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智力回流对于我国省域科研产出的空间效应分析
2014-08-27李程宇卢现祥
李程宇 卢现祥
摘要:国际智力流动是各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文章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情况,讨论并验证了海外智力资本回国后,存在一个以省域为考察对象的流向性问题, 且这种空间流动与通常预期的阶梯状动态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引进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了海外智力回流后的空间聚集效应,在考虑了空间依赖性与规模经济的前提下, 研究发现:各地区政府的研发投入、经济主体对于科研活动的生产性投入,以及海外回流智力资本的知识溢出,三者的增长率与该地区知识研发的产出效果成正向相关关系,来自政府投资的效果最明显,经济主体的研发投入次之,智力资本空间溢出则效果较弱。为此,提出应鼓励海归人才均衡流动,采取多种措施,扩大对海归人员的吸引力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智力回流;科技创新;空间效应;省域科研;归国人才
中图分类号:F2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254(2014)04-0052-09
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是当今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挑战。要想使一个经济系统获得源源不断的增长动力,就必须摆脱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下的回报递减规律而实现要素回报的递增。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后发的赶超优势已不再明显,科技创新与自主研发是其快速完成工业化,跨越中等收入水平阶段的必然选择。正如十八大报告中所提到的: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而要实现这一过程就需要能够以最低廉的成本来获取科学技术的进步。事实证明,海外智力资本的回流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那些具有一定科研创新基础的发展中国家,提高科技研发能力与生产力水平的有效助力。然而,现有研究对于发展中国家智力回流状况的空间效应讨论还显得不足,往往忽略了空间异质性与空间依赖性的存在,将不利于反映出海外智力回流对于科技产出影响的真实状况。
一、文献综述
根据传统新古典经济理论的预测(Solow,1956;Swan,1956),无论国家发展的初始差距有多大,只要能够保证资本的积累,经济最终都会发生收敛(趋同)。因此,储蓄率与投资率被看作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的最重要的内容,各国都把资本积累当作振兴国家经济的首要任务。实践表明,众多实行赶超战略的国家经济都陷入到日益严重的经济结构失衡和旷日持久的高通胀率的困境,并没有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即使在发展中国家内部也出现了较大的贫富分化。新经济增长理论(Romer,1986; Lucas,1988;Murphy,1989;Helpman,1991)不再将技术进步看成是一个外生变量,把规模报酬递增,人力资本流动,不完全竞争等概念引进到经济增长模型,对于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绩效给予了更合理的说明。Romer(1990)指出,推动经济增长的技术进步应尽可能地被当作内部力量来解释(如内生的技术进步),这是因为技术进步是经由专门生产智力产品的研究部门所开发。而且,知识既不属于传统的私人物品,也不属于一般的公共产品,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俱乐部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部分排他性。Lucas(1993)则强调,对于那些赶超成功的新兴工业化国家而言,熟练工人能够在各个部门之间迅速转换与流动的能力是其成功的最关键因素。他还进一步指出,智力流动状况与人口的聚集程度有关。Acemoglu & Zilibotti(1999)认为劳动力技能的高低是国家的重要禀赋,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多是由熟练劳动力发明和使用的,而发展中国家的该项禀赋还较为薄弱,要想改善这种情况,需要政府加大对于人力资本的投入和对于高端技术人员的引进。Hendricks(2000)验证了劳动力的技能和隐含在资本投资中的技术进步存在互补性。杨立岩和潘慧峰(2003)通过构建一个封闭的部门经济增长模型,讨论了基础研究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并发现在基础科学的研究当中,知识长期增长率的最终变量为经济体中的人力资本存量。陈浩(2007)分析了1992-2003年中国29省的面板数据,发现人力资本投入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影响。
