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训练
2014-08-26甘玉苹
甘玉苹
逻辑性地思维就是有过程、有步骤地思维,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作家把“心灵作品”以精确的文字组合成清晰可辨、且能表情达意的“物化文章”的过程,就是严密的逻辑思维活动过程。
一、从学生阅读、写作过程中反思逻辑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内容缺失带来的硬伤
以下是学生选词写话练习案例:
在一个响晴的冬天,它不像那些地方,它是温晴的。那里的人住得很安适,地方很宽敞,那里的人气色很好,肌肤是黄红色的,那里的风景像一幅幅水墨画,那里的草很软,像地毯一样,有澄清的湖,湖里的水藻显得很绿,天空蓝汪汪的。
这段文字,乍一看,有好词、修辞,似乎写得不错。但细读,读出的是一团凌乱。句与句之间,内容之间没有丝毫的合理的逻辑顺序。
在句、段、篇的习作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倒可以很好的解释目前一些教学现象的根本原因。
学生自读完一篇文章后,不能弄明白文章讲什么或表达什么。是因为学生逻辑思维紊乱,无头绪,理不清文章脉络。
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时,常常只会用一两个词表达,不知如何把自己要回答的内容组织起来有条理的清晰表达出来。是因为学生的逻辑思维断层。
学生作文思想混乱、跳跃,不是含混疏漏,就是重复累赘;前提对不上结论,文章说不到问题的中心。这是因为逻辑思维欠严密,其生成文章的能力也较差。
二、把逻辑思维训练渗透在语文教学内容中的案例分析
1. 形成习惯性的阅读逻辑程序
任何一个结论的得来都是有一个逻辑思维的程序。如,课文《看云识天气》讲究“言有序”“章有法“,是一篇逻辑思维清晰的范读好文章。“理清思路,把握结构”这是本文显性的教学内容,设计两个思考题:1. 选择题:从四个句子中辨析出哪句是本文的中心句,并说理由。2. 文章的结构如何?请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关键句来分析其思路。这两道题其实隐含了另一隐性的教学内容——逻辑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从文中搜集信息,并加以合理、科学、有序的逻辑推理,最后得出问题的结论或措施。
习惯性的逻辑阅读思维形成后,就算阅读篇幅很长的文章,如《最后一课》、《故乡》等文,都能快速整理出思路脉络。
2. 形成辨识的思考逻辑程序
毕淑敏《孝心无价》阅读理解中有这样一道题:
1. 作者不喜欢“苦孩子求学的故事”也不喜欢“父母病重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这是为什么?(用原文回答)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选段:
1. 我不喜欢一个苦孩子求学的故事。2. 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3. 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4. 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5. 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6. 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7. 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献身的大师?我也不喜欢父母重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有多少理由。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动,不必将个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后的期冀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题析:这道理解题看似简单,但答对的学生不多。因其缺少逻辑思考推理的过程。
第一步是结合文题,提纲挈领,整体把握全文内容和主旨,其次是将题目回归到原文的相应位置,根据题目要求瞻前顾后,筛选出所需的信息,直接选取或提炼加工成答案。如第一段较晦涩、复杂,可数句合并,确定重点。1句引题,2句事实,3、4、5、6、7句评价,扣文题,自然是6句最应合主旨的。
3. 形成严密的写作逻辑程序
“选择最少两个词,运用一组关联词,使用一种修辞,围绕一个话题写一段话”,这是我教授每一课所必需的教学内容。它除了可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还可提升学生写作逻辑能力。
如以下一段有关“初中生活”的写话练习参考示例:虽然初中生活只有短暂的三年,但是回首往事,我仍然难以忘怀:在美丽的校园里,我们就像一棵棵小树苗,在老师的精心培育下,茁壮成长;课堂上,老师沥尽心血传授我们知识,我们心会神凝地听讲;课后,同学们讨论问题,津津乐道。春华秋实,我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一定会在中考中结出丰硕的果实。
此类写话练笔篇幅短小,但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语言、思想的层次分明。学生长期练习,可练就“文从字顺、表情达意”的写作功夫。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