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楚方言词“揞”“搴”“逞”探微
2014-08-21侯凤超
侯凤超,余 磊
(中南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430074)
一、“揞”
“揞”字作为一个方言词,它的来源、本义及发展演变有着一定的规律。扬雄把“揞”作为楚方言字,现代汉语方言中仍保持对它的使用。
(一)“揞”字本义 扬雄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卷六:“揞,揜,错,摩,藏也。荆楚曰揞,吴扬曰揜,周秦曰错,陈之东鄙曰摩。”扬雄把“揞”字作为古楚语,本义是“藏”。《广雅·训诂》:“揞,藏也。”王念孙《广雅疏证》:“《方言》:‘揞,揜,藏也。荆楚曰揞,吴扬曰揜。’揞犹揜也。方俗语有侈敛耳。《广韵》:揞,手覆也。’覆亦藏也。今俗语尤谓覆物为揞矣。”吴扬地区也属楚方言区,“揜”亦楚方言词。
以上材料表明“揞”和“揜”字皆有藏义,差别唯在音韵。揜,《广韵》衣检切,上琰,影。《广韵》乌敢切,上敢,影。①遮没;遮蔽;掩盖。②藏匿。③蒙蔽。《礼记·大学》:“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着其善。”《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孔子侍坐于鲁哀公,哀公赐之桃与黍……仲尼先饭黍而后啖桃,左右皆揜口而笑。”揜口,以手捂口。笑而不便出声的一种动作。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获若雨兽,揜草蔽地。”《史记·苏秦列传》:“岂揜于众人之言而以冥冥决事哉!”北齐的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行之非,揜藏文饰,冀其自改。”揜藏,掩盖,隐藏。唐代罗隐《邺城》诗:“台上年年揜翠娥,台前高树夹漳河。”唐代韩愈《拘幽操》:“目揜揜兮,其凝其盲;耳肃肃兮,听不闻声。”元代刘祁《归潜志》卷十三:“行约一二里,山益奇,巅峯崭岫,回互揜映千万状,不可纪。”《明史·杨士奇传》:“人有小过,尝为揜覆之。”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五·方尔止》:“每见人诵诗者,辄为窜改,其人不乐,方亦不顾也。然退未尝不称其长而揜覆其短。”揜覆,掩盖。《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八:“一日手中持了锄头,去圃中掘菜,忽见一个人揜揜缩缩,在那瓜地中。”揜揜,遮蔽貌;隐藏貌。清代唐孙华《石鼓歌》:“鲜斑齧蚀字揞揜,髣髴尚可形模求。”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一部儒家思想资料汇编,这里较早记录“揜”作为藏的意思,表明“揜”字较早进入了通语;《子虚赋》作为一篇汉赋,使用的是北方方言,表明唐代以后揜字广泛应用于通语之中就不见怪了;司马迁史记本身就是用通语写成,所以“揜”是一个较早进入通语区的方言词,并广泛应用在书面语中。
而“揞”表示藏的义项,除了在专门的语言文字工具书《方言》、《广韵》里提到外,其他现有的文献资料中很少使用。如唐代卢仝《月蚀诗》:“传闻古老说,蚀月蝦蟆精。径圆千里入汝腹,汝次痴骸阿谁生……恐是眶睫间,揞塞所化成。”元代乔吉《一枝花·私情》套曲:“风声儿惹起如何揞?”明代贾仲明《萧淑兰》第二折:“他如今看看衣腿,渐渐裙攙。春衫双袖漫漫将泪揞。”这几处的“揞”字都有掩藏、掩盖的意思。