Schmookler & Jacob(1965)较早阐述了智力资本作为经济系统内资源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动态趋势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知识的获取与输出之间具有精确的关系,要从正式制度的层面规范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Mountford(1997)分析了收入分配、人力资本和移民之间的相互作用。他认为临时性的移民有可能永久地增加经济生产能力的平均水平,但这并不意味着智力流动就一定能带来人均生产能力的提升,即使在过去平均人力资本的提升对于经济发展起到过正面的作用。Saxenian(2005)以中国和印度为例,讨论了智力外流与智力环流对于发展中国家信息产业技术升级的影响。张再生(2003)分析了智力流动的规律,认为中国将会从智力外流期逐步转向智力内流期,但是其转换机制不会自动生成,还必须有相应的引进机制及政策工具的支持。林琳(2009)讨论了中国智力回流的原因,分析了智力流动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与不利影响,重点论述了海外人才网络与海外人才流动对于国内最新知识技术及高端智力产品的作用效果。李平和许家云(2011)运用2000-2008年中国30省的面板数据,检验了海外智力回流对中国各地区技术进步的影响并对海归技术进步效应的门槛水平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智力回流对中国各地区的科技进步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贡献度却存在显著差异;同时,海归的技术溢出也存在时滞性。吴培冠(2012)通过马尔科夫动态分析,估算出除去流动人力资本的影响,我国各省份的相对人均GDP,从而得到流动人力资本对俱乐部稳定性的影响,发现智力流动存在着地区之间的俱乐部收敛现象。
Freeman(1962)总结了人力资本在地区间流动与积累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不同区域内经济组织内部的社会经济结构,政府的财政能力,社会关系资本的规则、形式, 社会的文化与制度环境等。Lewis(1983)提出了以城—乡二元经济为特征的剩余劳动无限供给的人口流动模型, 讨论了劳动力地区转移、规模经济与城市化的问题,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兴办劳动密集型产业都产生过重要影响;Griliches-Jaffe(1986)开发了一个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知识溢出模型,认为智力资本的R&D活动可以解释区域间科技创新差异与知识溢出的产生;Krugman(1991)认为产业聚集与人口的空间分布有关,那些对于人力资本引力较强的地区往往会先出现产业聚集现象;吴玉鸣(2007)应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区域研发、地区人力资本的知识溢出状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
二、海外智力回流的发展趋势与作用机制
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听取清华大学的工作报告时,明确表示要加大向国外派送留学生的数量。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快了对外交流的步伐,与世界交流往来的道路越走越宽。人力资本是高效的信息传递媒介,历年来,中国与国外频繁的人才交流,在追踪世界科技潮流、引进先进技术经验、升级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都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伴随着国家崛起与大国地位的加强,海外智力资本的回流趋势已经愈发明显,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非凡成果,也实践了经济学理论的作用规律。
(一)智力回流的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加大了对外人才交流的力度,“派出去,请回来”的工作方式与“来去自由”的人才政策,加快了人才往来的频度,缩短了科技更新的周期,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此期间,留学生构成了人力资本在国际交流中的主力军;同时,由于中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又反过来极大影响了智力资本的流动意向。中国的海外智力回流大致呈现出稳定的上升趋势,当然也经历了几个明显变化阶段,其整体发展状况如图1所示:
