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区域差异与门槛效应研究

2014-08-27姜亚鹏付雨果姜玉梅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门槛效应溢出效应区域差异

姜亚鹏 付雨果 姜玉梅

摘要:出于均衡利用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之目的,文章分析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区域差异及影响该效应发挥的各类门槛因素。拓展的C-H动态面板模型GMM检验显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显著,但存在区域差异。通过拓展的Borensztein门槛模型检验显示不同省份所受到约束门槛不同。东部省份主要受产业结构、研发投入、市场结构及金融发展等门槛因素约束;中、西部省份除了受到前述约束外,还受到开放程度、基础设施及教育投入等门槛限制。文章指出,除了进一步支持吸收能力较强省份对研发资本存量较高的发达国家进行技术寻求型投资外,还应当进一步深化中、西部对外开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力资本积累,以便早日越过“门槛”,更多获益于逆向技术溢出。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区域差异; 门槛效应;溢出效应

中图分类号:F746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254(2014)04-0042-10

技术进步是内生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创新能力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部分。《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和吸收再创新。

开放条件下企业技术进步不仅依赖于国内R&D资本,而且有赖于国外R&D资本[1]。全球研发资本的利用除了技术贸易,还包括人员流动带来的非物化技术溢出及货物贸易和资本流动带来的物化技术溢出(Keller, 2004)。进入21世纪,全球范围的技术变革促使资产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OFDI)重要性凸显,贸易与投资便利化为跨境资本流动提供了机遇,活跃的金融市场为跨国投资提供了便利[2],蔓延至今的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市场整合则为企业提供了全球技术寻求的实现路径。

引进外资与对外直接投资对于中国技术进步都很重要,但后者可能更容易获得核心技术。目前,研究多关注了国际贸易和引进外资的技术溢出(赖明勇等,2002;包群等,2003;李子奈等,2004;方齐云等,2005;张二震等,2006;李小平等,2007),而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则被关注的较少,其现实基础在于中国数十年对外开放的政策重心——引进外资与出口替代。源于Hirschman(1952)三缺口模型的发展中国家“以市场换技术”政策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获得发达国家的核心技术尚有待确认,这也是最近引进外资领域中关于数量与质量争论的核心。目前,争论可以确定的是即使引进外资能够吸收FDI技术溢出,也可能并非其核心技术。Kojima(1978)在其雁阵理论中已有阐述:发达国家转移给发展中国家的多为已经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夕阳产业,加之外来企业对技术在东道国本地化的谨慎态度,因而很难说引进外资技术含金量会很高。

采用“拿来主义”,主动出击到国际市场获取先进技术,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以市场换技术”的引资行为。中国推出“走出去”战略的预期之一就是希望借助对外直接投资促进国内产业结构优化与技术提升[3]。事实上,中国正处于从“吸引外资为主对外投资为辅”向“国际双向投资”过渡阶段,中国目前已不再是Chenery等(1966)双缺口模型中所描述发展中国家既缺储蓄又缺外汇的状况。2012年末,中国城乡居民储蓄达40万亿人民币,外汇储备达32万亿美元,在储蓄与外汇缺口不甚急迫的情况下,“走出去”作为可能的技术获取途径理应被我们所重视。

一、文献综述

既有研究集中在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存在性研究与溢出效应影响因素的探寻方面。

(一)关于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存在性研究

1现有相关研究集中在综合利用全球研发资源方面。早在1960年,Mac Dougall就提出了引进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而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有文献提及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Alexander,1986;Harris等,1991)。这些研究强调对于知识丰富国家的直接投资可以通过技术扩散效应、演示模仿效应、产业关联效应及人员培训效应帮助母国获得技术溢出。近来国内研究结论亦一致认为,基于技术累积考虑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发达国家投资是一种学习型OFDI(冼国明,1998),是利用国外研发资本的有效形式(江小娟,2000;茹玉骢,2004),可以利用对外直接投资的单向与双向扩散效应实现国际间技术扩散(张岩贵等,2003;刘伟全,2011),但也存在不一致的观点。首创“知识资本”概念的Carr(1998)就提出活动相对独立海外子公司可能对母公司产生替代,进而影响国内技术密集度。Braconier等(2002)与Head等(2002)亦提出对高收入国家的投资会导致母国技术水平下降。

