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默读训练的有效策略
2014-08-26谢锦文
谢锦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同时指出,第四学段(即7~9年级)应“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可见,默读与朗读同等重要。默读训练是课标的要求,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阅读效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打造阅读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提高默读认识
默读,是不出声的阅读,是在学生具有一定朗读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是独立阅读的主要方式。它的特点是不出声,省去发音器官的活动;速度快,便于集中注意力独立思考,不受时间、地点、场所的局限,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运用方便,范围极广,平时不论是看书,看报,看其它文字材料,主要靠默读。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的人读书看报一目十行,过眼不忘,反应敏捷;有的人阅读速度缓慢,思维迟钝。这主要是因为前者默读速度快,阅读能力强;后者则相反。这很大程度上是默读训练的差异造成的。只有运用正确的默读方法,并进行长期有效的训练,才能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
二、掌握默读技能
到了九年义务教育的第四学段,课标要求阅读的速度从小学高段每分钟300字提高到第四学段的500字。如果学生没有掌握一定的技能是很难实现这一目标的。
默读能力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朗读技能的基础上,通过训练发展而成的。小学阶段学生默读能力的形成要经历两个阶段:一是小声“轻读”阶段;二是无声阶段。到了初中则要求学生更熟练地掌握默读的生理特点。即让学生知道正确的默读方法:只转动眼球,依靠视觉运动进行,而不能借助“唇动”辅助的多余动作。依靠视觉运动进行的“眼动”式默读速度要比借助“唇动”的默读速度快得多,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训练,逐步掌握这种技能。
三、教会默读方法
默读过程就是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一篇文章或一本书,都是作者对自己感知的事物,经过反复揣摩,反复推敲写出来的。因此,不采取一定的默读方法,就很难加深对读物内容的理解。
1. 勾画批注。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一边默读文章,一边运用各种符号,对生字新词、妙语佳句或重点段落进行勾画,作出标记。有时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随时写在书眉上或文章中间的空白处。如给课文列小标题、归纳文章主旨、理解重点词、句、段的含义或者自己的某些想法等。运用勾画批注法,有利于把握课文的重点、难点,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学生充分调动眼、脑、手的作用,提高默读效果。
2. 设疑默读。带着问题默读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就会更集中,加深阅读理解,提升默读质量。当然,教师提的问题要有针对性、价值性,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潜心默读,使学生的默读目标明确,要求具体,氛围浓厚,从而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概括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
3. 角色置换。无论是以第一人称写的文章,还是其他人称的文章,让学生身临其境,使学生真正感觉到:课文中的“我”就是自己,自己就是课文中的一员。例如《从三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后一课》、《背影》等课文,有助于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默读的质量。
4. 文体分读。教师应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如说明文可以重点关注说明的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等几方面;议论文可以重点把握论点、论据、论证;如果是小说则应侧重关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表现手法等;如果是新闻类的文章则应重点关注何人?何地?何事?结果如何?等等。这样才能提高阅读的速度。
四、保证默读时间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看到有的教师在上课时,让学生默读一篇2000字左右的课文,不到两分钟就要求学生停下来了。而按照课标要求最少要四到五分钟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有的学生基础比较差,往往需要更多时间。如果不给足时间,蜻蜓点水,学生根本就没来得及与文本对话。这怎能让学生较好地解决问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又从何谈起?这样的默读环节形同虚设,走过场,没有实效。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文的长短,默读的内容,学生的实际,设计好默读的时间,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让学生在充裕时间内潜心阅读文体,才能使默读训练更为扎实、有效。
责任编辑 黄日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