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分组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2014-08-21黄标
黄标
现阶段我国初中教育实行的是班级制教学,班级制教学虽有其优势,但在物理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局限性。究其原因,班级制教学不能很好地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常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与现代教育界提倡的“因材施教”有所冲突。我国现阶段初中学校的特点是:第一,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后,多数学生就近入学,随机编班,学生的基础知识、智力等差异大;第二,由于多种原因,多数学校班额较大,教师教学难度大;第三,教育形势要求我们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在现有条件下,要想确保教学质量,就要求我们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体发展”是现代教育的精髓。既然班级制教学有其局限性,而现阶段我们无法改变这种模式。我们就应该在班级制教学的基础上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完善。在物理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利用“动态分组教学”可以弥补班级制教学的不足。
“动态分组教学”的理论依据是“班内分组教学”理论。首先强调的是“分组”,其次才是“动态”。分组就是对同一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动态分组”就是分组的不固定性。动态分组的意义在于:能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根据班上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因材施教,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分组的具体要求:
承认学生个体差异,将学生按智力、技能、物理成绩、在校表现等进行归类。基本的措施是:教师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测评,本着有利于教与学的原则将全班学生分为A、B、C三组,A组为能力较强的学生,B组为能力一般的学生,C组为能力较差的学生,这个分组是动态的,根据上课内容、上课方式随时调整。这样能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每组学生因材施教,分层评价。这样既尊重学生的需求、爱好和能力,又符合不同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一、“动态分组教学”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对学生进行分组的目的是为了体现“因材施教”、“尽其所能”的原则,并最终为教学服务。在实际物理课堂教学、作业布置、课外辅导中,对于知识、概念和技能的教学和训练,对C组的同学,可采用低起点、先慢后快、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办法,让他们学得懂,吃得消。对B组的同学,强调“参与、消化、延伸”,从单纯的知识学习上升为知识、方法、能力兼顾的学习。用“适当点拨、适当照顾”的办法,使B组同学学得下。对A组的同学,提高要求,强化能力训练,力求突破重点和难点,让A组的同学吃得饱。同时,几个组之间也不是绝对独立的,A组要帮助B、C组的同学学习,共同提高。在实行动态分组教学中,教师必须对学生非常熟悉,及时调整分组;必须准确地给予不同的组别不同的评价,强调的是人人有收获,人人有进步。
例如,在《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的教学中,从复习电流表、电压表的用法入手,接下来的探究就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C组的同学,主要要求他们会读电流表、电压表;对B组的同学,要求他们从中归纳出电流、电压的简单关系;对A组的同学,要求他们解析现象、画出图像、归纳总结规律。这些安排,都要通过教师的组织才能实现。其结果,是全体同学都能投入有趣的探究活动,成果共享。其他教学案例也可用类似办法加以解决。
二、“动态分组教学”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动态分组教学”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有着明显的优势。现在的初中物理实验多为探究式实验,要求由学生自己得出物理规律或结论。在实验教学中,每个实验小组一般都有4~6人。这时分组应体现出与平时的理论教学有所不同。可以先让学生自由组合,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的表现进行适当调整。比如,有些学生擅长动手,有的学生擅长观察,有的学生擅长记录,等等。教师应注意把不同类型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实现资源的最优组合。这样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保障实验探究活动的顺利完成,避免观察、记录脱节,或走过场等现象。最好组内同学互换角色,进行实验。遇到困难时可先记录下来,再由组内或组间或与教师共同讨论解决。使全体同学都能主动参与探究。
三、“动态分组教学”在物理课外教学中的应用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知识多数来源于生活,并最终为生活服务。虽然实际情况不尽相同,但各校都会把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延伸。“动态分组教学”在课外教学活动中,分组时,让学生自由组合即可。课外活动是课内学习的延伸和补充。小组自由组合,自主地开展活动。A组的同学可以设计实验,指导和帮助B、C组的同学;B、C组的同学通过交流、体验、合作,在A组同学的帮助下,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这样有利于学生把“学习与探究”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他们在课外活动中找到自信,培养他们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责任编辑 易志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