不一致的结论引发了经验分析的热情。在Feder(1983)关于贸易技术溢出检验的启发下,Kogut等(1991)较早检验了对外直接投资技术溢出的存在性,其对1976至1987年间日本企业对美国投资的观察显示:早期日本海外投资集聚于技术创新活跃地,尤其当日本企业母公司技术水平低于美国企业时,更是强调采取并购形式投资,意图获得技术溢出。其后Neven等(1993)、Serapio等(1999)、Head等(1999)、Branstetter(2000)及Driffield等(2009)亦发现跨国企业在研发密集行业的集聚。然而,不一致实证结论依然存在。Vahter等(2005)对爱沙尼亚企业的观察、Bitzer等(2009)对17个OECD国家的分析及Lee(2006)对16个OECD国家的研究都强调:没有证据支持OFDI对母国生产效率产生帮助。

[JP2]值得注意的是,尽管Kogut等(1991)在国际技术溢出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但其模型未考虑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物理基础——国外研发资本的影响。最先引入国际R&D研发资源因素的是Coe和Helpman(1995)(以下记为C-H模型),其关于德国等22个国家1971至1990年间数据的观察发现,对R&D密集国家的投资以0072的弹性显著提高了母国生产率。其后学者运用C-H模型亦得到类似结论。

以上检验结论虽然存在差异,但基本上都强调针对发达国家的OFDI可能对母国产生逆向技术溢出,并勾画出“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子公司企业技术提升——母公司技术进步——母国技术进步”的可能路径。

2国内研究。实证方面,国内研究多关注了OFDI对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强调资本输出通过减少研发成本、母子公司互动及技术转移等途径帮助提升母国TFP(赵伟等,2006;邹玉娟等,2008;邹明,2008;谢申祥,2009;阚大学,2010)。但亦有人提出两者不存在显著关系(王英等,2008;白洁,2009)。

无论结论是否一致,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都为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动因提供了一个新解释。为突破技术约束,企业在获取技术溢出预期下,愿意通过资本输出接近国外R&D资源密集区,利用当地研发资源提升企业技术。

[HTK](二)影响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因素:吸收能力与门槛效应

目前,文献多关注了贸易和引进外资技术溢出的影响因素,而关于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影响因素的研究尚属较少。仅现的规范研究多强调对外直接投资是受到东道国和母国诸多因素影响的引致溢出,东道国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后才能有效吸收外来技术(Xu,2000;Coe等,2008),Borenztein(1998)称之为“门槛效应”。这一吸收能力是长期积累形成的(Cohen等,1990),该能力受研发层次与人力资本累积的影响。Borensztein(1998)强调,人力资本决定了吸收能力的绝对值,它不仅作为投入要素进入方程,还促进企业对外来新技术的吸收、学习与模仿。Lane等(1998)在Borensztein(1998)模型中引入了技术差距后发现,面对不同技术差距的外来技术,接收方技术吸收效果不同。

实证研究集中在门槛效应种类上。Potterie和Lichtenberg(2001)Guellec等(2001)及Keller(2001)等对工业化国家样本观察发现,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与母国国内研发投入呈正相关。汪斌(2007)对1991至2006年中国省际数据的GMM检验显示,OFDI与专利申请量显著正相关。刘明霞等(2009)的研究亦发现吸收能力差异是带来中国OFDI对国内TFP影响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4]。阚大学(2010)基于广义矩估计的研究发现人力资本是决定中国东部吸收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关键,开放程度和金融发展水平则是决定中西部吸收能力的关键。同期的李梅(2010)、欧阳艳艳(2010)亦得出类似结论。但Herzer(2010)对1980至2005年33个发展中国家的观察却发现,OFDI逆向技术溢出与母国人力资本、金融发展和贸易开放度无显著关联,甚至与母国劳动力市场监管负相关[5]。周春应(2009)发现R&D经费投入、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未起到促进作用[6]。

