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语文教学观念 拓宽学生求知空间
2014-08-26梁雪芳
梁雪芳
【摘 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新思想,建立开放性语文教学模式; 珍视学生语文学习过程的体验; 尝试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以探究为目的,培养求异思维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关键词】情境 开放性 体验 讨论 合作 创新
我国著名学者黄克剑先生曾指出:“施教者和受教者,都是活生生的个人,教育不是用既定划一的笔墨,用划一的教材和方法,把受教者加工成划一的标准件,而是尊重受教者各自独特的天赋、气质、秉性趣味,把他们成全为合于他们天性而又富于人文教养和创造精神的人。”黄先生的这一观点正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的交流、沟通,相互启发、补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共同发展。
新课程的教学思想是极富有创见性、发展性和可操作性的,因此我在认真学习了新课程理论知识后,尝试把这些崭新的教学观运用于课堂教学中,重新调整课堂教学的活动模式。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欲望,使学生在活学、乐学中提高语文思维能力。教师要想方设法让课堂教学活起来。教师务必发挥主导作用,依靠全体学生共同营造健康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以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奇妙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能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以及自学能力的形成。
1. 举行小竞赛。例如学生在学习小常识时,可进行记忆力比赛,看谁在最短时间内记住,在紧张的竞赛气氛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又如在复习古诗时,可组织各小组在黑板上进行默写接力赛,为了获胜,学生对每个词、每个字乃至标点符号的正确与否都相当关注,在不知不觉中对这部分知识加深了印象。
2. 在情境中品味文章。如教《外国散文两篇》(《世间最美的坟墓》《冬天之美》)两篇散文时,这两篇文章都提到了美。前者是朴素美,后者是自然美。写前者的美,是要激起人们对托尔斯泰这位大文豪的崇敬与赞美,并让人思考人生的价值;写后者的美,是让人关注平民生活,注意大自然。所以从思想内容角度来看,这两篇文章内涵较深,值得品味的地方很多,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体味字里行间表现的朴素美和自然美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3. 排演课本剧。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是一种极为有趣的活泼的教学方法,它既能使学生形象、直观、立体地透视课文,深入地把握课文内容,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雷雨》一课,可组织全体同学组成各种小组分工协作:编剧组负责编写剧本;导演组负责研究角色特点,安排演员进行排练;演员组要在导演指导下结合自己对剧本的理解把角色演绎出来;观众组要在观看表演后对各小组的工作作出评价,发表自己的观后感。这一系列活动,使全体学生分别从不同角度自主地、深入地、快乐地参与到课文的学习。
(二)设置适当的步子,让学生在获得成功感,强化学习动机,教师应切实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只要有点滴进步,就应及时表扬。
为了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我在成绩栏上只记着“A”“AA”“AAA”,很少有“B”“C”等级。有的学生基础不好,作文只要语句通畅,我就打“A”,略有进步就可得“AA”,若能得“AAA”的习作,就鼓励其给出版社投稿,还抄在班级的《优秀习作选》,供其他同学在班上轮阅,这样一来学生进行习作时兴致都很高,作文质量也得到逐步提高。
二、更新思想,建立开放性语文教学模式
新一轮课改,为教师搭建了一个操作台。语文教学从教学内容到教学空间、教学手段上都应当进一步放开思想:
在教学内容上应着重语言的拓展和丰富。这就应鼓励学生从书本外学习,多看有益的课外书。我有意地向学生推荐另外一些优秀书目。在学完《雷雨》后,我向学生推荐了《家》《春》《秋》。在学了《纪念刘和珍君》后,我向学生推荐了《鲁迅作品集》等。另外,我还尝试向学生推荐一些时文精品和科普读物,让学生感受时代的脉搏。
因为许特立老先生曾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所以,划分为“佳句摘抄—问题思考—阅读感想”三大板块的读书笔记是必不可少的。这对语言的积累当然是功不可没的。
在教学空间上,我渴望解放学生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到大自然中感受自然、陶冶情操、增强毅力,让教室外、图书馆、阅览室、运动场以及学校附近的农贸市场、风景名胜都成为学生主动求知、感悟生活的课堂。
在教学手段上,鼓励学生勤于实践。“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比如有的自读课,我就鼓励学生自定学习目标,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所谓自读课,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一定的训练目标,自行阅读课文,培养自学能力,自读课导读的着重点应放在能力训练上,让学生自己集体讨论定向,然后围绕这个“向”进行自学、讨论、提问、解疑。当然让学生自己“定向”,绝不是放羊,任其自流,而是要“引导”。古人云:“少则得,多则惑”,所以引导学生为自读课文定向首先应遵循“突出重点,一课一得”的原则,切不可贪多;其次是引导学生根据“单元提示”和“自读提示”选准突破点,制定出教学目标。当然,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在课堂有限的选文中精讲细作而大面积丰收,这就要求我们真正地要把课本当做教学生的例子,该查的查,该圈的圈,该读的读,该抄的抄,该拓宽的拓宽,该删减的删减,力求让学生既得法又得益,进而在课外广得益。
三、珍视学生语文学习过程的体验
教师要理解课程改革的意义,改变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认识学生参加学习实践及从中获得学习体验的重要性,让每个学生都在学习中得到独特的体验。
学生的学习体验是他们已有生活经验的积累与对学习对象的感知,产生碰撞而形成的对问题的新认识,是他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反映。有一位教师在学生学习了《月亮上的足迹》后说,有俄罗斯科学家提出,月球是造成地球许多灾难的罪魁祸首,应该摧毁月球。你们认为摧毁月球好不好?一男孩说,没有了月亮,就再也没有中秋节,没有月饼吃了。一女孩说,没有月亮,就再也没有嫦娥奔月的故事,也没有“床前明月光”的诗句了。又一男孩说,没有月球,我们就再也不能登上月球了,而且摧毁月球要用很多导弹,与球爆炸的辐射也给地球带来毁灭般的灾难。这就是学生对月亮的认识,直接、童稚,却有科学道理,体现了他们的宇宙观和价值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按学生的年龄特征,根据他们对世界的认识程度,调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才能引导他们走进文本,体验文本所赋予的思想和作者的情感,以解决教学难题。学生进入文本,产生接近于作者情感的体验,并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注释花与生活、与生命的关系。创设情景、调动生活积累、反复诵读文章,也是让学生接近文本,产生语文学习体验的有效方法。endprint
