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节《谢康乐诗注》的笺注动机和特色

2014-08-23李凤娇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笺注李善谢灵运

李凤娇,吉 定

黄节(1873-1935),广东顺德人,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具影响力的爱国志士、学者、诗人兼教育家。黄节先生致力于文化救国事业,曾变卖祖产发行刊物以宣传进步思想。先生专注于汉魏六朝诗歌研究,著述颇丰,以广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为后人留下了大量优秀研究成果。先生“说诗大学,既举《三百篇》以下及汉魏六朝诗,为诸生讲解”[1](P66),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同时,先生更是“以诗鸣海内”[1](P150)的杰出诗人,与梁鼎芬、罗瘿公、曾习经合称为“近代岭南四大家”,现存有《蒹葭楼诗》二卷。

《谢康乐诗注》是黄节先生的经典注释之一种,先生自辛酉年(1921)开始至十二月完成;又经四年阅读,甲子年(1924)再次删补,而更改之处达十之二三,到定稿时已三易其稿。其内收录谢灵运诗歌88首,涵盖乐府诗17首,杂诗71首。此书遂成为谢灵运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资料,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令人遗憾的是,至今学界还缺乏《谢康乐诗注》的专篇探讨。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拟以中华书局2008年版《谢康乐诗注》为研究对象,对黄节的笺注动机及注本特色作一探析。以就教于方家。

一、《谢康乐诗注》的笺注动机

黄节先生在笺注《谢康乐诗注》的过程中遍检史集,详加考证。是怎样的力量使黄节先生即使处于混乱的社会环境下仍然三易其稿,完成此注的呢?对于这个问题,笔者拟结合黄节个人经历以及他所处的社会、时代环境进行分析,大致说来有以下几点:

(一)以诗为教、匡正世风

诗教观早在先秦时期就已产生。《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另载“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2](P236)黄节先生幼年由其母亲授“四书”,此后又师从硕儒简朝亮。良好的教育使得先生受到儒家诗教观的熏染。其时正处于清末民初,黄节先生看到当时社会“世变既亟,人心益坏,道德礼法尽为奸 人所 假 窃”[3](P307),对 于 此 种 社 会 问 题的原因,他在《岁暮吟》诗中云:“人心风俗何以乱,不在政治与军旅。始于邪说终暴行,世乃一乱乱无度”,也就是说人心、风俗的败坏更多的是因为异端邪说和暴行的泛滥。基于此,先生以诗为业,一生作诗、注诗、讲诗,希望以诗为工具教化人心、匡正世风。

黄节先生于1907年开始参与组织南社,是南社的发起人之一,与诸宗元并为南社两大巨擘。其诗人称“唐面宋骨”。他前期诗作多表达对清政府的不满,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及讴歌革命理想等。辛亥革命后,他的作品更多流露出失望和无奈的情绪。黄节先生被胡适称为“南洲高士徐孺子,爱国诗人陆放翁",即指黄节先生恭俭义让、淡泊明志如三国时高士徐稺,而其诗歌中所传达的爱国思想又堪与南宋诗人陆游相比。此外,他还于1916年接受了北大校长蔡元培聘请,登上了大学讲坛,为学生说诗。他指出“夫诗教之大关于国之兴微,而今论诗者以为不急,或则沉吟乎斯矣。而又放敖于江湖裙屐间,借以揄扬赠答者有之”,这样的现状导致“诗之衰也,诗义之不明也”[1](P3),“义寄于诗,而俗行于国,故义废则国微”[1](P3-4)。在黄节看来,诗歌衰落及诗义不明会直接导致国微的严重后果。因此黄节先生在讲台上说诗启迪作为重要新生力量的学生。他在《阮步兵咏怀诗注序》中明确指出:“余职在说诗,欲使学者由诗以明志而理其性情,于人之为人,庶有裨也”[3](P458)。他在《岁暮吟》中说:“我独治诗远思古,陈王阮公谢鲍句。上及乐府诗三百,发为文章用笺注。岁阑百事尽废除,欲理性情与人与”。先生曾云:“尽余所能知者,以告今之人”。[3](P459)这些都充分表达了黄节以诗教拯救人心乃至国家的理想抱负,而这正是黄节先生致力于诗歌笺注、创作、教学工作的极为重要的动力来源。

