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岭县气象局2013年人工增雨效果分析
2014-08-27陈忠洋刘宝韧
陈忠洋+刘宝韧
摘要:本文利用吉林省长岭县气象局2013年上半年人工增雨的独特模式,充分利用便携式雷达的半径扫描,对辖区内的各大乡(镇)的增雨实际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对增雨作业前后的降水强度进行对比,得出了一套系统的结论,给出了在天气形势不明显的情况下,如何进行有效的人工增雨,缓解旱情。
关键词:长岭县气象局;人工增雨;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P4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5-40-2
0引言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是县级气象主管机构的重要职能工作,是保障农民粮食安全和国家稳定的重要任务。其中,人工增雨更是增加农民粮食产量的有力手段。2013年进入汛期以来,长岭县气象局的人工增雨模式受到上级领导以及地方政府的高度肯定,本着服务民生的原则,长岭县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尽心尽力,抓住每一场天气形势进行增雨作业,甚至在形势不是很理想的条件下,利用丰富的经验进行强行增雨,并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1材料与方法
利用长岭县气象局2013年进入汛期以来的人工增雨实际效果,对每次增雨前后降雨量及其降水强度的比较,并分析前后天气形势的演变,气压、风切变等实际因素的分析,得出了一套系统的结论,特别是针对天气形势不明显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实施作业,实现效果最大化,对增雨火箭车的行车路线,追踪云层的技巧,给出了一定的结论,对县级气象台站的人工增雨作业模式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2作业情况
2013年长岭县气象局人工增雨作业16次、主要在三团、东六号和前七号乡等地,作业范围涉及长岭县东部、西南及西北方向。增雨效果明显,作用显著,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长岭县的抗旱救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天气背景
3.1 4日人工增雨前对各气象要素进行分析(气压、风切变等)
7月3日20时500Hpa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1210E,540N附近有低压系统发展,并形成564Hpa闭合线。从低压中心至华北地区有槽形成并发展。同时在日本海也有一槽也加深发展。至4日08时(图1)低压中心移动内蒙古自治区与黑龙江省的交界处1240E,530N附近。低压逐渐加深加强,并有东移趋势。从低压中心至渤海湾的大槽继续加深发展,东移北上。大槽形成明显的弯曲弧,东伸点至1310E,570N附近,日本海的大槽此时已经在日本四岛上空。同时在贝加尔湖至内蒙古自治区的巴彦淖尔有明显的脊在加强发展,迫使前面两个槽加深发展,从高空图来看,08时前后一大槽经过长岭县,在长岭上空形成明显的切变线,先前由强劲的西南气流转为西北气流,气温明显下降,后面从贝湖前方下来的冷空气与先前的西南暖湿气流相结合,产生明显的降水形式场。从地面图分析,有明显的冷锋生成,各种物理量场配合,有明显的低压中心北上,经过长岭,有明显的湿区和辐合中心,由于高低空场的配合,使长岭出现明显的阵性降水天气。由于各种物理量场及高低空形式都符合增雨条件,所以通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使得降水量级明显增大,取得良好的增雨效果。
3.2日人工增雨前后降水强度效果分析(雷达图)
通过从增雨前后的雷达图前后分析04日08时37分时在长岭南部方向新安镇有阵性的降水云团单体在发展,同时在东北方向的东三家子乡有小的阵性降水云团,过一段时间发展后,东北部的云团由于降水云团逐渐减小,而南部新安镇附近的云团水汽条件越来越强,四周散碎的云体逐渐汇聚,形成中心能量较强的单体。由于高空有槽加深发展,地面低压由南向北抬升,中心位置经过长岭县,至13时28分有明显的东北———西南方向的云带,中心有明显的水汽,云团中心位置达45DBZ,可见云团温度并不是特别低,且云团中冰晶较少,高度没有超过10公里。云体以蔽光性层积云或浓积云为主,降水面积较广,雨量稍大,雨墙不明显。通过人工作业降水明显增加,降水范围广,涉及大半个长岭县,降水强度明显增加,整体降水量级在10厘米以上。到下午14时28分左右,从雷达上反应,基本没有明显的降水回波,系统过程基本结束。
3.3日人工增雨火箭车路线及其追踪云层技巧
在增雨前期,由于旱情严重,长岭县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所管辖的辖区内已经经历了半月之久的高温无雨天气,大田作物玉米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打蔫特征。县政府及广大农户心急如焚,当日天气形势不是十分明显,云层很薄,局长临时决定,出动两辆增雨火箭车,东西齐进,双管齐下,紧紧追踪有利云层,伺机而动,进行机动灵活模式下的人工增雨作业。
4结语
总结分析长岭县气象局2013年的增雨效果,对缓解农业旱情,减少农业损失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保障了农民的利益,提高了全县粮食产量,充分体现了气象事业服务民生的主导精神。人工影响天气是气象行业的支柱工作,获得县领导的大力支持,只有熟练掌握人工影响天气的各种实战技巧,才能不负上级领导对我们的信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工影响天气将会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作者简介:陈忠洋,长岭县气象局,研究方向:气象业务。