(二)先秦两汉的“揞”(揜)字 郭庆藩《庄子集释》卷八:“十仞之台,县之众闲,杰然独出,见见闻闻,不能揜也。”这里的“揜”是掩盖、藏的意思。《淮南子·诠言训》:“动有章则词,行有迹则议,故圣人揜明于不形,藏迹于无为。”这里的“揜明”与“藏迹”相对,故“揜”意思是藏。
综上所述,从先秦两汉到明清时期,“揞”字一直大致保持“藏”“遮盖”的义项,延续古楚方言词的意义。吴扬方言词“揜”作为藏的义项,较早进入通语区,并在书面语中广泛使用,揞字多用在口语中。
(三)“揞”字的现代分布
《汉语方言大词典》 《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布地区 用例“揞”的含义 分布地区 用例“揞”的含义甘肃天水山东西部山西榆社流血了,快揞住捂住 安徽绩溪 揞知了 罩住安徽绩溪 狠劲揞着,别挨佢走踏 捂住 浙江温州 逮锅案里火种揞柴里隐藏不露上海崇明揞牢伤口,勿要让伊出血按住江苏南通、苏州拿手揞到钱 盖住江淮官话江苏南通揞眼睛 捂住广东广州、惠州、东莞、番禹、花县花山揞住嘴笑揞埋揞紧捂住 山西忻州 揞眉苫眼 掩盖香港市区新界锦田澳门市区揞住眼睛 捂住广东梅县 揞嘴妹 捂住广东汕头 揞目骗鼻 掩藏南宁平话 揞耳朵 捂住
除此之外,笔者还搜集了一些带“揞”字的词语,例如揞青盲、揞鸡猫(广东信宜捉迷藏的意思);揞等、揞稳(客家话压住的意思);在黎川、梅县、南宁平话、广州、雷州方言中,揞字都有:用手遮掩的意思。
结合现代带“揞”字的词语和“揞”字在方言中的分布,我们可以得知以下三点:
第一,从地域分布上看,“揞”字的使用主要分布在古楚方言区,其中,江淮地区和珠三角及其附近地区分布较多。其他地区使用频率略低,但“揞”字的使用范围基本上属于古楚方言区。
第二,从词性和词义上看,现代方言中“揞”字大多用作动词,主要表示“遮掩、盖住、捂住、藏”的意思,保持了古代楚方言的意思。
第三,从使用情况上看“揞”字较多的保留在口语当中。
因此,综上所述,“揞”字的确如扬雄《方言》所说是楚方言词,并从先秦时代的古楚方言区沿用至今,虽然现代中原官话区也略有使用,但主要使用范围仍然在我国南方地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楚方言词“揞”字在唐代以后融入通语,但主流使用区仍在江淮流域和珠江流域,表明“揞”字是个纯正的楚方言词,而且也表现了“揞”字一定程度上流变的稳定性。
二、“搴”
(一)搴的来源和本义及在楚人作品使用 《说文解字》:“搴,拔取也,南楚语。从手寒声。扬雄《方言》:“攓,取也。楚謂之攓。”周祖谟《方言校笺》:“攓,取也。(音骞,一曰骞。)楚谓之攓。”同样是拔取的意思,在《说文·手部》中有:“扌寒,拔取也。南楚语。”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庄子·至乐》‘攓蓬而取之’司马注曰:‘攓,拔也。’《方言》曰‘攓,取也。南楚曰攓’,又曰‘楚谓之攓’。”由此,可以得出“搴”“扌寒”“攓”是同一语词的不同写法。
《楚辞·离骚》:“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楚辞·九歌》:“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楚辞·九章》:“揽大薄之芳茞兮,搴长洲之宿莽。采取香草,用饰己也。”《楚辞·七谏》:“拔搴玄芝兮,列树芋荷。”《楚辞·七怀》:“陶嘉月兮总驾,搴玉英兮自修。采取琼华,自修饰也。”《楚辞·九叹》:“搴薜荔于山野兮,采捻支于中洲。”
以上《楚辞》中“搴”的意思都为取,手取也。符合扬雄《方言》里“搴”字的楚方言释义。