(二)保存国粹、救国危亡

清末西方文明在中国传播,而中国“国语”“国文”“国学”出现了危机。黄节先生注意到这一事实,言:“今日黄冠草履,空山歌哭,语吾国语,文吾国文,哀声悲吟,冀感发吾同族者,盖仅仅见也。过此以往,声消响绝,虽复布福音,兴豪摩尼斯脱,习希赛洛瓦其儿之文字而已,非吾巴克之族,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学矣,悲夫!”[4](P14-15)这样的文化现状使得“中国的很多饱受旧学之士痛感如再不起而捍卫并发扬自己的传统文化,它就有被‘新学’吞噬之势”。[5](P123-124)黄节等在上海创办国 学保存会,并发行《国粹学报》。他认为 “立乎地圜而名一国,则必有其立国之精神焉,虽震撼搀杂,而不可以灭之也,灭之则必灭其种族而后可,灭其种族则必灭其国学而后可。”[4](P43)“昔者英之墟印度也,俄之裂波兰也,皆先变乱其言语文学,而后其种族乃凌迟衰微焉 。”[4](P13)先 生 指 明 文 化 的 盛 衰 决 定 着 一 个 国 家 民族的兴衰,而灭亡国学则成了列强侵略的一种手段,那么如果一个国家要避免亡国灭种则必须要昌盛其国学。黄节先生以复兴古学、保存国粹为目的坚持办报、学术研究以及从事教育等事业,以开展思想宣传。对于汉魏六朝诗歌,黄节先生在《诗学诗律讲义》一书中给予了高度评价:“以六朝之词藻,上承汉魏而下开唐宋,凡诗之体格无不备于是时。”[1](P15)其中“宋代词人,则以谢灵运、鲍照为首”[1](P16)。所以,谢灵运诗歌对于汉唐诗歌具有承前启后的价值。《谢康乐诗注》无疑寄托了先生保存国粹、复兴古学,重振“国家特别之精神”[6](P180-181)的理想。

(三)纠谬释误、防止散亡

谢灵运诗无疑是中国古代诗学中的一朵奇葩,但一直存在着严重的散亡现象。黄节先生在《谢康乐诗注》序中云:“郑渔仲《通志·艺文略》载临川内史谢灵运集二十卷,马贵兴《经籍考》不复著录,即晁公武、陈振孙两家《志》《录》,亦阙不书,是谢集二十卷已散亡于宋季。逮明李献吉、黄勉之、沈道初诸人,先后集,焦弱侯始为合刊,成书四卷……视二十卷所传,散亡实多矣。”[7](P3)谢诗如此大量散亡着实令人惋惜。对于谢诗散亡的原因,黄节先生分析:“康乐之诗,合《诗》、《易》、聃、周、《骚》、《辩》、仙、释以成之。其所寄怀,每寓本事,说山水则苞名理。康乐之诗不易识也,徒赏其富艳。唐宋以后,浅涉其樊者知之,近世若汪师韩,不解谢诗,所著《诗学纂闻》,至以妙辞目为累句,世士惑焉。由此观之,康乐诗之散亡,亦坐不为人识。嗟夫,非无故也!”[7](P3)。在黄节看来,谢灵运诗歌“不为人识”是散亡的原因,而“不为人识”则是由于谢诗难读“合《诗》、《易》、聃、周、《骚》、《辩》、仙、释以成之”、“说山水则苞名理”。因此要制止谢诗散亡,为谢灵运诗歌做详细的笺注就势在必行。