语文学习具有间接性,它需要通过人对语言的感知,进入大脑,调动脑海里储存的知识,对新的认知对象作出判断,进行联想、归纳,再建构起新的认知。要通过语言来感知文本,再经过思维产生体验,是一种思维的再创作。因此,在教学中,尤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与文本内容相一致的情感,让学生披文入情,把间接的文字符号成为真切的情感体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而设置有适度和梯度的讨论问题,选用恰当的录像动画,组织有效的朗诵和表演,甚至指导学生围绕专题进行课外调查、办报、参观等实践活动,都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作品的内涵与意蕴。这样,学生的领悟、鉴赏就有了基础,阅读学习就有了乐趣。
语文学习就其人文性和母语性,决定了学习体验的多样性。如果我们用单一的思考规划教学的预期效果,就会出现“雪融化后是水”的统一答案,而把“春天”给抹杀了。“雪融化后是春天”这有多少希望,多少想象啊。它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真切体验,是他们对自然的观察和对生机的理解。学生用他们的眼光和角度去审视世界,他们的一些想法是成人无法理解的,他们的异想天开却又常常为成人所惊叹,他们有他们的道理。如果教师发挥学生的天赋,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学习语文的体验,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们会看到为之振奋的局面。
四、尝试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目前,课堂上教师们都在积极构建“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其中有许多成功的例子,但同时存在着许多误区,导致合作学习形式化、表演化。往往是教师故设问题,宣布讨论,于是学生便匆忙分组,七嘴八舌,热闹非凡,这似乎也成了公开课必备的点缀,可仔细一看,这热闹的背后存在的学生“合作学习”是只“作”而不“合”。学生大多“各自为政”,有的搞“一言堂”,多数学生一言不发;有的你争我抢,谁也不听谁。试想,这样的轰轰烈烈,有形无质的合作,将会把学生引向何方,有多大的实效性呢?所以,在构建“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针对这些问题,制定一些对策。
首先,转变观念,教师要当好指导者、参与者。“合作学习”不仅是学习方式,更是教学所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实践中,教师可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各种游戏、活动、方法,让学生明白:我只是社会中千千万万个人中间的小小一员,不可能孤立地在社会上生存,必须依赖与他人的交往与合作。与他人交往是一件多么愉快、多么有意义的事:比我好的同学,我能得到他的帮助;比我差的同学,我能帮助他,自己也从中得到逐步的发展,为“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首先,教师要积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其次,要重视学习小组“领头鹰”的培养。这“领头鹰”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素质,学习要优秀,责任心要强,并能管好自己,而且乐于助人,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
再次,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时,要积极引导每位组员站在小组的立场上,每个人发言代表着一个小组的成就,让学生增强集体荣誉感,当遇到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时,教师可即时作出妥善处理,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交流合作与探索。
最后,以学生为本,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
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一种鼓励。因此,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课堂上在小组中表现作深入的了解和仔细观察,对合作较好的小组,组织能力较强的组长,积极参与学习的成员都要及时评价、表扬和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如可根据小组的表现评出“集体智慧奖”“组合默契奖”“共同进步奖”等,也可根据学生在小组里的表现评出“最佳表现奖”“合作标兵奖”等,这样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为“合作学习”步入成功注入了新的催化剂。
五、以探究为目的,培养求异思维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内涵,答案并非只有一个,我们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要鼓励学生启迪智慧,换角度,多方面去探究,去追求与众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除此以外,对教师的讲解,欢迎提出不同意见,也要千方百计地使我们的学生动起来,给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创新机遇,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利用时机开展各种语文课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观访问、读书交流会、朗诵会、演讲比赛、辩论会、知识竞赛等,都是很好的学语文的途径。我经常开展散文朗诵和古诗词朗诵比赛,长期坚持课前三分钟语文小活动,开展情景对话、名言串讲、新闻发布等多种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作能力。
作文本身就是一项积极的思维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我的作文除学生自己命题的随笔外,也允许学生“虚构”。例如在学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后进行续写,这个续篇不要求完整,但要符合原作的发展逻辑,又要各抒己见,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会萌生创新意识,锻炼创新能力。
诚然,现在语文课改的确也存在许多衔接不上的环节。学校硬件设施不足,图书馆、阅览室等配备不够;课改着重发展学生的个性,但班级的学生数量过多,不利于实行“一对一”的帮教;学生的自觉性差,不能完成既定目标等。这些都是课改的障碍。但是,时代在变,教材在变,观念更应改变,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抓住新教材推广的契机,大胆尝试,意在挖潜、稳步、创新的教学改革,我们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