从图1可看出,自改革开放之后,作为人力资本流出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国历年的海外留学生归国人数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智力资本的回流速度在加快。从整体上说,以1993年前后,2001年前后,2008年前后为分界,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一是1978-1992年间,海外归国的人数出现了整体稳中求进的态势,增速并不高,这是因为在此期间的出国人口总数并不大,也与改革初期国内外较大的收入差距、社会服务水平有关;同时,改革之初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产权制度还不够清晰,也阻碍了一部分海外学子学成归国的意愿;二是1992年是一个转折点,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在外留学人员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出了对待留学人员“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基本政策,解除了归国人员对人力资本套牢的担虑,海外留学生的回国数量有了大幅度增加;三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全部法律文件获得通过,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迎来了全新的机遇期,智力回流出现明显的加速态势;四是从2008年开始,西方世界出现了大规模的金融风暴与经济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受到严重牵制,就业压力异常严峻,中国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实体经济发达的大国,已成为海外智力资本流动的主要目的国之一。
(二)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看智力回流的长期动态
造成智力回流的原因很多,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有短期影响也有长期影响,还包括了许多经济系统的不确定性和偶发事件。例如,国际金融风暴对于就业的影响或者国家的人才引进政策的短期波动等。本研究重点关注那些具有长期作用效果的经济运行机制,因为它们对于智力回流问题的分析才是根本重要的。在此,经济学中制度研究的理论被予以了足够的重视。
1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渐进的过程,中间会出现一定的时滞问题。诺斯把制度变迁看作一种制度均衡—非均衡—均衡的变化过程。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均衡是指在既定制度安排下已经取得了各种要素资源所产生的所有潜在收入的全部增量。而当制度从一种均衡状态向另一种均衡状态转变之时,评价制度变迁的结果主要是看这一转换过程的效率。如果所有潜在利润很难达成,或者可以得到,但是转变的成本太高或者周期太长,那么,这种制度变迁的结果就是不理想的。中国的经济增长很快,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步调平稳,效率较高,为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巨大动力,也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内在活力。从长期看,能吸引到海外智力资本的持续与加速涌入,是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必然结果。
2产权制度的日渐完善。一个国家产权制度的发展状况可以对智力流动产生重要影响。西方国家产权制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非排他性公有产权-排他性公有产权-排他性私有产权。由此可见,排他性的产权制度构成了人类经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环节。排他性是所有者自主权的前提条件,只有当其他人不能分离产权所界定的成本与收益时,这些成本与收益才可能被内在化。按照排他性的程度可以将产权分为三种类型,即私有产权、共有产权、国有产权。“私有产权是对必然发生的不相容的使用权进行选择的权利分配。”[1]共有产权,是将权利分配给共同体的所有成员,但排除共同体外任何成员对共同体内任何成员行使这些权利的干扰。国有产权意味着国家按照可接受的政治程序来决定谁可以使用或不能使用这些权利。这三种产权形式之间的不同组合,构成了当今世界复杂的产权体系,但具有纯而又纯产权结构的国家已经很少见了。在各种产权组合之中,主导的产权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性质,主导产权的选择并不限于效率,它还要考虑到社会的公平、分配及意识形态等[2]。由于科技创新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成本与智力成本,只有在产权明晰的情况下,创新成本与收益才有可能实现内在化。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产权制度,既具有超稳定的主导结构,又对排他性的私有产权予以了必要的保护,从产权制度层面对海外熟练劳动者与创新型人才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3互惠制度的功用。