(四)精神相通、情感契合

黄节先生笺注谢灵运诗歌明显是与其产生了情感共鸣。汉魏六朝,是“一个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8](P183)三百余年,几乎时刻都处于风雨飘摇的状态。而谢灵运所生活的刘宋时期,上层统治者普遍猜忌、昏庸、无道,尔虞我诈、暴力血腥。这与十九世纪末“世变既亟,人心益坏”[3](P307)的状况十分相类。因而黄节先生更能理解魏晋南北朝诗人的思想情感。众所周知,谢氏家族在东晋曾显赫一时,“世居公爵,凌忽一代”[7](P7),到了谢灵运,只能是“比肩等夷,低头执版”[7](P7)。谢灵运身上寄托着谢混“风流由尔振”[13](P1591)的希望,他前期积极入世,想在政治上镂金石之功。而现实是宋武帝刘裕、宋文帝刘义隆都仅仅将谢灵运当作文士对待,“不以应实相许”[7](P9)。谢灵运“常怀愤愤”[7](P10),因而两次选择挂印辞职,归隐山水。对比之下,黄节先生出生于富裕的商人家庭,却不幸家道中落,只得变卖家产与母亲相依为命。他有着救国于危难的志向,创书社、办报纸,多次投身政界。1923年,孙中山聘请黄节为元帅府秘书长。1928年,黄节出任广东教育厅长,他认为这时主持的李济深是可以信任的正派人物。不过第一次先生在到任后不久就选择了辞职,原因是他看到广州极为动荡的局势,即使孙中山先生的政令也不能得到贯彻。这样的现状使先生产生了强烈的失望感。第二次辞职的原因同样是因为现实与理想太过于悬殊,当1934年陈济棠再次聘请先生任此职时,遭到他的断然拒绝。先生接受礼聘,希望为国出力有所建树,却因无法实现抱负而失望,最终选择辞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先生栖身象牙塔也许更多不是因为不愿从政,而是屡次从希望到失望,“雄心早逐春韶逝,奇泪休为祖国哀”。黄节先生有着强烈的救国危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希望通过一己之力做出一番贡献,但最终却是失望无果。黄节先生是一位备受推崇的诗人,但他却并不甘于仅做一个文人,其寓居北京期间作下了《再答瘿公》,“他年恐似秦淮海,博得微云一抹词”,其中流露了他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悲情。

总之,历史与现实对于二人都没有给予眷顾,令他们的人生之路充满坎坷。面对现实的打击,谢灵运选择优游山水,黄节先生选择著书立说,究其实都是对于政治之路的回避,都是对于现实遭遇的反抗。谢灵运其人已逝,无法寻觅,但是他的思想、情感却在其留下的众多诗歌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因此,诗歌笺注成了黄节先生与千秋知己谢灵运相互倾诉、沟通交流的桥梁。

二、《谢康乐诗注》的笺注特色

黄节先生《谢康乐诗注》首先继承了唐李善注《文选》征引广博等长处;其次精益求精,追求所注文字准确详实,为求证地理而“诸书方志,勤求殆遍”[7](P3)。在成书过程中经四年阅读,三易其稿,并且与其友人反复商榷,其中“往往一事,经三四反,始复论定”[7](P3)。此注继承李善多种注诗方法,考订史实,辨别源流。并以创注、补注、集评集论、案语等形式,使谢康乐诗注有了全新的突破。为后人理解和研究谢灵运诗歌提供了切实的帮助。下面笔者拟对《谢康乐诗注》的笺注特色作一分析。

(一)继承李善《文选》注,扬长避短

萧统《文选》收录谢灵运诗歌计41首,分别被划入述德、祖饯、游览、哀伤、赠答、行旅、乐府、杂诗、杂拟等九大类别。唐李善注不仅从字词、典故的寻源释义着手,为所选41首诗歌全部作了较为详细的注释,而且对其中的21首诗加了题注,并对有些诗句以“言”领起作了诗意的贯通。对于这些字词的寻源释义,李善通过大量征引资料以使其有理有据。笔者粗略统计李善注谢诗所引用的资料情况如下表:

