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学法指导 提高实验实效
2014-08-21蔡迎峰
蔡迎峰
“授人以鱼,仅供人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使人受益终身。”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将繁冗复杂的理性知识,深入浅出地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掌握知识,并逐渐学会自主探究科学现象,从而提高实验课堂教学的实效,这就要看教师的“授渔”之法了。近年来,科学教学改革积累不少成功的经验,但就总体而论,科学教学中重“教”轻“实”,重“结论”轻“过程”,学生被动实验、效率低、能力差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脱节的现象还较严重。下面本人结合教学实际,浅谈强化学法指导,提高实验实效的几点体会。
一、不断总结教学规律,把传授学法作为实验之重点
1.教给学生实验的方法
学生的日常实验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实验一般有:根据教材内容和要求,发现或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收集解决问题的有关信息;提出假说;亲手验证假说;发现问题的规律性等环节成,因此要在日常的教学中教给学生这些环节的一般学习方法。如:收集解决问题的有关信息。正确的收集解决问题的有关信息的方法是:
第一,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实验计划。计划的制订要在教师指导下切合自己实际情况;
第二,收集信息时要全、准、思、问相结合;第三,要做好笔记。古人言:“不动笔墨不读书”,做好笔记,不但可做到全面,利于对信息的处理,也利于培养自身的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把这些正确的方法教给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锻炼,学生就会掌握并应用这些方法去自主地实验学习,教师就可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课堂实效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2.转化实验形式,教给学生探求实验基本规律的方法
教材中的实验大部分是验证性实验。学生对验证性实验往往提不起兴趣,应付了事。教师应注重挖掘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将其设计为探究性实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实验过程中教给学生探求实验规律的基本方法,促使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让学生成为新知识的探究者和发现者,让课堂教学的实效在学生自主的探究与发现中提升。如: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课,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教师:大家看黑板上的实验课题,明白此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探究绿叶能否在光下制造淀粉。
教师:如果绿叶在光下制造了淀粉,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检验出来?
学生:可以用碘液,在探究种子成分的实验中我们已经知道了淀粉有遇碘液变蓝的特性。
教师:那可以直接用碘液滴到叶子上吗?大家讨论一下,觉得可以的同学亲自尝试一下。
学生:(经过尝试)不可以。叶片是绿色的,会遮盖蓝色的现象。
教师:那怎么办呢?
学生:可以去除叶片中的叶绿素。
教师:假设现在已经有办法去除叶片中的叶绿素,排除了色素对实验的干扰。现在将碘液滴在去除掉叶绿素的叶片上,出现蓝色现象,是否就说明绿叶可以在光下制造淀粉?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学生:不可以。问题1:无法证明叶片中的淀粉是叶片制造的,也许本来叶片中就有淀粉。问题2:也无法证明叶片中的淀粉一定是光下制造的。
教师:同学们提出的疑问很好。请同学们尝试设计实验,想出方法解决这两个问题。
学生:问题1的解决办法是将植物在黑暗中放置一昼夜,这样将叶片中原来的淀粉消耗掉。问题2的解决办法是通过对照实验证明,选取植物的一片叶子,让它一部分遮光,一部分见光,光照后检验叶片两部分是否都有淀粉产生。
教师:非常好,通过同学们的努力,证明“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方案已经出来了。当然实验中还有“用怎样的办法去除掉叶片中的叶绿素”这个问题未能解决,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用同学们还没有学习过的化学知识来帮忙,所以让老师告诉大家解决的办法:根据叶片中的色素可以溶解于酒精中的特性,将叶片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注意不能直接加热酒精,酒精燃点低,直接加热会有危险。
上述实验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且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久而久之,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实验的基本规律和方法。
二、加强师生沟通,使“教”与学的潜能得以最大的发挥
1.教师要用爱心待学生
教学实践证明: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只有爱学生,用真爱去对待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尊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泛爱,不能只爱几名好学生,而应对各种各样的学生都付之以爱心,特别是后进生,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师生沟通,培养起良好的师生情感。例如,我班有一个学生戎某,几乎教过他的老师都为之头疼,他是标准的“后进生”,贪玩、厌学、调皮捣蛋又屡教不改,自控能力差,知识贫乏,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但是,像这样的学生也有他“闪光”的一面,经过我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这位学生脑子其实挺灵活的,只是从小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导致后来自暴自弃,惹是生非,另外他比较爱整洁,课桌里里外外都收拾得井井有条的,动手能力也比较强!对于这样的学生,怎样使他从“后进生”的行列中走出来呢?在掌握了他的优缺点,并请教了一些老教师后,我制订了一个针对他的转变计划,并随之实施。首先,我抓住他的几个优点,在课堂上经常对他进行表扬,不断地鼓励他,经常对他说上一句:“你能行!”使他对自己有信心。另外,上课时要做的几个演示实验,也经常请他帮忙来做,把他的闪光点挖掘出来,从而慢慢地激起他对科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
例如,我在讲“气体流速和压强之间的关系”时,是这样做的:
师:当窗外风比较大,而窗户打开时,窗帘会飘向哪一方?