中国所采用的吸引海外智力回流的制度安排与政策工具,是基于一种对于国家与个人,个人与社会而言互惠互利的思路。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所谓互惠制就是一种双方承担义务的制度,一方做出给予行动后,被给予的另一方必须给予相应的回馈。”[3]在经济学家看来,互惠的经济性在于它是交换的一种特殊形式,互惠并不等于“等价交换”,交换的对象可能只具有象征性价值。互惠制度既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涉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即体现为共同的利益关系,也可以是包含着冲突的利益关系。产权、交易费用、公共选择等问题都包含在新制度经济学对于互惠制度的分析之中。如果没有规则结构,互惠互利和复杂的社会组织就难以形成,规范的互惠制度可以大大降低市场的不确定性。中国政府所推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稳步发展、社会民生制度的逐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日趋成熟、与国家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一起构成了中国与海外人才交流的一整套互惠制度体系。国家从中获得了长远发展的动力支持,而归国人才则找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与平台,如果不是有来自制度上的保证,这种互惠关系就难以真正实现。
三、智力资本流动的空间分布状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作为一种重要的市场要素,其流动性也必然符合市场规律。海外高端人才在回归祖国后,也同样面临着一个流向性的问题。作为理性人,他们会选择最能发挥其价值工作地。经济发展水平与收入水平是一个重要的考察标准,但并不是唯一重要的。市场体制的健全程度,对于个人排他性产权的保护力度也同样会被重视。为了更好地分析智力回流的区域分布状况,将引入空间经济学的相关概念和方法。
(一)空间相关性及其度量指标
市场经济制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在需求与作用结果就是消除地区间的市场边界,使要素流动与技术扩散能够顺利进行。根据地理学第一定律的解释(Tobler,1979):“任何事物之间均相关,而离的较近事物总比离的较远的事物相关性高。”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地理距离虽然会增加要素转移的成本,但如果要素转移后的收益足以弥补这些成本,市场的供求关系将会发挥作用。因此,传统的计量理论在分析区域经济中的现实问题时,建立在独立观测值基础上的高斯——马尔可夫假设将难以反映出事物间的真实联系(Getis, 1997)。所以,在观测智力资本流动的空间效果时,就需要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中的相关指标,最常用的有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标Morans I统计量和局域空间自相关指标LISA统计量。
空间计量经济学突破了传统计量方法仅讨论变量和扰动在时间轴上的分布(通常在一维空间),而将对变量和扰动的分析扩展到了地理空间分布之上。空间关联模式主要用以说明在不同空间之上的事物与现象之间的联系。通过建立与检验空间关联性的模型过程,可说明在区域经济中与地理因素高度依赖的经济事物和现象。空间自相关性分析(或称聚类检验),是描绘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的最常见方法。例如,可运用全局空间统计指标测度空间聚集的经济组织特征对于全局空间自相关性,通常采用Moran指数I(Moran,1950),或者Geary指数C(Geary,1954)进行测度。虽然两个指数的算法不同(Moran指数采用中值离差的叉乘,Geary指数则强调观测值之间的离差),但因为它们之间存在负相关的替代关系,所以采用两者中任何一种全局空间指标都是有效的。本文选取的是I统计量。对于局部空间自相关性,Anselin(1995)针对Moran指数开发了用于检测局部地区是否存在空间观测值聚集现象的LISA(local indicator (二)数据说明与空间相关性检验
基于数据的可得性与统计口径的一致性,本文选取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重庆并入四川)作为研究对象。文中所用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0-2012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0-2012年)《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和教育部中国留学网和中经网统计数据库。空间加权矩阵W采用的“后”相邻(Queen Contiguity)地理距离矩阵。为了避免“孤岛效应”,设置海南省与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具有共同地理边界。