表1 李善笺注引用资料来源情况统计

表1表明李善注的参考材料之丰,征引范围之广,经史子集都有所涉及。其中还有许多文学作品被用来注释,如《文选》中的作品多被征引。可见李善注对文学的重视。黄节先生对李善注的优长全面继承。1958年版《谢康乐诗注》的出版说明中写道:“注文体例:凡《文选》所录的取李善注,另作补注以求详尽;此外由黄氏创注,搜寻博洽,对于有关佛经的注文,尤虚心采择;注后附录各家评述,多能阐发谢诗境微。这是谢诗较精的注本。"[12](出版说明)黄注或创或补、诗题加注、诗注中间及注后用案语考辩,清理前人解释,表明己见。特别是对学界谢注中长期存在的一些有争议的难题、或有误的注释进行清理,有的得到了澄清,有的得其正解。为了提高读者的接受能力,黄节先生在88首诗注后增加了集选前人诗论进行品评的体例,时有案语及按语分析是非,表明自己的观点。完备的体例给这部诗注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有了许多可喜的创获。如黄节对新加入的47首诗全部作了创注。现在我们以《悲哉行》为例来看黄节创注的特点。

萋萋春草生。王孙游有情。差池燕始飞,夭袅桃始荣。灼灼桃悦色。飞飞燕弄声。檐上云结阴。涧下风吹清。幽树虽改观。终始在初生。松茑欢蔓延。 葛欣 萦。眇然游宦子。晤言时未并。鼻感改朔气。眼伤变节荣。亻宅傺岂徒然。澶漫绝音形。风来不可托。鸟去岂为听。

【节注】(一)《乐府》杂曲歌辞有《悲哉行》。《歌录》曰:悲哉行,魏明帝造。《乐府解题》曰:陆机云:游客芳春林。谢惠连云:羁人感淑节。皆言客游感物忧思而作。(二)《楚辞》: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三)《诗·邶风》:燕燕于飞,差池其羽。郑笺:差池其羽,谓张舒其尾翼。(四)《诗·周南》: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毛传》:灼灼,华之盛也。(五)曹植诗:黄雀得飞飞。(六)《诗·小雅》:茑与女罗,施与松柏。《毛传》:茑寄生也。又《郑风》:野有蔓草。《毛传》:蔓延也。(七)又《周南》:南有 木,葛 之。南有 木,葛 萦之。《毛传》:木下曲曰 。萦,旋也。《南有嘉鱼》传:纍,曼也。(八)《楚辞·离骚》:忧郁邑余亻宅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王逸注 :亻宅傺,失志貌。(九)《庄子》:澶漫为乐,摘擗为礼。郭象注:澶漫,纵逸也。风来言形绝,鸟去言音绝。案此篇拟陆机作也。

王船山曰:此自别有寄托,使知者悼其深情,不知者亦欣其曲致。

吴挚父曰:此咏晋臣攀附宋朝者。

黄节先生在这里是先继承李善注的体例,即追溯字词的源流出处,并对字词解释。然后以“节案”的形式作了诗题解是“拟陆机作”。最后集选王船山、吴挚父的诗评作为对此诗的提升性理解。这样的笺注体例既有继承,又有自己的创新。

其次是补注。黄节先生对于李善注中不完善或者疏漏之处都以补注形式加以充实,对于这些补注的体例,黄节在《谢康乐诗注》序中提到"其间昭明所选者,录李善注,善注有未尽者为之补注,用善注《两京》《三都赋》补薛综、刘渊林注例也”[7](P3)。也就是说《谢康乐诗注》的补注部分同样是继承李善的笺注体例。李善在注释《两京》《三都赋》时所采用的体例为:“旧注是者,因而留之,并于篇首题其姓名。其有乖谬,臣乃具释,并称臣善以别之。他皆类此。”[10](P47)如《西京赋》李善先于篇首题薛综注,再录其注释,并对其中不足不尽之处进行补注。黄节先生《谢康乐诗注》亦仿此例,于篇首录李善注,再对其进行补注,用“节补注”进行区别。

(二)以史论诗、以诗注诗

“以史言诗”是对我国“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论诗方法的继承,即以诗人的亲身经历、与诗歌创作有关的历史背景,诗歌表现的历史史实等为依托对诗歌进行解读。诗人、作品结合其所产生和存在的具体历史背景才能够最大限度的被还原而得到读者真正的理解。因而,黄节先生结合具体历史史实对谢灵运诗歌进行的笺注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以《长歌行》为例:

既惭臧孙慨,复愧杨子叹。【节注】《左传》襄二十三年,臧武仲自邾使告臧贾,且致大蔡焉。曰:纥不佞,失守宗祧,敢告不吊。纥之罪,不及不祀。子以大蔡纳请,其可。贾曰:是家之祸也,非子之过也,贾闻命矣。再拜受龟。使为以纳请,遂自为也。臧孙如防,使来告曰:纥非能害也,知不足也,非敢私请。苟守先祀,无废二勋,敢不辟邑?乃立臧为。臧纥致防而奔齐。《宋书》本传:灵运为临川内史,兴兵叛逸,追讨禽之,送廷尉治罪,论正斩刑。上爱其才,欲免官而已,彭城王义康坚执谓不宜恕,乃诏曰:谢玄勋参微管,宜宥及后嗣,可降死一等,徙付广州。诗用臧孙慨,盖其时作也。

先生在此条注释中引用了《左传》和《宋书》谢灵运传。如果仅用《左传》的历史故事已足以解释诗中的臧孙慨之典,达到疏通诗意的目的。然而如若到此截止,诗注仅可以指导读者理解诗歌文字表面的意义。黄节先生又引用《宋书》谢灵运传,使我们了解了此诗的创作背景,也将谢灵运与臧武仲的联系展现在了读者面前。鲁襄公二十三年,臧武仲因插手季孙氏立后之事而得罪了季武子长子公和钅且与公钅且交好的孟孙氏。臧武仲不能见容于权臣,因而以叛乱罪名被诬,被迫离开自己的封邑——防,避难于齐。这与此时谢灵运的遭遇有某些相似。先生还据此得出《长歌行》创作于谢灵运徙付广州时期,推理言之有据,合乎情理。这种以史证诗的注释令人信服。

黄节先生还大量引用谢灵运本集中的诗、文、赋等相关内容作注。如:

《发归濑三瀑布望两溪》:倘有同枝条,此日即千年。【节注】本集《山居赋》:虽一日以千载,犹恨相遇之不早。自注:谓昙隆、法流二法师也。

又《过白岸亭》题注:康乐《归途赋》云:发青田之枉渚,逗白岸之空亭……

再《登上戍石鼓山》《游岭门山》《游赤石进帆海》等皆属此类。

此外,黄节先生还以同时代诗人的作品注诗。如《酬从弟惠连》中云:

分离别西川,辶回景归东山。【节补注】惠连献康乐诗云:昨发浦阳氵内。此云西川,即指浦阳江也。东山,灵运所居也。倘若果归言,共陶暮春时。

【节补注】言,语词也。归言,犹言归也。《毛诗》:言旋言归。吕延济曰:惠连别时有归言。非是。惠连献诗曰:我行指孟春,春仲尚未发。又曰:泳舟陶嘉月。此曰共陶暮春时,别未久也。

此诗是为与谢惠连分别而作,“分离别西川”与谢惠连诗“昨发浦阳氵内”为同时之作。“西川”和“浦阳氵内”指的都是二人分别的地点。因此,先生据谢惠连的诗歌而注释:“此云西川,即指浦阳江也。”“倘若果归言,共陶暮春时”,黄节先生依据谢惠连的诗歌得出“此曰共陶暮春时,别未久也”的结论,为读者准确理解诗歌提供了参考。这是黄节以诗证诗的例子。

以史论诗、诗文互证、以诗注诗是《谢康乐诗注》较为重要的特色之一。

(三)案语严谨折衷、集众家所长

搜集前人具有代表性的评论,集思广益。对于这些评论黄节先生在综合分析之后以节案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发人思考。对于存在争议的评论、注释,先生亦没有避而不谈而是以宽容的态度同样吸收进注释之中,并对其进行分析以求刊缪释误,提出己见。

以《游赤石进帆海》为例,黄节先生集思广益,合众家所长,引用了刘坦之、方虚谷、吴伯其、朱兰坡、梁茝林等人的评论。所选评论,或言创作背景,或解释选词用字,或阐述诗文典故,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其中,对于朱兰坡的评论存在争议,先生处理如下:

朱兰坡曰: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注引《临海志》曰:石华附石,肉可啖。海月大如镜,白色。案汪氏质疑云:据注则石华为苔类,海月为蚌类。方密之《通雅》曰:使风帆而拾蚪,是何况耶?此言诚为解颐。窃疑石华犹云岚翠,而上言水宿,则夜中咏月,益可知。采拾字不妨活用。余谓《江赋》玉琰海月,土肉石华,注已引《临海志》,此处亦以二者为对,似本意竟作物类,而语近拙。论诗境则汪说得之。

黄节先生在此处针对朱说 ,列举汪氏与方以智的两种不同的观点,并分析了“窃疑石华犹云岚翠,而上言水宿,则夜中咏月,益可知。采拾字不妨活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似本意竟作物类,而语近拙。”最后断言“论诗境则汪说得之”。黄节先生集思广益,求同存异,充分吸收了前人注释评论的长处,以宏阔的视野、平和的态度,探讨诗意、诗语、诗境,启发了读者解读谢灵运诗歌的思路。在黄节《谢康乐诗注》中共有67首诗之多均选有像这样的集评,成为诗注的一道风景。

(四)对于地名和声韵的注释

黄节先生的《谢康乐诗注》对谢灵运诗歌中出现的众多地名进行了格外的关注和详细的考订。另外,先生在注释中明确指出了谢灵运诗歌中出现的双声韵现象,这些对于读者了解谢灵运其人和他的诗歌创作情况都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1.对于地名的详细注释

谢灵运诗歌成就最高的山水诗部分出现了众多地名,这些地名无论是对于谢灵运诗歌还是对于谢灵运其人的研究都有着较为重要的价值。黄节先生在对这些地名进行注释的过程中不仅使用了《寰宇记》《一统志》《唐书·地理志》《宋书》《禹贡》《汉志》《经典释文》等一系列史实地理资料,同时还参考了包括谢灵运本人及他人的诗文为其进行务求精尽的注释。所以《谢康乐诗注》中关于地名的注释可谓是在“诸书方志,勤求殆遍”的前提下进行的,这些对于地名的笺注成为了《谢康乐诗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对于一般的地名诗注中大多仅指出其位于何地,如“绿嶂山,在永嘉城北”,“东山,即海壇山,在永嘉东北”。也有对于地名的命名原因等基本情况做一些简单介绍的注释,如领门山“《温州志》:领门山,在今瑞安县治前。其山左右翼然夹坡,故名;“孤屿”。《寰宇记》曰:“孤屿,在温州南四里,永嘉江中渚。长三百丈,阔七十步,有二峰。”对于旧名已易的地名先生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如,帆海“灵运《游名山志》云:永宁、安固二县间,东南便是赤石。有枕海。案《舆地广记》,永宁即今温州之永嘉县;安固作安国,即瑞安县也。宋郑缉之《永嘉郡记》:帆游山地昔为海,多过舟,故山以帆名。孙仲荣曰:帆游山在今瑞安县北四十五里。据此,则今之帆游山,即昔之帆海也。”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条注释中黄节先生除了引用《舆地广记》《永嘉郡记》之外,另结合谢灵运作品对地名进行考辨,增加了注释的准确性和针对性;被前人误释的地名,先生更是谨慎研究,并且据理以证,指出谬误。如,《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辶回溪石濑茂林修竹》中的石门山,黄节注如下:

“梁茝林曰:林先生云:石门有二。李太白诗:康乐上官去,永嘉游石门。即此。青田亦有石门,道家称为玄鹤洞天。旧志云:旧在丛秽中,灵运始寻出此洞,其中飞瀑最胜。此诗未叙飞瀑,故知为永嘉也。案刘坦之曰:石门在今嵊县界。茝林以坦之为误,然考石门见于浙中者。青田之石门,在县西七十里;永嘉之石门,在雁荡山之西外谷。梁氏所举是也。复有嘉兴之石门,即春秋时吴拒越垒石为门之处,唐有石门驿,清改石门县者是也。皆非康乐所住之石门。《一统志》:谢灵运山居在嵊县北五十里石门山,四面高山辶回溪石濑,与坦之所言适合。坦之上虞人,去嵊县最近,其说自当可信。若据太白诗,定康乐所游石门属永嘉,不闻太白有明妃西嫁上玉关之误乎?又案王阮亭以登石门最高顶一首为永嘉石门,而以此篇为匡庐之石门,则不知何据?康乐虽曾游临川,道之所经若大林峰等,然考《一统志》。当时寻阳流寓,并无康乐其人。设果有所营之新居,志乘何为失载?以此知阮亭之说亦误也。”