虽然结论不一致,但可以肯定的是,对外直接投资与引进外资一样,其技术溢出效应存在门槛效应,只是需要进一步拓展对于不同门槛因素的认识。

(三)研究现状评价

目前研究已超越传统增长理论对理论模型的关注,而集中于经验分析。大量研究运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视角对宏观、中观与微观现实进行了检验,试图证伪、验证或创新传统增长理论,然而尚未有研究能突破传统理论的预见。值得赞许的是,这些日趋细致、严谨的检验使我们关于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认识更加全面与深刻。

[JP2]既有研究亦存在以下拓展可能:一是缺乏细分研究,多是对中国OFDI的整体观察,仅见的细分研究也是依照东、中、西部进行,鲜见信息量更大的省际分析;二是OFDI逆向技术溢出门槛种类尚不全面,多集中于R&D投入、技术差距与人力资本等方面;三是结论时效性不足,较少考虑2007全球金融危机对全球资本流动的影响,而这一影响可能很重要;四是既有研究多从OFDI对TFP影响出发,而对知识成果直接产出影响分析较少,仅见于刘伟全(2011)的研究,但该研究统计上不显著的缺憾使得结论值得商榷。

本文从实证出发,针对知识成果产出,运用信息量更大的省际面板数据,在考虑经济危机影响的时间维度上,检验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存在性与省际差异,进而深入讨论造成区域差异的各类门槛因素。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溢出效应存在性检验与省际差异分析[BT)]

(一)模型、方法与数据

1模型构建。通过借鉴Coea和Helpman(1995)的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模型构建检验模型(以下称C-H模型)[7]。C-H模型是在Grossman和Helpman(1991)创新驱动型增长模型拓展而来。C-H模型详见式(1):

所有数据均以人民币计,并在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及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去除各变量通胀因素后取对数,以减小出现异方差可能并便于获取弹性系数。由于篇幅所限,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未予汇报,但备索。

[HTK](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溢出效应存在性检验与省际差异分析

1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存在性检验。通过逐步回归择优得出检验结果见表1。广义矩估计的有效性依赖于工具变量的有效性。可以看到,SARGN检验P值较大,说明GMM检验中的工具变量不存在过度识别问题,AR(2)的P值表明差分后残差无二阶序列相关,因而工具变量有效。系数联合显著性WALD检验在1%的显著水平下拒绝了解释变量系数为0的原假设,表明模型总体线性关系显著;同时,模型(1)到(3)的R2始终保持在097以上,各解释变量显著有助于解释被解释变量,因而方程估计结果值得信赖。

由表2的检验结果显示:检验过程从模型(1)到模型(3)。我们首先运用PAT对DRD进行回归,接着加入ORD考察国外研发资本对于资本输出国技术进步影响,最后基于控制吸收能力的考虑加入了代表吸收能力的变量CROSS。模型1的结论与经典理论结论一致,国内DRD对PAT起正向作用。模型2显示国外研发资本以0082537的弹性对国内技术进步产生显著积极影响。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引入国外研发资本作用后,国内研发资本对于技术进步的影响弹性从0890442增长到了0943193,且调整后可决系数有了显著提高,说明国外研发资本的考虑对国内研发资本的科技贡献率增长产生显著帮助。所有3个模型中ORD弹性系数均为正,这直接显示了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存在。值得注意的是,伴随国内吸收能力变量的引入,ORD弹性系数有所减小,这强调了吸收能力在技术进步中的作用,提醒我们进一步考察吸收能力的作用。

(二)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省际差异分析

考虑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东多西少的结构特征,我们猜测不同省份OFDI逆向技术溢出可能也存在差异。由截面固定效应得到各截面固定效应,见表2。

检验结果显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省际差异显著。北京等19个省份出现显著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外溢,占所有检验样本的6552%。其中,83%的东部省份

