块、触痛,随情绪及月经周期的变化而消长。(3)经B超检查等辅助检查确诊。
2 治疗方法
2.1 观察组 本组全部使用导师熬制的阳和解凝膏贴敷:先将肉桂、制乳香、制没药、血竭等研细的药粉撒于熬成摊好的阳和解凝膏药中间,再将药膏稍微加热使其软化,直接贴敷在乳腺硬块或痛处,每贴膏药敷3天,5贴为一疗程,月经期间也可使用,观察时间为3个疗程。
2.2 对照组 口服中成药乳癖消(广东永康药业有限公司),药物成分为:每盒装0.32g×12粒/板×2板/盒。鹿茸、蒲公英、昆布、三七、赤芍、海藻、漏芦、木香、玄参、益母草、鸡血藤等。服用方法为:口服1次2粒,1日3次。观察时间为4周1个疗程(常规疗程为1个月,经期仍可服用)。
3 疗效分析
3.1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自身及治疗后组间综合疗效、乳痛、乳块相关参数(大小、硬度、范围)评分。
3.2 疗效标准 根据2002年中华中医外科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的疗效评价参考标准,在治疗前后进行评分,再行判断疗效判定。计分计算[2]: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改善率:改善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疗效标准:改善率≧90%为治愈;改善率70%~80%为显效;改善率30%~69%为有效;改善率<30%为无效。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处理数据。组间疗效比较用Ridit分析,两组均数比较用方差分析,治疗前后用配对t检验。
3.4 治疗结果
3.4.1 综合疗效 两组间综合疗效及其比较见表1。对乳腺疼痛、肿块症状的改善有明显疗效,两组间治疗效果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显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阳和解凝膏外治组与中成药(乳癖消)组对乳腺增生病均有较好疗效,但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
3.4.2 乳痛、肿块计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自身及治疗后组间计分比较见表2。表2比表面,两组乳痛及肿块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1),而观察组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乳痛、肿块计分比较±s,分)
4 体会
乳腺增生属于中医的“乳癖”范畴,导师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特点为“情志抑郁,气滞不舒,痰湿内生,气滞血瘀挟痰结聚为核,循经留聚乳中,故乳中结块”。“阳和解凝膏”出自清代外科学家王维德的《外科证治全生集》卷四:“阳和解凝膏,治一应阴疽流注……”,在他总结的膏药类中被列为首方,由牛蒡子、透骨草、生川乌、桂枝、大黄、当归、生草乌、生附子、地龙、僵蚕、赤芍、白芷、川芎、续断、防风、荆芥、五灵脂、木香、陈皮、肉桂、乳香、没药、苏合香、麝香等共计27味药组成。功效温经和阳,行气活血,驱风散寒,化痰通络,导师运用阳和解凝膏治疗乳癖,切中病机。方中牛蒡子、透骨草、大黄、解毒消肿散结;当归、川芎、桂枝、肉桂、木香、五灵脂活血行气化瘀;川乌、草乌、附子,制乳香、制没药、地龙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导师根据古人经方,经过几十年的熬制研究,将阳和解凝膏制成直径约8cm,厚度为0.4cm的圆形硬膏,膏药制成后属于外科贴敷硬膏,贴敷患处,直中病所,药效持久,疗效显著,同时保存方便,便于携带,患者可自行贴敷换药,因此患者非常乐于接受并配合治疗,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1]林毅,唐汉钧.现代中医乳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1-108.
[2]张卫华,李芳芳,李艳,等.乳腺增生病症状量化积分研究[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3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