《庄子》中也有“攓”字的用例。如《庄子·至乐》:“列子行,食于道从,见百岁髑髅,攓蓬而指之曰:‘唯予与女知而未尝死,未尝生也。若果养乎?予果欢乎?’”【疏】攓,拔也。说文:扌寒,拔取也。攓为扌寒之借字,故司马训为拔也。亦通作搴。离骚朝搴阰之木兰。(说文引此正作攓。)尔雅:芼,搴也。樊光曰:搴,犹拔也。释文:搴,九辇反。汉书季布传搴旗者数矣,李奇注亦曰:搴,犹拔也。《庄子》枝于仁者,擢德塞性以收名声,使天下簧鼓以奉:“不及之法非乎?”王念孙云:“塞与擢,义不相类。塞当为搴,形近而误。擢、搴,皆谓拔取之也。广雅:‘搴,取也,拔也。’方言作攓,云:‘取也。南楚曰攓。’说文作扌寒,云:‘拔取也。’淮南俶真篇:‘俗世之学,擢德攓性,内愁五藏,外劳耳目,乃始招蛲振缱物之毫芒,摇消掉捎仁义礼乐,暴行越智于天下,以招号名声于世。’又曰:‘今万物之来,擢拔吾性,攓取吾情。’皆其证。”《庄子集释》(卷五上):左思吴都赋搴旗若顾指。《庄子集释》(卷十上)“小夫之知,不离苞苴闼牍。”【疏】小夫,犹匹夫也。苞苴,香草也。竿牍,竹简也。夫搴芳草以相赠,折简牍以相问者。
以上《庄子》及其集释中所涉及的“搴”字也都是“手取,拔取”的意思,符合扬雄《方言》的记录。
同样还有《淮南子·兵略》“扌搴巨旗”注:“卷取也。《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故先言斩将搴旗之士。”搴旗,拔取旗子的意思。以上楚人文献资料及相关文献资料,可以看出“搴”字应该是古代楚地方言词,本义是取,拔取的意思。
(二)“搴”字形义在通语里的流变 “搴”字在楚人文献资料里的记录如上所示,那么它在通语里又是怎样一番样貌呢?《孔子家语》卷二:“攘却搴旗执聝,搴取也取敌之旍旗职。”《墨子闲诂》卷十四:“寡人不席而坐地,二三子莫席,而子独搴草而坐之,何也?”《汉书·列传》卷三七:“以项羽之气,而季布以勇显名楚,身履军搴旗者数矣,邓展曰:’履军,战胜蹈履之。’”《后汉书·列传》卷八:“立号高邑,搴旗四麾。搴,拔也。”从汉至清的史书文献中“搴旗”一词广泛应用在战争中,表示拔取旗子的意思。南朝宋谢灵运《山居赋》:“愚假驹以表谷,涓隐言以搴芳。”唐孟郊《湘妃怨》:“搴芳徒有鹰,灵意殊脉脉。”搴芳,即采花。唐,皇浦冉《度汝水向太和山》诗:“落日事搴涉,西南一投峰。”三国魏曹植《弃妇诗》:“搴帷更摄带,抚弦弹鸣筝。”南朝梁何逊《嘲刘谘异议》:“妖女搴帷出,蹀躞初下床。”搴帷,撩起帷幕。由此可见“搴”字在通语中和方言中都是手取、采取、拔取的意思,从南北朝时期甚至更早进入通语,并保持了和方言中一样的意思。
(三)现代分布 “搴”字在现代方言分布相对较少。如今“搴(攓)”字在广州方言中保留还较多,意思是:掀,揭。如:搴开被,搴开锅盖,搴开书来睇。在鄂西地区的湖北方言里,还有“攓棉花”的说法,意思是摘取棉花。另外,“搴”字在一些文学作品中还有保留,并与其它字组合成固定词语,形成固定含义。例如“搴手”,犹言旗手。殷夫《前进吧,中国》诗:“目前的世界——一面大的旌旗,历史注定;一个伟大的搴手;你前进吧,中国。”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搴”字在现代方言中使用较少,而和它的意思相似,都是“拔取”意思的另一个《方言》中提到的楚方言词“挦”,在现代方言中使用范围却较广泛。那么“挦”字又作何解呢?《广韵》视占切,平声盐韵,禅母。《广韵》昨含切,平声覃韵,从母。拔取;摘取。扬雄《方言》:“挦,(常含反。)攓,(音蹇。)摭,(盗跖。)挻,(羊膻。)取也。南楚曰攓,陈宋之间曰摭,卫鲁扬徐荆衡之郊曰挦。(衡,衡山,南岳名,今在长沙。)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取物而逆谓之篡,(音馔。)楚部或谓之挻。”在文学作品中使用广泛,如唐代贾岛《原居即事言怀赠孙员外》诗:“镊挦白发断,兵阻尺书传。”唐代徐夤《病中春日即事寄主人尚书》诗之一:“镜里白须挦又长,枝头黄鸟静还呼。”宋代朱熹《答黄直卿书》:“外间汹汹未已,楼大防亦不免……此诸人挦剥已尽,或须做语头来相料理,老朽宁复计此!”元代无名氏《陈州粜米》楔子:“若不与我呵,就踢就打就挦毛,一交别番倒,刴上几脚。”挦毛,扯住头发。