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浅谈

2014-08-26陆忠本

教育界·上旬 2014年8期
关键词:渗透新课标

陆忠本

【摘 要】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美感的熏陶,激情的感染,就会使他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潜移默化地培养起健康的审美情趣与高尚的审美理想。

【关键词】新课标 小语教学 渗透 美的教育

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促进全体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重视审美教育,加强科学素质与艺术素质的融合,开发创造潜能,已成为时代的呼唤。教学活动原本是智慧与情感融合在一起的、人类追求文明的活动。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教学不能没有美。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正是一群天生爱美的儿童,我们的教材更是从不同侧面显示着、蕴涵着自然之美、社会之美或艺术之美。因此,教学理应充分地体现美、利用美。基于上述认识,结合我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本着教会学生审美,提高综合审美素质这一原则,展开以下探讨:

一、凭借教材,挖掘教材的审美因素

一套小学语文教材,就像一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宇宙微到细菌的无所不包的百科全书,它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审美素质教育的内容。这一篇篇课文,无不以其特有的魅力,发挥着审美素质教育的潜能。

1. 自然环境美。大自然为作者提供了无穷尽的素材,经过作者的审美处理,给人的印象往往比自然更美,如《草原》的风情,《五彩池》的神奇,《美丽的小兴安岭》的绮丽,《海底世界》的奇异,《小池》的幽静……作者笔下的这些自然景色,不但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而且还陶冶了学生爱美的情操。

2. 人文景观美。小语教材中,作者描写了很多人工创造的具有文化价值和观赏意义的建筑物和场所,如《赵州桥》的雄伟,《北京亮起来了》的壮观,《颐和园》的绝妙,都给人以新颖的美感。作者所表现在这些人文景观的美,不仅颂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力,而且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建设成就的自豪感。

3. 社会生活美。生活处处都有美,语文教材源于生活并再现生活。许多课文描写的人物事件,甚至场面仿佛就在我们身边,使人产生一种真实的美感。如写母女俩关心照顾邻居老奶奶的《亲人》,赞美小姑娘纯朴诚实品德的《在金色的海滩上》,写给旅客带来了温暖春意的《小站》,给别人照顾孩子的《穷人》等这些生活的反映,让学生了解了人际间的友好关系和生活中的真、善、美,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和欣赏情趣的艺术珍品。

4. 人物形象美。作者往往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流露自己的审美认识和审美评价,这些丰满的形象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行动的楷模,能在他们心中树立起美的丰碑。如《为人民服务》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金色的鱼钩》中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老班长,《桥》中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老共产党员,《梦想的力量》中有一颗善良、坚定执著的金子般的美好童心的瑞恩等这些人物的形象,对于启迪学生心灵,培养学生良好品质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探讨教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关键是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就是要培养学生感受和欣赏祖国语言文字的美以及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美,并学习运用语言文字来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学中我们要因材施教,探讨教法,以期达到良好的效果。

1. 引导“美读”,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美读的方法,所读的若是白话文,就如戏剧演员读台词那个样子。……”叶老的这段话,是语文教学中关于指导学生“美读”的经验总结。

教师进行“美读”示范,引导学生进行“美读”训练,是使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美的主要方法。教师“美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抽象的文字变为真实的情感,调动学生听觉和思维,使文章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浮现于学生眼前。如我在教学毛泽东七律诗《长征》时:首先有感情背诵全诗,然后引导学生自读、轮读,初步感知内容。通过讲解,再引导学生默读、朗读、有感情美读,反复感知课文内容,加深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美读”练习,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面感知文章的内容,能与作者心灵相通,进而悟出文章的美来。

2. “入境”分析,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语文教学中审美者即学生,审美对象即语文教材,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必须以教材为依据,引导学生“入境”,分析课文所表达的人和事,美和丑,品味它为什么美,美在何处。如在学生读七律诗《长征》的基础上,播放为《长征》诗谱写的歌曲。那高亢的男高音领唱和几个声部的男生合唱显现出豪迈、乐观、雄壮、奔放的气势,那旋律、节奏、深深地感染了学生。在播放歌曲的同时,我以赞美的词语描述了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强化了学生的感知。声情并茂的语言描绘,把学生带到了激昂奋发的情感之中。

3. “勤笔”仿写,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一般是指学生在感受美和欣赏美的基础上,教师引导他们对自己所见所闻,对美好的学习生活、集体生活进行构思、加工、提炼,创造出又新又美的艺术形象,并用自己的笔表达出来,这是审美素质教育最主要的环节,也是语文教学读写训练的要求。

从美育观点来看,这种仿写借鉴是深化美感的途径之一,是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良好开端。

如教学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后,我让学生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水果。要求用准确的语句,形象的语言来表达喜爱的感情。有个学生在作文中是这样描写柑桔的:“剥开飘着蜜香的桔皮,我一眼瞧见里面藏着几个胖娃娃,它们蜷着身子,挨挨挤挤靠在一起,围了成一个圆圈。”一个“藏”字准确地勾勒出柑桔的可爱,拟人化手法的运用,读来使人忍俊不禁。

教师既是美的传播者,又是课堂教学美的创造者。所以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还具有以美启善的精神力量。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美感的熏陶,激情的感染,就会使他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潜移默化地培养起健康的审美情趣与高尚的审美理想。endprint

猜你喜欢

渗透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职高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研究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
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新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