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体参与情景下的《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2014-08-21赵艳玲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脱氧核苷双螺旋建构

赵艳玲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能力目标: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进行遗传信息多样性原因的探究。

3.情感目标:认同合作探究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体验科学探索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三、教学准备

DNA分子结构模型组件、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沃森和克里克的图片,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两位科学家吗?让学生自主讨论,然后导入新课:“他们就是因研究DNA而获得诺贝尔奖的沃森和克里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他们的研究过程,构建DNA模型并探究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二)建构模型,探究新知

1.模型建构

教师展示资料1: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认识到组成DNA分子的单位是脱氧核苷酸,且每个脱氧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构成的。

提出问题:依据这则资料,你能试着构建出脱氧核苷酸的结构模型吗?

【模型建构1】:脱氧核苷酸。

请一位同学展示所构建的脱氧核苷酸模型,教师点评。

教师展示资料2:DNA是由一个个脱氧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构成的。

提出问题:一个个脱氧核苷酸怎么连接成长链呢?

【模型建构2】:脱氧核苷酸链。

让学生两人一组,利用刚才完成的脱氧核苷酸模型,分组试着构建脱氧核苷酸链模型。

教师展示资料3:奥地利著名生物化学家查哥夫研究得出:腺嘌呤(A)的量=胸腺嘧啶(T)的量,鸟嘌呤(G)的量=胞嘧啶(C)的量。

提出问题:四种碱基之间的数量关系怎么解释呢?分析刚才所建构的模型,讨论应构建怎样的模型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符合这样的科学事实?

【模型建构3】:DNA双链。

教师引导:模型的建构是否正确,需要通过科学的检验来确认。DNA原型是怎样的呢?

教师展示资料4:英国科学家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的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

提出问题:科学家从图谱中推算出DNA应呈螺旋结构,你们的模型符合吗?应如何修改才能体现DNA的双螺旋结构呢?

【模型建构4】:DNA双螺旋结构。

学生进一步完善构建的DNA双链结构,形成双螺旋结构。教师请完成得好的学生展示他们的模型,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主动性、积极性。

2.模型分析

【模型分析1】:教师展示PPT课件,请学生观察DNA分子的结构模型,讨论:(1)DNA分子中,外侧由什么连接而成?内侧是什么?(2)两条链之间碱基的连接有什么规律?(3)构成DNA的两条链有怎样的关系?学生依据模型分析讨论,得出答案,教师点评、补充。

【模型分析2】:请四位学生将各组的碱基对排列顺序写在黑板上,请其他学生比较不同组学生构建的DNA模型,分析不同组的DNA模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探究碱基对数量(n)和碱基对排列方式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

引导学生思考:DNA作为主要的遗传物质,其遗传信息蕴藏在哪?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千变万化的,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

(三)小结新知(略)

(四)作业布置

以本节课构建的模型为基础,探究DNA是如何完成复制,形成两个基本完全相同的DNA分子的。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构”这个验证性实验大胆地改为探究性实验,将建构DNA结构模型的过程以“基本单位——单链——平面双链——立体空间结构”的步骤逐步分解,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理解脱氧核苷酸和DNA的结构。以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为依托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节课中,学生跟随教师提供的资料,主动参与探究过程。教学时,教师应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展示自己,让学生在充满情感的、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和欣赏中认识自我、找到自信,体验成功的乐趣,进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责任编辑黄春香)endprint

猜你喜欢

脱氧核苷双螺旋建构
马尔斯克双螺旋瞭望塔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DNA复制中原料消耗相关计算”的教学反思
建构游戏玩不够
蝴蝶鱼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脱氧核苷酸钠防治初治继发性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患者药物性肝损伤的效果
脱氧核苷酸钠抗人肾脏细胞衰老的分子机制
DNA双螺旋结构论文发表6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