摘要:本文利用吉林省长岭县气象局2013年上半年人工增雨的独特模式,充分利用便携式雷达的半径扫描,对辖区内的各大乡(镇)的增雨实际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对增雨作业前后的降水强度进行对比,得出了一套系统的结论,给出了在天气形势不明显的情况下,如何进行有效的人工增雨,缓解旱情。
关键词:长岭县气象局;人工增雨;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P4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5-40-2
0引言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是县级气象主管机构的重要职能工作,是保障农民粮食安全和国家稳定的重要任务。其中,人工增雨更是增加农民粮食产量的有力手段。2013年进入汛期以来,长岭县气象局的人工增雨模式受到上级领导以及地方政府的高度肯定,本着服务民生的原则,长岭县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尽心尽力,抓住每一场天气形势进行增雨作业,甚至在形势不是很理想的条件下,利用丰富的经验进行强行增雨,并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1材料与方法
利用长岭县气象局2013年进入汛期以来的人工增雨实际效果,对每次增雨前后降雨量及其降水强度的比较,并分析前后天气形势的演变,气压、风切变等实际因素的分析,得出了一套系统的结论,特别是针对天气形势不明显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实施作业,实现效果最大化,对增雨火箭车的行车路线,追踪云层的技巧,给出了一定的结论,对县级气象台站的人工增雨作业模式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2作业情况
2013年长岭县气象局人工增雨作业16次、主要在三团、东六号和前七号乡等地,作业范围涉及长岭县东部、西南及西北方向。增雨效果明显,作用显著,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长岭县的抗旱救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天气背景
3.1 4日人工增雨前对各气象要素进行分析(气压、风切变等)
7月3日20时500Hpa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1210E,540N附近有低压系统发展,并形成564Hpa闭合线。从低压中心至华北地区有槽形成并发展。同时在日本海也有一槽也加深发展。至4日08时(图1)低压中心移动内蒙古自治区与黑龙江省的交界处1240E,530N附近。低压逐渐加深加强,并有东移趋势。从低压中心至渤海湾的大槽继续加深发展,东移北上。大槽形成明显的弯曲弧,东伸点至1310E,570N附近,日本海的大槽此时已经在日本四岛上空。同时在贝加尔湖至内蒙古自治区的巴彦淖尔有明显的脊在加强发展,迫使前面两个槽加深发展,从高空图来看,08时前后一大槽经过长岭县,在长岭上空形成明显的切变线,先前由强劲的西南气流转为西北气流,气温明显下降,后面从贝湖前方下来的冷空气与先前的西南暖湿气流相结合,产生明显的降水形式场。从地面图分析,有明显的冷锋生成,各种物理量场配合,有明显的低压中心北上,经过长岭,有明显的湿区和辐合中心,由于高低空场的配合,使长岭出现明显的阵性降水天气。由于各种物理量场及高低空形式都符合增雨条件,所以通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使得降水量级明显增大,取得良好的增雨效果。
3.2日人工增雨前后降水强度效果分析(雷达图)
通过从增雨前后的雷达图前后分析04日08时37分时在长岭南部方向新安镇有阵性的降水云团单体在发展,同时在东北方向的东三家子乡有小的阵性降水云团,过一段时间发展后,东北部的云团由于降水云团逐渐减小,而南部新安镇附近的云团水汽条件越来越强,四周散碎的云体逐渐汇聚,形成中心能量较强的单体。由于高空有槽加深发展,地面低压由南向北抬升,中心位置经过长岭县,至13时28分有明显的东北———西南方向的云带,中心有明显的水汽,云团中心位置达45DBZ,可见云团温度并不是特别低,且云团中冰晶较少,高度没有超过10公里。云体以蔽光性层积云或浓积云为主,降水面积较广,雨量稍大,雨墙不明显。通过人工作业降水明显增加,降水范围广,涉及大半个长岭县,降水强度明显增加,整体降水量级在10厘米以上。到下午14时28分左右,从雷达上反应,基本没有明显的降水回波,系统过程基本结束。
3.3日人工增雨火箭车路线及其追踪云层技巧
在增雨前期,由于旱情严重,长岭县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所管辖的辖区内已经经历了半月之久的高温无雨天气,大田作物玉米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打蔫特征。县政府及广大农户心急如焚,当日天气形势不是十分明显,云层很薄,局长临时决定,出动两辆增雨火箭车,东西齐进,双管齐下,紧紧追踪有利云层,伺机而动,进行机动灵活模式下的人工增雨作业。
4结语
总结分析长岭县气象局2013年的增雨效果,对缓解农业旱情,减少农业损失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保障了农民的利益,提高了全县粮食产量,充分体现了气象事业服务民生的主导精神。人工影响天气是气象行业的支柱工作,获得县领导的大力支持,只有熟练掌握人工影响天气的各种实战技巧,才能不负上级领导对我们的信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工影响天气将会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作者简介:陈忠洋,长岭县气象局,研究方向:气象业务。