元代马致远《青杏子·悟迷》曲:“休更道咱身边没挦剥,便有后半毛也不拔。”挦剥,拉扯撕剥。元代武汉臣《生金阁》第三折:“我儿也,你眼睫毛我都挦了你的。”《醒世姻缘传》第三五回:“小人也没写领状,他从问了出来,只到了大门外边,就要将人挦毛捣鬓,百般辱骂。”挦毛捣鬓,扯头发,打耳光,形容凶悍。清代孔尚任《桃花扇·哄丁》:“掌他的嘴,挦他的毛。”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卷四:“闽中某夫人喜食猫,得猫,则先贮石灰于罂,投猫于内,而灌以沸汤,猫为灰气所蚀,毛尽脱落,不烦挦治。”挦治,谓拔毛整治。杨朔《晚凉天》:“大队长,你这哪叫剃头,简直是挦猪毛。”
在现代方言汉语中,“挦”字摘取、采取的意思使用范围仍然较广泛,主要使用范围在长江淮河以南的地区,仍属于古楚方言区。例如江淮官话,江苏盐城:你不要挦我头发哟。江苏淮阴:挦眼毛。江苏扬州、安徽安庆、西南官话、四川成都:挦鸭毛。广西桂林、云南昆明、腾冲:挦他的胡子。湖南长沙、江西南昌:肉皮上的毛挦干净。广东广州、福建厦门:挦头毛。江西高安老屋周家:挦面,绞取脸上的汗毛。由此,可以看出“挦”字应该是古楚方言词。
“搴”字和“挦”字是同源词,从现代方言地域分布上主要使用范围在楚方言区;从词性和词义上看,从古至今一直都表示“采取、拔取”的意思。
三、“逞”
(一)“逞”字本义溯源和楚方言义 扬雄《方言》:“逞,苦,了,快也。自山而東或曰逞,楚曰苦,秦曰了。”周祖谟《方言校笺》:“苦而为快者,尤以臭为香,乱为治,徂为存,此训义之反复用之是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逞,通也。从辵,呈声。楚谓疾行为逞。丑郢切。”《说文·辵部》:“通,达也。《易经·系辞》:往来无穷谓之通。”通即通达。通畅,即两点之间无阻碍。傅云龙《古语考补正》曰:“通,达也,是其本义。”在许慎看来,逞的本义是通达,与行走有关。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逞,通也。方言曰逞,快也。自山而东或曰逞,江淮陈楚之间曰逞。又曰,逞,疾也,楚曰逞。又曰,逞,解也。从辵,呈声,丑郢切,十一部。楚谓疾行为逞,本方言。”他认为:逞的本义是通达,在方言中是快的意思。楚方言区称逞为快步行走之义,是楚地方言。段玉裁的话指明了“逞”是楚方言词,并且印证了其本义。《古文字诂林》:“陈奂曰,逞,方言也,东齐海埭之间,疾行曰速,楚曰逞,则通字似速字之误。”即陈奂认为城的本义“通”即为“速”,这与“疾行”是相通的。也就是说,逞的本义与楚方言义相通。无论是其本义还是其在楚方言中的意义,二者本质上都与行走有关,因此有密切的联系。清代顾山贞《客滇述》:“山岸泥滑,马不能逞。”这句话中的“逞”为疾行,即跑得快之意。
(二)“逞”与“骋”的关系 据王念孙的《广雅疏证》,“逞”与“骋”含义相通。《古文字诂林》:傅云龙曰:“楚谓疾行为逞,逞当为骋之假借。”即二者分别指马疾行与人疾行。《说文解字》曰:“骋,直驰也。”王力《王力古汉语字典》认为“骋”的本义是纵马奔驰。在楚方言的代表文献《楚辞·离骚》:“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九歌·湘君》:“朝骋骛兮江皋,夕弭节兮北渚。”《九章·惜往日》:“乘骐骥而驰骋兮,无辔衔而自载。”《楚辞·招魂》:“步及骤处兮,诱骋先,抑骛若通兮,引车右还。”《楚辞·昔誓》:“涉丹水而驼骋兮,右大夏之遗风。”《楚辞·哀时命》:“骋骐骥於中庭兮,焉能极夫远道。”《九叹·怨思》:“宁浮沅而驰骋兮,下江湘以邅回。”《九叹·怨思》中“山中槛槛余伤怀兮,征夫皇皇其孰依兮,经营原野杳冥冥兮,乘骐骋骥舒吾情兮,归骸旧邦莫谁语兮,长辞远逝乘湘去兮。”《九叹·远游》:“摇翘奋羽驰风骋雨游无穷兮。”《九思·守志》:“乘六蛟兮蜿蝉,遂驰骋兮升云,扬彗光兮为旗,秉电策兮为鞭。”