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划分如下: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出台的“七五”计划将中国划分为东、中、西部3地区。其中,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及广西12个省(市);中部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及湖南等10个省(市、区);西部包括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及新疆等9个省(市、区)。其后,由于重庆1997年设立直辖市,西部省份增加到10个,而2000年国家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出台时,由于内蒙古人均GDP相当于西部平均水平,且与其他中部地区有一定差距,因而划归西部地区。

溢出效应为正,北京、江苏、浙江、广东、海南溢出显著,均在05以上,浙江甚至达到了1410902;44%的中部省份弹性系数为正,但整体系数不高,除河南达到03外其余均较低;56%的西部省份溢出为正,其中新疆达到了0521062,其余均较低。

数据显示:东部省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最显著,考虑到东部省份多为发达地区,这显然印证了文献回顾中关于经济发展水平决定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观点。有趣的是从正向溢出省份比重看,中部地区却排在西部后面。虽然没有东部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但作为历史上的肥沃之地,中部地区溢出效应排在西部地区后面却让我们好奇,是什么因素限制了其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发挥呢?其原因可能就是门槛效应的存在。越过门槛的省份能较好吸收对外直接投资的溢出技术,未越过门槛的省份,由于吸收能力较弱而难以吸收逆向技术溢出,因而有必要进一步进行门槛效应检验。

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外溢门槛特征分析

依据增长理论演变历程,本文选择检验以下几项可能的门槛因素:其一,本地技术水平以各省份研发支出占GDP比重,即研发强度来衡量;其二,人力资本积累HUM计算方法同前;其三,金融发展水平LOA以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与GDP比值衡量;其四,技术差距PRO以各省份劳动生产率与国外劳动生产率比值衡量,其中各省劳动生产率以GDP除以该省就业人口数衡量;其五,市场发育程度PRI以各省(市、自治区)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来度量;其六,开放程度TRA以各省份进出口总额占该地区GDP比重衡量;其七,经济自由度ECO以各省份外商投资企业进口额占该地区进口总额比重衡量,反映当地政府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干预程度。以上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与前述(2)部分方法一致。

表3显示:AR(2)—P、SARGN—P及WALD检验显示模型结果可靠。模型(1)至(7)包含了各类门槛变量与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利用的海外研发资本存量的交叉项。各模型中ORD系数均在较高显著水平上为正,弹性系数最小为0270915,最高为1510904,意味着海外研发资本可以显著促进资本输出国技术水平提升。各交叉项弹性系数都显著为正,进一步得出各变量门槛值及各省份受到的不同约束门槛情况,详见表4。

表4显示:各省份受到不同门槛限制,能够在各方面都越过门槛的省份很少。其中:国内研发强度门槛限制了除北京以外的所有省份;人力资本门槛限制了除湖北外的所有中西部省份及除京、津、沪以外的所有东部省份;劳动生产率门槛限制了东部的广西、辽宁,中部的吉林、黑龙江、安徽、河南及西部的甘肃、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省份;开放程度限制了所有中西部省份及辽宁、河北、山东、广西、海南等东部省份;经济自由度限制了西部的云南、贵州,中部的山西、内蒙古及东部的北京;金融发育水平与市场发育程度限制了所有省份。值得注意的是,在多数方面都通过了门槛的北京没有通过经济自由度门槛,其原因可能在于数据采集,由于大量国有企业将总部设在北京,这在统计上带来了国有企业在市场主体中占较显著比重的特征。

四、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HTSS〗

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客观存在,但该效应存在显著区域差异。在以京、津、沪等一线城市及浙江等东南沿海和以河南、四川为代表的中西部地区产生显著积极作用。而在黑吉辽等东北地区和甘肃等西南地区,对外直接投资不仅没有体现出显著技术外溢,甚至这些地区的资本输出对于本土的技术发展还带来了显著负向冲击。

