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力》探究教学的启示*

2014-08-28

物理之友 2014年2期
关键词:重力形状物体

(无锡市山明中学,江苏 无锡 214035)

1 问题的引出

在一次区青年教师评优课比赛中,关于重力大小的教学实录如下:

师: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大胆猜想.

生1: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体积有关.

生2: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有关.

生3: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密度有关.

生4: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形状有关.

生5:重力的大小跟星球有关.

师:由于条件的限制,重力大小跟星球有关,我们今天在这里就不研究了,可以在课后去研究.

师:我们刚刚学习过密度,当我们确定了质量与体积之后,密度也就确定了.因此,我们下面用给出的器材,验证物体的重力与物体的体积、形状、质量是否有关.

师:如果研究重力与形状的关系,你准备选择什么对象进行实验?要控制什么不变?

生:橡皮泥.

师:为什么选橡皮泥?

生:橡皮泥容易改变形状,而且体积与质量不变.

师:很好,下面请大家分组进行实验.

师:你们得到什么结论?

生:物体的重力与物体的形状没有关系.

师:如果我们研究物体的重力与物体的体积是否有关,你选择什么对象进行实验?要控制什么?

生:选择面包.

师:为什么?

生:因为面包方便改变体积,且能保证质量不变.

师:分析得很好,下面分组实验.

师:你们得到什么结论?

生:物体的重力与物体的体积没有关系.

接着进入到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的探究环节……

2 一个困惑——重力与物体的体积、形状、密度到底有怎样的逻辑关系?

在上述的教学片断中,整个过程能突出学生的探究活动,看似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猜想与实验,但教学的逻辑顺序还有待厘清;教师“建议保留体积和质量”(为何不保留其它)略显牵强;教学中诸如“物体的重力与物体的体积无关”等说法也不够严密.关键是教师有一个困惑: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体积、密度到底有怎样的逻辑关系?

当学生应用发散性思维提出种种猜想时,最大的困难是对相关因素和独立变量的判断.学生从“经验”出发,提出重力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密度有关.老师解释说,物体的质量、体积、密度三个量是有关联的,只要确定其中两个量,第三个量就确定了,建议保留体积和质量.因此,排除了密度,从而进行“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的关系”的探究.这里关键是没有理解好“独立变量”.物体的质量是与其体积和密度有关系,当体积一定时,密度改变质量就会改变;当密度一定时,体积改变质量也会改变.因此,“质量”、“密度”、“体积”,不能成为相互独立的因素.质量可以用体积和密度两个因素来替代.所以,猜想表述为“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的关系”是不合适的.由此所进行的实验也是不合适的,如探究第二步:选用面包,控制质量不变,改变体积,虽然伴随有形状的变化,但在第一步已经发现重力的大小与形状无关.在这一步,发现重力与物体的体积无关.把它作为一个普遍的结论是不对的,如果密度不变,体积改变,质量是不可不变的,重力也就要改变;如果密度改变,体积改变,保持质量不变,重力也就不变.如果我们得到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有关,而与物体的体积、密度无关,这是错误的.质量与体积、密度有关,重力与质量有关,重力也就与体积、密度有关.公式可直接表述为G=ρgV.我们同样可以说重力与体积成正比,与密度成正比.

在学生提出的诸多因素中,形状是无关因素(但可以猜想),质量、体积、密度都是相关因素,只不过不是独立的相关因素,我们在研究重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时,研究了重力与质量的关系,也就研究了重力与体积、密度的关系.该课的教学中反映出的问题是:教师的思考不到位,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困惑.

3 一个争论——是否一定要进行猜想?

评课中存在一个争论,争论的焦点是“要不要探究物体所受的重力G与物体的体积、密度、形状等的关系?”也就是要不要让学生在这里进行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猜想?根据教师上评比课(或展示课)的惯例,“探究”是必要的,而且要比较全面.

按照苏科版教科书的处理,这里没有安排猜想,有教师就是这样处理的:

师:一瓶水、一桶水,哪一个重?

生:一桶水重.

师:物体的重力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生:物体的重力跟物体的质量有关.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物体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关于教材的编写意图,我们请教了苏科版物理教科书的主编、南京师大的刘炳昇教授.他的意见是:教材在重力这一节,之所以没有提出让学生猜想是因为:要分辨诸多因素,学生的经验和知识不充分,要求过高,不要在这里过多讨论独立变量问题;另外,在质量一节中,已经讨论过质量与形状、物体状态的关系,因此既然已讨论了重力与质量的关系,也就没有必要再讨论重力与形状、物体状态等的关系了.

笔者认为教师对教科书的处理,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里是可以不猜想,可以给学生留个缺口.但是,不管是否进行充分的猜想,教师本身一定要知其所以然,在学生提出这方面的疑问时,能从容地、合乎逻辑地给予引导与解答.

4 一个难点——如何对猜想进行处理?

笔者认为,《重力》一课大家其实都进行了猜想,只是限定的范围不一样罢了.使用教科书,是建立在解读教科书的基础之上的,这里不是不可以猜想,但关键看怎样处理猜想.吴加澍先生提出教学过程可按这样的逻辑顺序展开:(1)猜想:重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密度有关.(2)验证:排除形状因素,确认重力与质量、体积、密度有关.(3)推理:根据m=ρV,体积、密度的变化可归结为质量因素,于是问题简化成:重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4)探究:研究“G与m的关系”……在探究教学中,是否一定要让学生猜想和如何引导学生猜想,这是要看教学要求和具体情况.我们可以对教科书采取增加、删减、替换的策略,根据学生、学校、教师等因素,有选择地利用教科书.

5 一点启示——教师需要做什么?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理念或多或少的发生着变化,但在实施理念、践行理论的技能方面没有能很好的跟进,成为制约课程改革深度推进的重要因素.没有理念不行,但光有理念没有能力也不行,教学可能变成“海市蜃楼”.因此,教师在接受新的理念的同时要不断学习,提升人文素养、拓展学科专业素养和提高教学技艺,才能适应教育新的要求.通过《重力》一课的观摩、对比、讨论和学习,笔者得到一点启示:教师需要的不仅仅是理念的更新,更需要教学技能和学科知识的提升.

猜你喜欢

重力形状物体
疯狂过山车——重力是什么
挖藕 假如悲伤有形状……
重力性喂养方式在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中的应用
重力之谜
深刻理解物体的平衡
你的形状
我们是怎样看到物体的
火眼金睛
一张纸的承重力有多大?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