《老子·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老子·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淮南子·原道训》:“于道者,不以人易天。外与物化,而内不失其情。至无而供其求,时骋而要其宿。大小修短,各有其具。万物之至腾踊肴乱,而不失其数。”《庄子·天地》:“故其与万物接也,至无而供其求,时骋而要其宿,大小、长短、修远。”在上述所列的楚方言的代表文献,尤其是《楚辞》和《淮南子》中出现了大量的“骋”,这些词的含义无一例外的都表示行动之快,均为奔驰,跑得快之意,而且是其本义。这与“逞”的本义疾行是相同的。而根据《汉语大词典》,我们发现了“骋”和“逞”不仅本义相通,而且其引申义都有着高度的一致性。除了本义,二者同样的都具有如下几个引申义:①放纵,放任;②施展,显示;③开场,舒展;④夸耀,自负。我们和下文的语料作比较,相比于“逞”,在使用到二者的本义时,会发现在楚方言的代表文献中,“骋”的出现频率要远远高出“逞”,但是二者含义是完全相同的。在华夏语言的代表文献中,《诗·小雅·节南山》:“驾彼四牡,四牡项领。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孟子》:“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後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诗经》和《孟子》中,“骋”的含义为“奔跑”,但是其出现的频率远低于楚方言的代表文献。根据《王力古汉语字典》,二者读音相同:“丑郢切,上,静韵,徹。耕部。”由以上的出现频次统明显可知相比于“逞”,“骋”的使用频次更高。结合上文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逞”与“骋”读音相同,含义相通,在使用的时候可以相互替换。而这也证实了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中的说法及傅云龙在《古文字诂林》中的解释。2.《扬雄》的方言没有记载“骋”的使用情况,笔者推断,由人疾行引申为吗疾行,“逞”在进入楚方言和通语后作“骋”。
(三)“逞”在楚方言和雅言中的反映及在周秦两汉时期的词义演变 《楚辞》和《庄子》是楚方言的代表文献。接下来本文先梳理一下“逞”在这两部文献中的含义。
《楚辞·哀时命》曰:“志憾恨而不逞兮,杼中情而属诗。玉逸注:“逞,解也。”解就是解除的意思。“太公遇文王兮,身至死而不得逞。”逞为快意,满足之意。“逞志究欲,心意安只。”逞为快心,快意,满足之意。在《庄子》中,逞仅出现了一次。《庄子·山木》记载:“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变,本是以逞其能也。”此处逞为施展,展示,显示之意。“逞其能”即展示他的能力。“逞”在《楚辞》等楚方言的代表文献中“疾行”义已经不再出现,引申义行而本义废。
下面我们结合雅言的代表文献《论语》、《左传》,再结合汉代有关的文学作品来梳理“逞”在雅言中的含义。
《论语·乡党》曰:“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邢昺疏:“下階一等则舒气,故解其颜色。”很明显。此处“解”为解除之意。《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王是故昧於一来,不如使逞而归,乃易成也,……””逞“为疾行之义。《左传·桓公六年》:“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可知也。”杜预注:“逞,快也。”逞即为快意,满足。“逞欲就是满足欲望”《左传·隐公九年》:“(戒师)先者见获,必务进;进而遇覆,必速奔;后者不救,则无继矣,乃可以逞。”杜预注:“逞,解也。”同样,此处解为解除之意。《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今陈忘周之大德,蔑我大惠,弃我姻亲,介侍楚众,以冯陵我鄙邑,不可億逞。”杜预注:“億,度也;逞,尽也。”此处引申为骄矜,自负之意。