生:(认真思考。)
正当同学们在积极思考问题时,一个学生却做了件出乎人意料的事,他居然把他旁边的窗户都打开了,而当时外面比较冷,风也挺大的,我就开玩笑地说:“endprint
如果我们感冒了,都找他妈妈报销去。”
而这时窗帘真的朝外飘了出去!由于他的这一举动,虽然耽误了点时间,但是从这里我们却能更好地理解了“当气体流速增大时,压强变小”这个道理,因为实验是最好的证据。由于我未当众批评他,而且把大家的注意力巧妙地引领到所学内容上,自这节课后他开始发生了改变。上课注意力不但能集中,而且不去影响别人了,他的科学成绩有所提高了!同时由于他动手能力较强,每次学生实验他都能既快又好地完成,等他做完后,他还会去帮助别人,帮其他同学找出实验不成功的原因,所以实验课时,他成了我的一个好帮手。由此可以看出,其实每位学生都有自己闪光的一面,就看你会不会发现,会不会用宽容仁爱之心去善待学生。
2.要尊重和信任学生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尊重和信任。特别是当代中学生,更希望得到教师、家长及其他社会成员的理解、尊重和信任。只有尊重和信任学生,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才能培养起良好的师生情感。
现在的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某门课程,教师在教学中若能与学生融合在一起,以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就能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培养起良好的师生情感。
如我在教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探索虚像的特点时,就引导学生将其与前面所示的小孔成像所成的实像进行比较,可以在平面镜后寻找像,感受“虚”的含义。在探究“像物等大”时,若用蜡烛做实验,像虽很清晰,但难以比较像物的大小,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换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如两支相同且较粗的铅笔)竖在玻璃板的前后,若像不清晰,引导学生想办法使像清晰,可以试着让学生在玻璃板前铺一张白纸,而在玻璃板后铺一张黑纸,然后移动后面的铅笔,可以看到与前面铅笔的像恰好重合,从而得到了物和像等大。所有这些活动,教师事先都要很好地设计,层层深入,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而学生的兴趣也会在成败得失中得到保持。
3.要正确运用表扬和批评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姆·杰尔士说:“人性最深切的要求是渴望别人欣赏。”故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运用表扬、激励的方法,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长处,要正确运用表扬和批评。表扬要面向全体、要恰如其分、要真诚,不但要表扬优等生,更要表现后进生和中下等生,表扬是人人都需要的,就像阳光照耀着人们的心灵。批评要注意场合、分寸,要因人而异,要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为前提。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法指导的基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只有优化课堂结构,才有可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要优化教学结构,首先,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灌输为主要方法的陈旧教学模式;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第三,要借助于电化教学,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例如,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是华师大版《科学》中新添加的内容,在书中已经列举了两艘快速行驶的船在并行时会互相靠拢而造成事故等例子。但这个例子离农村学生生活实际有点距离,那么如何用生活中的简单易得的材料来拓展此内容呢?我指导学生设计了如下实验:把乒乓球放在一个厕纸筒里面,将嘴唇靠近纸筒边缘,用力向纸筒的上方吹气,快速流动的空气使纸筒上方的空气压力变小,而纸筒下方的空气压力则因为空气的运动速度没有变化而维持原状,这样,纸筒上下产生了压力差,其对球产生向上的力,结果乒乓球跳出了纸筒。这个简易的实验不但人人都可以做,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总之,新的时代要求新的思想,新的思想应该把学生放在首位,在进行实验过程中,只有强化学法的指导,不但要让学生掌握“鱼”,更要让学生掌握获取鱼的方法——“渔”,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实验教学的实效,才能使学生真正做到“乐学、会学、创新”。
参考文献
马芳亭主编.教育研究[M].学苑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黄春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