2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存在由吸收能力引致的门槛效应。除了既有文献中提到的人力资本门槛与技术差距门槛外,金融发展水平、劳动生产率、市场发育程度、开放程度、经济自由度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发挥,越过这些门槛的省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外溢效应较显著,而未能越过这些门槛的省份溢出效应则较弱。

(二)对策建议〖HTSS〗

上述结论启示我们,促进各区域均衡利用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根本之道在于缩小区域间经济差距。

1从地方政府看,经济发展较快的东部应关注区域均衡发展及产业结构优化,加大研发投入,强化人力资本积累,促进金融发展及多元化市场主体培育;中、西部地区除了同样要注重这些因素外,还需在开放程度、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投入方面加强建设。

2从中央政府看,应针对省际发展不平衡特征采取差异化政策。一方面,积极支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吸收能力较强的省份针对研发资本存量较高的北美、欧盟等发达国家实施技术寻求型直接投资,通过技术获取、组织学习与逆向技术溢出带动母国相关产业技术进步;另一方面,完善金融市场体制,进一步深化中、西部对外开放,鼓励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东北、新疆等地区加强与俄、日、韩的经济合作,鼓励西南地区投资东盟地区,促其早日越过“门槛”,更多获益于逆向技术溢出。

参考文献:

[1]刘凯敏,朱钟棣.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技术进步关系的实证研究[J]. 亚太经济,2007(1): 98-101.

[2]JAYA PRAKASH PRADHAN,NEELAM SINGH.Outward FDI and Knowledge Flows: a Study of the Indian Automotive Secto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titutions and Economies,2009,1(1): 57-61.

[3]赵伟,古广东,何元庆.外向FDI与中国技术进步:机理分析与尝试性实证[J]. 管理世界,2006(7): 53-60.

[4]刘明霞.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基于技术差距的影响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3): 16-21.

[5]DIERK HERZER. The Long-Run Relationship Between Outward FDI and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Evidence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Z].Working Paper. 2010.

[6]周春应. 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吸收能力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8): 47-53.

[7]DAVID T Coea, Elhanan Helpman.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 [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5, 39(5):91-108.

[8]涂正革. 全要素生产率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基于对1995-2004年28个省市大中型工业的非参数生产前沿分析[J]. 南开经济研究, 2007(4): 14-36.

[9] 李梅,柳士昌. 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地区差异和门槛效应——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门槛回归分析[J]. 管理世界, 2012(1):21-32.

(二)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省际差异分析

考虑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东多西少的结构特征,我们猜测不同省份OFDI逆向技术溢出可能也存在差异。由截面固定效应得到各截面固定效应,见表2。

检验结果显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省际差异显著。北京等19个省份出现显著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外溢,占所有检验样本的6552%。其中,83%的东部省份

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划分如下: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出台的“七五”计划将中国划分为东、中、西部3地区。其中,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及广西12个省(市);中部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及湖南等10个省(市、区);西部包括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及新疆等9个省(市、区)。其后,由于重庆1997年设立直辖市,西部省份增加到10个,而2000年国家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出台时,由于内蒙古人均GDP相当于西部平均水平,且与其他中部地区有一定差距,因而划归西部地区。

溢出效应为正,北京、江苏、浙江、广东、海南溢出显著,均在05以上,浙江甚至达到了1410902;44%的中部省份弹性系数为正,但整体系数不高,除河南达到03外其余均较低;56%的西部省份溢出为正,其中新疆达到了0521062,其余均较低。

数据显示:东部省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最显著,考虑到东部省份多为发达地区,这显然印证了文献回顾中关于经济发展水平决定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观点。有趣的是从正向溢出省份比重看,中部地区却排在西部后面。虽然没有东部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但作为历史上的肥沃之地,中部地区溢出效应排在西部地区后面却让我们好奇,是什么因素限制了其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发挥呢?其原因可能就是门槛效应的存在。越过门槛的省份能较好吸收对外直接投资的溢出技术,未越过门槛的省份,由于吸收能力较弱而难以吸收逆向技术溢出,因而有必要进一步进行门槛效应检验。