摘要:本文利用吉林省长岭县气象局2013年上半年人工增雨的独特模式,充分利用便携式雷达的半径扫描,对辖区内的各大乡(镇)的增雨实际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对增雨作业前后的降水强度进行对比,得出了一套系统的结论,给出了在天气形势不明显的情况下,如何进行有效的人工增雨,缓解旱情。
关键词:长岭县气象局;人工增雨;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P4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5-40-2
0引言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是县级气象主管机构的重要职能工作,是保障农民粮食安全和国家稳定的重要任务。其中,人工增雨更是增加农民粮食产量的有力手段。2013年进入汛期以来,长岭县气象局的人工增雨模式受到上级领导以及地方政府的高度肯定,本着服务民生的原则,长岭县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尽心尽力,抓住每一场天气形势进行增雨作业,甚至在形势不是很理想的条件下,利用丰富的经验进行强行增雨,并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1材料与方法
利用长岭县气象局2013年进入汛期以来的人工增雨实际效果,对每次增雨前后降雨量及其降水强度的比较,并分析前后天气形势的演变,气压、风切变等实际因素的分析,得出了一套系统的结论,特别是针对天气形势不明显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实施作业,实现效果最大化,对增雨火箭车的行车路线,追踪云层的技巧,给出了一定的结论,对县级气象台站的人工增雨作业模式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2作业情况
2013年长岭县气象局人工增雨作业16次、主要在三团、东六号和前七号乡等地,作业范围涉及长岭县东部、西南及西北方向。增雨效果明显,作用显著,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长岭县的抗旱救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天气背景
3.1 4日人工增雨前对各气象要素进行分析(气压、风切变等)
7月3日20时500Hpa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1210E,540N附近有低压系统发展,并形成564Hpa闭合线。从低压中心至华北地区有槽形成并发展。同时在日本海也有一槽也加深发展。至4日08时(图1)低压中心移动内蒙古自治区与黑龙江省的交界处1240E,530N附近。低压逐渐加深加强,并有东移趋势。从低压中心至渤海湾的大槽继续加深发展,东移北上。大槽形成明显的弯曲弧,东伸点至1310E,570N附近,日本海的大槽此时已经在日本四岛上空。同时在贝加尔湖至内蒙古自治区的巴彦淖尔有明显的脊在加强发展,迫使前面两个槽加深发展,从高空图来看,08时前后一大槽经过长岭县,在长岭上空形成明显的切变线,先前由强劲的西南气流转为西北气流,气温明显下降,后面从贝湖前方下来的冷空气与先前的西南暖湿气流相结合,产生明显的降水形式场。从地面图分析,有明显的冷锋生成,各种物理量场配合,有明显的低压中心北上,经过长岭,有明显的湿区和辐合中心,由于高低空场的配合,使长岭出现明显的阵性降水天气。由于各种物理量场及高低空形式都符合增雨条件,所以通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使得降水量级明显增大,取得良好的增雨效果。
3.2日人工增雨前后降水强度效果分析(雷达图)
通过从增雨前后的雷达图前后分析04日08时37分时在长岭南部方向新安镇有阵性的降水云团单体在发展,同时在东北方向的东三家子乡有小的阵性降水云团,过一段时间发展后,东北部的云团由于降水云团逐渐减小,而南部新安镇附近的云团水汽条件越来越强,四周散碎的云体逐渐汇聚,形成中心能量较强的单体。由于高空有槽加深发展,地面低压由南向北抬升,中心位置经过长岭县,至13时28分有明显的东北———西南方向的云带,中心有明显的水汽,云团中心位置达45DBZ,可见云团温度并不是特别低,且云团中冰晶较少,高度没有超过10公里。云体以蔽光性层积云或浓积云为主,降水面积较广,雨量稍大,雨墙不明显。通过人工作业降水明显增加,降水范围广,涉及大半个长岭县,降水强度明显增加,整体降水量级在10厘米以上。到下午14时28分左右,从雷达上反应,基本没有明显的降水回波,系统过程基本结束。
3.3日人工增雨火箭车路线及其追踪云层技巧
在增雨前期,由于旱情严重,长岭县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所管辖的辖区内已经经历了半月之久的高温无雨天气,大田作物玉米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打蔫特征。县政府及广大农户心急如焚,当日天气形势不是十分明显,云层很薄,局长临时决定,出动两辆增雨火箭车,东西齐进,双管齐下,紧紧追踪有利云层,伺机而动,进行机动灵活模式下的人工增雨作业。
4结语
总结分析长岭县气象局2013年的增雨效果,对缓解农业旱情,减少农业损失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保障了农民的利益,提高了全县粮食产量,充分体现了气象事业服务民生的主导精神。人工影响天气是气象行业的支柱工作,获得县领导的大力支持,只有熟练掌握人工影响天气的各种实战技巧,才能不负上级领导对我们的信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工影响天气将会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作者简介:陈忠洋,长岭县气象局,研究方向:气象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