黄节先生在此处指出错误的观点并予以反驳,旁征博引,推理有据。谢灵运诗中出现的地名黄节先生都进行了考订,在《谢康乐诗注》中“四年来艹鬼而未得者”仅“归濑、三瀑布、两溪,不详何地”,[7](P3)被先生以为憾事。

2.对于双声韵的注释

在李善《文选》注中多运用直音法、反切法对谢诗字词读音进行注释,但是并没有注释出谢灵运诗歌中的双声韵现象。南北朝时期士人多喜用双声韵,此时期诗歌的声韵现象普遍认为是受到佛经转读的影响。转读的本意是宋齐僧人通过声调的长短急徐、抑扬顿挫来感动听众。这种方法之后渐渐深入人心,由文士学习而将转读的声韵运用到口语和文学中。谢灵运是中国第一个懂得梵文的诗人,对梵汉音训都有深入的研究,而其又与熟通音义的僧人慧义颇有交往。在此种条件下谢灵运的诗歌中必然会出现其自觉追求声韵的用字。黄节先生在注释的过程中对于此进行了关照。在《石室山》中有“虚泛径千载”句,先生注释:“虚读若敷,泛同汜。虚泛,即沃汜,双声字。”这条注释不仅使用读若法以近似读音的“敷”字对虚字进行注音,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指出了“虚泛”为双声字的现象。黄节先生的这条注释为谢灵运诗歌对于声韵有意识的追求提供了证据。虽然《谢康乐诗注》中此类注释为数不多,但却为后人更好的研究谢灵运诗文提供了材料。

综上所述,黄节先生《谢康乐诗注》的笺注动机主要有:以诗为教、匡正世风;保存国粹、救国危亡;纠谬释误,防止散亡;精神相通、情感契合。黄节先生的笺注继承了李善《文选》注的笺注体例和长处,又有所突破和创新。先生以诗注诗,以史注诗,务求精尽。同时先生对于前人的观点广泛的吸收,更以严谨的态度对其进行考订,节案折衷,发人思考。另外,黄节先生对于谢灵运诗歌中地名和声韵的注释更完善了《谢康乐诗注》。这些特点也当是《谢康乐诗注》成为谢灵运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的重要原因。

[1]黄节.黄节诗学诗律讲义[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

[2]司马迁.史记[M].北京:线装书局,2006.

[3]黄节.汉魏六朝诗六种[M].北京:中华书局,2003.

[4]黄节.国粹学报叙[N].张木丹,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上册)[M].上海:三联书店,1960.

[5]叶瑞昕.危急中的文化抉择——辛亥革命时期国人的中西文化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6]黄节.国粹保存主义[N].政艺通报,1902,(22).

[7]黄节.谢康乐诗注·鲍参军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8]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吴宓.最近逝世之中国诗学宗师——黄节先生学述[J]大公报(文艺副刊),1935,(1).

[10]萧统.文选[M].李善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1]陈希.岭南诗宗:黄节[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12]谢灵运.谢康乐诗注[M].黄节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13]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猜你喜欢

笺注李善谢灵运
《四库全书总目》五峰集 斐然集笺证
诗史、索隐与晚明记忆
《曝书亭集词注》笺注内容探析
从班昭《幽通赋注》看《文选》五臣–李善注的价值
谢灵运堪称职场反面典型第一人
UP THE MOUNTAINS
被忽视的孩子们
谢灵运山水诗的玄言尾巴
本家侄不敌邻家妇
南山南,谁的诗里别有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