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外溢门槛特征分析

依据增长理论演变历程,本文选择检验以下几项可能的门槛因素:其一,本地技术水平以各省份研发支出占GDP比重,即研发强度来衡量;其二,人力资本积累HUM计算方法同前;其三,金融发展水平LOA以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与GDP比值衡量;其四,技术差距PRO以各省份劳动生产率与国外劳动生产率比值衡量,其中各省劳动生产率以GDP除以该省就业人口数衡量;其五,市场发育程度PRI以各省(市、自治区)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来度量;其六,开放程度TRA以各省份进出口总额占该地区GDP比重衡量;其七,经济自由度ECO以各省份外商投资企业进口额占该地区进口总额比重衡量,反映当地政府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干预程度。以上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与前述(2)部分方法一致。

表3显示:AR(2)—P、SARGN—P及WALD检验显示模型结果可靠。模型(1)至(7)包含了各类门槛变量与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利用的海外研发资本存量的交叉项。各模型中ORD系数均在较高显著水平上为正,弹性系数最小为0270915,最高为1510904,意味着海外研发资本可以显著促进资本输出国技术水平提升。各交叉项弹性系数都显著为正,进一步得出各变量门槛值及各省份受到的不同约束门槛情况,详见表4。

表4显示:各省份受到不同门槛限制,能够在各方面都越过门槛的省份很少。其中:国内研发强度门槛限制了除北京以外的所有省份;人力资本门槛限制了除湖北外的所有中西部省份及除京、津、沪以外的所有东部省份;劳动生产率门槛限制了东部的广西、辽宁,中部的吉林、黑龙江、安徽、河南及西部的甘肃、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省份;开放程度限制了所有中西部省份及辽宁、河北、山东、广西、海南等东部省份;经济自由度限制了西部的云南、贵州,中部的山西、内蒙古及东部的北京;金融发育水平与市场发育程度限制了所有省份。值得注意的是,在多数方面都通过了门槛的北京没有通过经济自由度门槛,其原因可能在于数据采集,由于大量国有企业将总部设在北京,这在统计上带来了国有企业在市场主体中占较显著比重的特征。

四、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HTSS〗

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客观存在,但该效应存在显著区域差异。在以京、津、沪等一线城市及浙江等东南沿海和以河南、四川为代表的中西部地区产生显著积极作用。而在黑吉辽等东北地区和甘肃等西南地区,对外直接投资不仅没有体现出显著技术外溢,甚至这些地区的资本输出对于本土的技术发展还带来了显著负向冲击。

2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存在由吸收能力引致的门槛效应。除了既有文献中提到的人力资本门槛与技术差距门槛外,金融发展水平、劳动生产率、市场发育程度、开放程度、经济自由度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发挥,越过这些门槛的省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外溢效应较显著,而未能越过这些门槛的省份溢出效应则较弱。

(二)对策建议〖HTSS〗

上述结论启示我们,促进各区域均衡利用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根本之道在于缩小区域间经济差距。

1从地方政府看,经济发展较快的东部应关注区域均衡发展及产业结构优化,加大研发投入,强化人力资本积累,促进金融发展及多元化市场主体培育;中、西部地区除了同样要注重这些因素外,还需在开放程度、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投入方面加强建设。

2从中央政府看,应针对省际发展不平衡特征采取差异化政策。一方面,积极支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吸收能力较强的省份针对研发资本存量较高的北美、欧盟等发达国家实施技术寻求型直接投资,通过技术获取、组织学习与逆向技术溢出带动母国相关产业技术进步;另一方面,完善金融市场体制,进一步深化中、西部对外开放,鼓励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东北、新疆等地区加强与俄、日、韩的经济合作,鼓励西南地区投资东盟地区,促其早日越过“门槛”,更多获益于逆向技术溢出。

参考文献:

[1]刘凯敏,朱钟棣.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技术进步关系的实证研究[J]. 亚太经济,2007(1): 98-101.

[2]JAYA PRAKASH PRADHAN,NEELAM SINGH.Outward FDI and Knowledge Flows: a Study of the Indian Automotive Secto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titutions and Economies,2009,1(1): 57-61.

