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如何有效转变学生的体育态度
2014-08-26罗壮
罗壮
体育态度是学生对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活动所持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它不是学生实际的体育行为反应,而是学生头脑中存在的一种“内部状态”,是运动行为反应的倾向性或准备状态,它可增大学生体育参与行为出现的可能性。 体育态度也是学生在长期的社会环境影响下,从一定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中习得的。它指向于具体的体育活动项目、内容和方法,形成后会对个体的体育参与行为及其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对学生体育态度的形成与转变的分析
从体育态度形成示意图可以知道,学生体育态度的转变不仅受到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所接触的重要人物如教师、家长、同学的影响,还受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等的影响。因为学生所接触的环境以学校环境居多,所以学校环境的影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育态度的转变自然成为了中心,社会环境及家庭环境起到了辅助的作用,这两种环境因素可以辅佐学生对体育态度的转变由表面的服从到认同,直至同时使学生真正从内心上产生对体育活动实践参与的需要。
二、有效转变学生的体育态度的方法
1. 转变教学理念
体育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扮演着学生身体机能的培育者、体育教学的指导者、体育文化的传播者、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等多种角色。在新旧理念交替、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身体是学生革命的本钱。有些教师还认为体育是次要的科目,上课只是随便的应付,从没有把自己当作主干,教师的观念从而影响了学生体育态度的形成和转变,学生在一节体育课中毫无目的,只是玩玩罢了。所以,根据改革的进程和实际需要,及时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变,许多困难就迎刃而解了。
2. 掌握现代教育理念,以“快乐体育”为宗旨进行教学
现代学校教育更加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体育教师要与时俱进,贯彻现代的教育理念,在课堂上建立新型的民主而又平等的师生关系,克服“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从而心违”的现象,树立终身体育的目标。教师既可以是学生的导师,又可以是学生的伙伴,还可以是学生的听众,这样的师生关系才可能是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关系,这样的关系才可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才可能更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教师要树立快乐教育的思想,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学生听得轻松学得愉快,以展示体育的竞技之美和力量之美。例如可以把体育锻炼融入游戏当中,避免机械的跑步、技能训练等。
3. 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体育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主要包括几方面: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伦理;建立在理论、经验或规范基础上的体育专业体系;体育教学实践中的专业技能;教育的专业性评价;教育教学创新的能力。
4. 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
如让学生观看奥运会、残奥会等,感受为国争光的运动员的感人事迹而下决心坚持体育锻炼,或让学生观看世界杯、NBA等节目,唤起他们的运动热情。多组织全校性的体育项目的竞赛。如踢毽子比赛、学生各类球的比赛、校运会等。通过多方面的例子教育学生明确锻炼身体的重要性。
另外,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营造体育学习氛围,使学生对体育的内心情感得到全方位的熏陶,懂得体育活动的重要性,正确认识体育的价值,从而更容易、更有效地转变体育态度,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责任编辑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