1鉴于数据可得性的限制和统一口径的需要,本文使用李平、许家云(2011)的方法[5],通过构造智力回流的综合引力权数来计算各地区的归国留学生数据。在本研究中,由于我们只考虑智力流动的单向回流情况,所以选取实际GDP、国内三种专利申请授权书、R&D经费支出这3个指标,构建智力回流的综合引力权数。通过时间序列分析,分别将3个指标与历年回国留学生数进行回归,利用它们对于智力回流的贡献作为权数进行加总,得出历年的海外智力回流的综合引力权数为:
由表1可知,在2006-2011年的6年间,归国人才的流动存在着明显的空间相关性。〖BF〗Morans I〖BFQ〗值均能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且Z值均大于正态分布函数在001水平下的临界值196,整体呈现出稳定的态势。从中可得出的结论和启示是:第一,归国人员在空间上的流动会产生聚集效果,由于惯性的作用这种空间相关性会长期存在;第二,由于我国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较为明显,对于人才的吸引力也大致相对稳定;第三,尽管每年回国留学人员的总人数在持续上升,但是分流到各省之后,其变化的程度有限,短期之内不足以改变现有的空间相关性的形势,这与我国的国情基本相符。
2利用GeoDa软件包分析我国2011年的横截面数据,图2为2011年回国人才流动的Moran散点图,图3给出了2011年我国回国人才的LISA聚集效果。
在图2中,具有HH:高人员流动-高空间滞后特征的省份均出现在第Ⅰ象限;具有LH:低人员流动-高空间滞后特征的省份均出现在第Ⅱ象限;具有LL:低人员流动-低空间滞后特征的省份均位于第Ⅲ象限;具有HL:高人员流动-低空间滞后状态的省份主要出现在第Ⅳ象限。由图2可知,中国海外留学人员在归国之后,其流动性已呈现出了明显的空间效应。Moran′I散点图反映出其空间流动效应的全局情况,而聚集的效果还要通过观察各区域LISA值的测算结果。
从图3中可看出,回国智力资本具有HH:高人员流动-高空间滞后的省份主要位于东部几个对外开放较早,科教事业交为发达的省市,并且形成了空间聚集,它们是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和上海。与此同时,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也产生了LL:低人员流动-低空间滞后的空间聚集。产生HL:高人员流动-低空间滞后空间聚集效应的区域是四川(重庆)和云南。LH:低人员流动-高空间滞后型特征的省份未出现显著的聚集效果。
显然,我国回国人才的空间聚集效应已开始出现,但地图显示出更多值得令人深思的内容。首先,归国人才的空间流动并不像通常预期的那样,高度聚集于几个经济发达的离散省、市或从东到西按阶梯型分布,而是各种具体类型都出现了细致分明的局部空间状态;其次,四川(重庆)和云南是西部地区对人才吸引能力最强的省份。经济发达的广东、福建和浙江并未出现聚集现象,虽然这些省份对于国内劳动者的吸引力很大,出现这种情况也正好印证了前文中所说明的收入差距并非是吸引海归的唯一重要因素,产权制度等激励措施同样非常重要;最后,因为有许多海归回国人员将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会流向教育与科研基础较好的地区,而中国政府和高校每年的项目招标规模很大,经费和项目量都在逐年上升,对于海外智力资本也有很强的吸引力。
四、智力回流对科研产出的溢出效应
经济学意义上的创新,始终是要与生产效率相联系的,如熊彼特所言“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回国人才,尤其是高端的科技人才,对科研产出的影响,不仅会作用于当地,也会通过空间关联而对其他地区产生溢出。研究智力回流对区域科技创新的影响与溢出效应,需要运用到知识生产函数(KPF)。从根本上讲,既有的公共知识的使用是应免费的,但是应用知识进行科研创新的过程却是要支付较高成本,而知识生产函数就是将知识研发作为区别于传统在该理论模型中,用Ki表示区域i知识生产活动的产出,RDi表示区域i的研发投入,RDi表示区域i的地区经济结构变量,RDi表示对于区域i的随机扰动。根据Ace et al.(1992) & Jaffe et al.(1993)的研究,在不存在溢出成本的条件下,区域i知识生产活动的产出将会自动带动要素对于知识研发的生产性投入。一方面,知识产出会首先在本地区周围产生溢出效应;另一方面也带动了区域外智力资本的要素流入,一起作用于该地区的科研创新。基于空间经济学的理论,经济学家构建了区域创新的生产函数,其一般形式为:
其中,用INN表示各区域的知识产出状况,lnA为常数项,EGI表示来自政府财政的研发投入,EEI表示经济主体对于创新活动的投入,IRSPI代表了海外流回智力资本进行科研创新所形成的综合知识溢出,由海归的人口流动及由其引发的投资流动共同组成,分别用i和t代表不同的区域与时期,ε为误差项。
Anselin(1996)提供了空间效应分析的两类经典模型:一类是讨论变量在某地区扩散程度的空间滞后模型(SLM);另一类是借由扰动项所显示出空间相关性的空间误差模型(SEM)。根据Anselin所建立的这两类模型的通用形式,构建本文研究所需的考虑研发投入与产出空间溢出效果的计量模型,其形式为:
模型(9)为SLM模型,其中的二进制W矩阵表示中国30×30省市区空间权重矩阵,ρ表示能被估计的空间自回归系数。该模型体现了研发活动产出的一阶空间位置关系,它反映出知识生产及其溢出过程,受到各地区不同程度的地理条件的限制与影响。
模型(10)为SEM模型,其中W是空间权重矩阵,λ是反映空间相关误差程度的参数,通常使用最小二乘法的剩余误差来统计回归模型上的误差扰动,以此来说明由因变量产生的空间依赖作用。