[3]赵伟,古广东,何元庆.外向FDI与中国技术进步:机理分析与尝试性实证[J]. 管理世界,2006(7): 53-60.

[4]刘明霞.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基于技术差距的影响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3): 16-21.

[5]DIERK HERZER. The Long-Run Relationship Between Outward FDI and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Evidence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Z].Working Paper. 2010.

[6]周春应. 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吸收能力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8): 47-53.

[7]DAVID T Coea, Elhanan Helpman.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 [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5, 39(5):91-108.

[8]涂正革. 全要素生产率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基于对1995-2004年28个省市大中型工业的非参数生产前沿分析[J]. 南开经济研究, 2007(4): 14-36.

[9] 李梅,柳士昌. 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地区差异和门槛效应——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门槛回归分析[J]. 管理世界, 2012(1):21-32.

(二)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省际差异分析

考虑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东多西少的结构特征,我们猜测不同省份OFDI逆向技术溢出可能也存在差异。由截面固定效应得到各截面固定效应,见表2。

检验结果显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省际差异显著。北京等19个省份出现显著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外溢,占所有检验样本的6552%。其中,83%的东部省份

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划分如下: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出台的“七五”计划将中国划分为东、中、西部3地区。其中,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及广西12个省(市);中部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及湖南等10个省(市、区);西部包括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及新疆等9个省(市、区)。其后,由于重庆1997年设立直辖市,西部省份增加到10个,而2000年国家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出台时,由于内蒙古人均GDP相当于西部平均水平,且与其他中部地区有一定差距,因而划归西部地区。

溢出效应为正,北京、江苏、浙江、广东、海南溢出显著,均在05以上,浙江甚至达到了1410902;44%的中部省份弹性系数为正,但整体系数不高,除河南达到03外其余均较低;56%的西部省份溢出为正,其中新疆达到了0521062,其余均较低。

数据显示:东部省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最显著,考虑到东部省份多为发达地区,这显然印证了文献回顾中关于经济发展水平决定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观点。有趣的是从正向溢出省份比重看,中部地区却排在西部后面。虽然没有东部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但作为历史上的肥沃之地,中部地区溢出效应排在西部地区后面却让我们好奇,是什么因素限制了其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发挥呢?其原因可能就是门槛效应的存在。越过门槛的省份能较好吸收对外直接投资的溢出技术,未越过门槛的省份,由于吸收能力较弱而难以吸收逆向技术溢出,因而有必要进一步进行门槛效应检验。

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外溢门槛特征分析

依据增长理论演变历程,本文选择检验以下几项可能的门槛因素:其一,本地技术水平以各省份研发支出占GDP比重,即研发强度来衡量;其二,人力资本积累HUM计算方法同前;其三,金融发展水平LOA以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与GDP比值衡量;其四,技术差距PRO以各省份劳动生产率与国外劳动生产率比值衡量,其中各省劳动生产率以GDP除以该省就业人口数衡量;其五,市场发育程度PRI以各省(市、自治区)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来度量;其六,开放程度TRA以各省份进出口总额占该地区GDP比重衡量;其七,经济自由度ECO以各省份外商投资企业进口额占该地区进口总额比重衡量,反映当地政府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干预程度。以上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与前述(2)部分方法一致。

表3显示:AR(2)—P、SARGN—P及WALD检验显示模型结果可靠。模型(1)至(7)包含了各类门槛变量与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利用的海外研发资本存量的交叉项。各模型中ORD系数均在较高显著水平上为正,弹性系数最小为0270915,最高为1510904,意味着海外研发资本可以显著促进资本输出国技术水平提升。各交叉项弹性系数都显著为正,进一步得出各变量门槛值及各省份受到的不同约束门槛情况,详见表4。