可见,在雅言中,逞主要由以下三种含义:①疾行;②解除;③快意,满足;④施展,展示;⑤骄矜,自负。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楚方言词中的疾行;解除;快意,满足这两个含义都进入到了雅言中。那么含义⑤是否就与别的含义无关呢?笔者认为,当一个人过分向别人展示,显示自我时,过分看重自我时,就容易变得骄傲自负。后者可看做是前者的词义的引申。词义的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词义的引申,词义有具体转为抽象。这也进一步说明了:“逞”首先是楚方言词,是在随后进入到雅言中的。
再看两例汉代文学作品中的例子。汉代王粲《为潘文则作思亲》:“嗟我怀归,弗克弗逞。”此处:“逞”为快意,满足之意。东汉张衡《西京赋》:“逞欲略斁,效獲麑麃。”李善注引薛综曰:“逞,极也。”引申为骄矜,自负。
我们会发现,无论是上述梳理出的何种含义,都与其方言本义,有了很大的不同。从词义的演变来看,自先秦时期本义“通”,方言义“疾行”,到后来的“解除”;“快意,满足”;“展示,显示”再到汉代的“骄矜自负”。我们可以看出词义的一词多义。
为更好地理解,现对“逞”在楚方言和雅言的代表作品中各含义的出现频次作对比,列表如下:
疾行 解除 快意,满足施展,展示骄矜,自负楚方言代表文献1 2 1 0雅言1 2 2 2
据以上所列作品的统计,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周秦两汉时期,相比于“骋”,楚方言词“逞”无论是在楚方言的代表文献还是在雅言中,其使用频次都大大低于前者。由上文可知“骋”有疾行的含义在楚方言和雅言中均广泛存在,而“逞”在二者中只在雅言的代表文献《左传》[28]中出现了一次,在楚文献代表作中,方言本义“疾行”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其一系列的引申义。2.楚方言中的“疾行”,“解除”,“快意”,“满足”均已进入到雅言中。“施展,展示”虽未直接进入到雅言中,但是经上文分析,雅言中的“骄矜,自负”可由前者引申而来,所以“逞”在楚方言中的含义全部进入了雅言中。因此事实上,“逞”作为一个楚方言词,在周秦两汉时期已经完全进入到了通语中了。
(四)楚方言词“逞”在与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反映 笔者根据《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11]列出了如下相关词条的含义:
分布地区 用例 含义徐州 逞孩子 纵容金华 逞哪里去 沿着
不难看出,“逞”在南方地区尤其是楚方言临近区,江苏和浙江两省仍有保留,但是其含义已经发生了转变,不再保有楚方言中原来的含义。
因此,综上所述雅言“逞”是一个楚方言词,意为“疾行”。在前文中知道通为“速”,所以其本义与楚方言义相通。在周秦两汉时期,“逞”经过发展演变衍生出了多个含义,其中如“疾行”,“解除”,“快意,满足”,“显示”意义均进入到了雅言之中。在现代汉语方言中,“逞”的使用主要在南方地区,演变出了一些新义。通过多角度的分析和比较,我们初步了解到了词义演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