使用Matlab的Spatial econometric模块,主要采用James LeSage and R. Kelley Pace编写的程序,对已知的数据分别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空间滞后模型以及空间误差模型,对我国各地区的知识生产活动的溢出效果进行实证分析,其结果由表2可知,各地区对于研发投入活动均有一个自发的需求,表现为三组模型中常数项的回归结果均为负数,也反映了KPF对于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产出关系假设的合理性。各地的研发投入与产出直接存在正向相关关系,表现为政府的科研投入、经济主体的投资、智力资本流动均与科研产出同向变化,与模型预期相一致。政府投入对于知识生产的溢出最为明显,这与我国政府与公办高校每年较大的科研项目量相符合;当地经济体对于科研创新的投入一定会与其成本收益紧密联系。因此,经济体对知识生产活动的进入更为谨慎,其作用仅次于政府对于知识研发的贡献,效果较为理想;而从外部吸引到的智力资本的知识溢出,也对区域科研产出发生了正向影响。
由回归结果可知,同只考虑知识投入与产出关系的固定效应模型相比,在加入了空间因素的影响之后,无论是空间滞后模型还是空间误差模型,其模型的拟合程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这说明知识溢出受到地理空间作用的影响明显。各组模型中的主要解释变量lnEGI、lnEEI和lnIRSPI都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模型构造较为合理。但是,在考虑了空间因素影响后,智力资本流动(lnIRSPI)的结果并未显示出明显的规律,这主要由于海归人才从流向某一地区到其可以对科研产出发挥作用,会存在一定程度上时间的滞后。
五、结论
科研创新的生产活动对于我国转型期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除了要加强自主创新之外,作为具有较强成果吸收与转化能力的发展中大国,直接吸收、借鉴、利用国外先进的科研成果与研究经验,对经济增长也会有积极的作用。从海外回归的智力资本对此具有特殊的贡献,正如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告》中所指出的:“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来更好结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然而,海外优秀人才在回国后的流向问题,以及其空间分布却容易被忽视,这就有可能在讨论各地区的科技进步政策时,缺少了一个重要的分析内容。本文研究发现,我国地区间海归智力资本的流动具有一定趋势,而其在空间上的关联已明显呈现。同时,这种归国人才的空间流动与通常预期的阶梯状态存在较大差异。通过构建我国区域间知识生产函数的空间计量模型,发现各地区政府的研发投入、经济主体对于科研活动的生产性投入、海外回流智力资本的知识溢出,三者的增长率与该地区知识研发的产出效果呈正向相关关系,表现为来自政府投资的效果最明显,经济主体的研发投入次之,智力资本空间溢出效果较弱,这与我国的现实国情基本吻合,实证结果与经济学理论预期相一致。
根据以上分析,特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一是从国家的层面来说,对治理人才的引进是增强国家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必须加快发展与健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经济活力,完善社会主义产权制度;同时,应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人才的均衡流动,缩小各地区对归国留学生吸引能力的差距,以实现海归人才能够为各地区科技和经济的全面均衡发展做出贡献。
从各地的角度来说,要扩大对于留学归国人员的吸引,需要做到:第一,加快经济发展,为归国智力资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第二,推出鼓励海归留学生进行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包括为其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成果保护,加强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执行力;第三,构建当地良好的整体制度环境,包括为增强大学研发、企业合作等提供政策性的支持,为当地吸引优质人才和实现经济增长提供长久的动力支持。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在测算各地区留学生数量时,是通过构造智力回流的综合引力权数进行计算的,这可能与现实的真实数据有所出入。但由于数据的不可得性,在精确的数据被纳入权威统计目录之前,只能暂时采用估算的方法。另外,本文强调了制度因素对于智力流动的重要作用,如何将这种影响量化,还需要理论模型的进一步发展和寻找到合适的说明指标。
参考文献:
[1]阿尔钦.产权:一个经典注释[M]//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167.