表4显示:各省份受到不同门槛限制,能够在各方面都越过门槛的省份很少。其中:国内研发强度门槛限制了除北京以外的所有省份;人力资本门槛限制了除湖北外的所有中西部省份及除京、津、沪以外的所有东部省份;劳动生产率门槛限制了东部的广西、辽宁,中部的吉林、黑龙江、安徽、河南及西部的甘肃、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省份;开放程度限制了所有中西部省份及辽宁、河北、山东、广西、海南等东部省份;经济自由度限制了西部的云南、贵州,中部的山西、内蒙古及东部的北京;金融发育水平与市场发育程度限制了所有省份。值得注意的是,在多数方面都通过了门槛的北京没有通过经济自由度门槛,其原因可能在于数据采集,由于大量国有企业将总部设在北京,这在统计上带来了国有企业在市场主体中占较显著比重的特征。

四、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HTSS〗

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客观存在,但该效应存在显著区域差异。在以京、津、沪等一线城市及浙江等东南沿海和以河南、四川为代表的中西部地区产生显著积极作用。而在黑吉辽等东北地区和甘肃等西南地区,对外直接投资不仅没有体现出显著技术外溢,甚至这些地区的资本输出对于本土的技术发展还带来了显著负向冲击。

2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存在由吸收能力引致的门槛效应。除了既有文献中提到的人力资本门槛与技术差距门槛外,金融发展水平、劳动生产率、市场发育程度、开放程度、经济自由度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发挥,越过这些门槛的省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外溢效应较显著,而未能越过这些门槛的省份溢出效应则较弱。

(二)对策建议〖HTSS〗

上述结论启示我们,促进各区域均衡利用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根本之道在于缩小区域间经济差距。

1从地方政府看,经济发展较快的东部应关注区域均衡发展及产业结构优化,加大研发投入,强化人力资本积累,促进金融发展及多元化市场主体培育;中、西部地区除了同样要注重这些因素外,还需在开放程度、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投入方面加强建设。

2从中央政府看,应针对省际发展不平衡特征采取差异化政策。一方面,积极支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吸收能力较强的省份针对研发资本存量较高的北美、欧盟等发达国家实施技术寻求型直接投资,通过技术获取、组织学习与逆向技术溢出带动母国相关产业技术进步;另一方面,完善金融市场体制,进一步深化中、西部对外开放,鼓励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东北、新疆等地区加强与俄、日、韩的经济合作,鼓励西南地区投资东盟地区,促其早日越过“门槛”,更多获益于逆向技术溢出。

参考文献:

[1]刘凯敏,朱钟棣.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技术进步关系的实证研究[J]. 亚太经济,2007(1): 98-101.

[2]JAYA PRAKASH PRADHAN,NEELAM SINGH.Outward FDI and Knowledge Flows: a Study of the Indian Automotive Secto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titutions and Economies,2009,1(1): 57-61.

[3]赵伟,古广东,何元庆.外向FDI与中国技术进步:机理分析与尝试性实证[J]. 管理世界,2006(7): 53-60.

[4]刘明霞.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基于技术差距的影响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3): 16-21.

[5]DIERK HERZER. The Long-Run Relationship Between Outward FDI and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Evidence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Z].Working Paper. 2010.

[6]周春应. 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吸收能力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8): 47-53.

[7]DAVID T Coea, Elhanan Helpman.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 [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5, 39(5):91-108.

[8]涂正革. 全要素生产率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基于对1995-2004年28个省市大中型工业的非参数生产前沿分析[J]. 南开经济研究, 2007(4): 14-36.

[9] 李梅,柳士昌. 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地区差异和门槛效应——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门槛回归分析[J]. 管理世界, 2012(1):21-32.

猜你喜欢

门槛效应溢出效应区域差异
我国城乡居民财产分配现状及区域差异研究
金融发展水平对投资的门槛效应研究
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的区域差异分析
出口贸易对我国技术创新的门槛效应研究
城镇化中人口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城镇化、商业化与农村金融
产品伤害危机对区域品牌的溢出效应及应对策略的研究
中国制造业人力资本水平与技术引进有效性
基于因子分析与层次分析的中国区域差异综合指数的构建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