[2]卢现祥. 新制度经济学[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3]约翰·伊特韦尔,默里·米尔盖特,彼得·纽曼.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三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662.
[4]ANSELIN L,FLORAX R.New Directions in Spatial Econometrics[M].Springer-Verlag,1995.
[5]李平,许家云.国际智力回流的技术扩散效应研究——基于中国地区差异及门槛回归的实证分析 [J].经济学,2011(3):935-964.
[6]GRILICHES Z.R&D and Productivity: Measurement Issues and Econometric Results[J].Science,1987,237(3):31-35.
[7]JAFFE A.The Real Effects of Academic Research[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9(5):957-970.
[8]吴玉鸣.中国区域研发、知识溢出与创新的空间计量经济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49-163.
[9]潘文卿.中国的区域关联与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J].经济研究,2012(1):54-65.
[10]沈体雁,冯等田,孙铁山.空间计量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71-86.
[11]崔玉英,李程宇,李长青,等.我国省域科技创新关联与知识溢出效果的空间计量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3(2):35-38.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在测算各地区留学生数量时,是通过构造智力回流的综合引力权数进行计算的,这可能与现实的真实数据有所出入。但由于数据的不可得性,在精确的数据被纳入权威统计目录之前,只能暂时采用估算的方法。另外,本文强调了制度因素对于智力流动的重要作用,如何将这种影响量化,还需要理论模型的进一步发展和寻找到合适的说明指标。
参考文献:
[1]阿尔钦.产权:一个经典注释[M]//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167.
[2]卢现祥. 新制度经济学[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3]约翰·伊特韦尔,默里·米尔盖特,彼得·纽曼.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三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662.
[4]ANSELIN L,FLORAX R.New Directions in Spatial Econometrics[M].Springer-Verlag,1995.
[5]李平,许家云.国际智力回流的技术扩散效应研究——基于中国地区差异及门槛回归的实证分析 [J].经济学,2011(3):935-964.
[6]GRILICHES Z.R&D and Productivity: Measurement Issues and Econometric Results[J].Science,1987,237(3):31-35.
[7]JAFFE A.The Real Effects of Academic Research[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9(5):957-970.
[8]吴玉鸣.中国区域研发、知识溢出与创新的空间计量经济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49-163.
[9]潘文卿.中国的区域关联与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J].经济研究,2012(1):54-65.
[10]沈体雁,冯等田,孙铁山.空间计量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71-86.
[11]崔玉英,李程宇,李长青,等.我国省域科技创新关联与知识溢出效果的空间计量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3(2):35-38.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在测算各地区留学生数量时,是通过构造智力回流的综合引力权数进行计算的,这可能与现实的真实数据有所出入。但由于数据的不可得性,在精确的数据被纳入权威统计目录之前,只能暂时采用估算的方法。另外,本文强调了制度因素对于智力流动的重要作用,如何将这种影响量化,还需要理论模型的进一步发展和寻找到合适的说明指标。
参考文献:
[1]阿尔钦.产权:一个经典注释[M]//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167.
[2]卢现祥. 新制度经济学[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3]约翰·伊特韦尔,默里·米尔盖特,彼得·纽曼.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三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662.
[4]ANSELIN L,FLORAX R.New Directions in Spatial Econometrics[M].Springer-Verlag,1995.
[5]李平,许家云.国际智力回流的技术扩散效应研究——基于中国地区差异及门槛回归的实证分析 [J].经济学,2011(3):935-964.
[6]GRILICHES Z.R&D and Productivity: Measurement Issues and Econometric Results[J].Science,1987,237(3):31-35.
[7]JAFFE A.The Real Effects of Academic Research[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9(5):957-970.
[8]吴玉鸣.中国区域研发、知识溢出与创新的空间计量经济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49-163.
[9]潘文卿.中国的区域关联与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J].经济研究,2012(1):54-65.
[10]沈体雁,冯等田,孙铁山.空间计量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71-86.
[11]崔玉英,李程宇,李长青,等.我国省域科技创新关联与知识溢出效果的空间计量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3(2):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