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企的跨文化语言交际问题研究

2014-08-21陈朝阳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被调查者日语跨文化

陈朝阳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430205)

一、引言

(一)在汉日本员工现状日资企业(以下简称为“日企”)对中投资热潮已经持续了二十年左右,据武汉日本商工俱乐部(JCIW)的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末,在武汉地区的日企有二十几家,每家企业常驻的日本员工约1~2名,当时常驻的日本员工共约有20~30名,年龄层次多为60岁左右。随着2003年本田技研等相关汽车和物流企业的进驻,以及2006年日产汽车公司从湖北十堰搬迁到武汉,至2007年,在武汉地区的日企增至74家,其中,有的日企里日本员工多达10~30名,30~40多岁的日本员工逐渐增多,在汉日本员工(包括长期出差员工)达到400人左右。

图1 武汉日本商工俱乐部1995年成立以后的会员企业数和日本人数变化图(截止2007年)①

据该俱乐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4月末,武汉地区的会员日企数已经达到132家,与2007年相比几乎翻了一番。随着武汉地区交通网的不断完善、大型汽车生产厂家生产量的剧增和日资高新技术产业的进驻,可以预见,在武汉地区的日本员工人数将会进一步增加。

(二)语言、文化和跨文化交际 细川(2009)认为:「日本語が日本の文化としてうまれてきた産物である(日语是作为日本文化的产物)」。语言以及语言运用的背后都渗透着该国社会文化的特点。语言是传递、表达思维与习惯的主要工具之一,而人的思维和习惯受出身国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中日两国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特征。

文化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的,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主要指在跨文化交际中形成的文化障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自身感觉中“理所当然”的价值观、行动模式。交际广义上是指伴随着符号等某种因素的移动、分离开来的事项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交际行为的功能不仅限于信息的传达、获取,还包括情感沟通等影响对方行为的广泛内容。

在语言、文化、跨文化交际三者的关系中,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影响语言的使用和发展。在以日语为媒介的中日跨文化交际中,必须遵守日语的文化语用规则。

本文以在日企面向日本员工做调查取得的第一手资料为依据,把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量的研究和质的分析相结合,主要对日本员工的语言行为进行描述与分析,尝试从跨文化的视角解读日企语言文化摩擦产生的原因,揭示其与中日两国的社会文化背景、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之间的关系,并探讨消除摩擦和减少误会的解决途径。

二、调查方法

本调查主要采用的是书面问卷调查形式。为确保调查的信度与效度,在2013年3月~4月间,预先进行了小范围(日本人5人)的预备调查,并根据其结果对问卷进行了必要的修改,最终形成了所采用的正式调查问卷,问卷由以下部分组成:(1)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2)语言行为;(3)具体场景下的语言行为;(4)开放式问答。正式调查于2013年5月~6月间,以在武汉的日企里工作的日本员工为对象来实施,共发出50份问卷,最终收回有效问卷45份。以下是被调查者的情况:

表1 被调查者的年龄

表2 被调查者掌握汉语的程度

从表2来看,日本员工几乎都不懂汉语,他们与中国员工的沟通主要依赖于翻译。翻译在翻译过程当中,可能会采取一定的策略来消除中日两国员工之间的文化摩擦。因此,研究日本员工语言行为特点,或许对翻译工作者提高翻译技巧会有所助益。本文暂不考虑翻译所采取的主观策略和技巧,以翻译为媒介的语言交流将另文探讨。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语言行为 语言行为是通过语言和副语言的共同使用来达到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起到交际功能的社会功效。

在问卷的第2部分,使用了上原(1992)制订的适应性尺度。每一个尺度分别设置5个回答项(1.经常有~5.几乎没有)来提问。在称呼、感谢的方式、寒暄这三种语言行为中,回答“几乎没有”的日本员工最多,分别占40%、40%、33%,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员工在这些方面所感到的文化摩擦最小,几乎没有异样感。日本员工感到不适应最多的前三项依次为语言意思的理解、说话音量、委婉表达。将“常有”、“有”、“有时有”三项相加,分别占87%、80%、73%。这表明日本员工和中国员工之间在语言理解上存在很大问题。

语言的生成如果是一个编码的过程,那么语言的理解可以说是一个解码的过程。解码时不仅要求综合地理解语言本身所传达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要理解语言中蕴含的文化意义。因而要达到完美的沟通,交流双方必须具备共同的语言规则、共同的认知理解以及共通的文化规范。下面从说话音量和委婉表达来剖析日语的表达特征。

1.说话音量。中村(2002)认为:「中国人はどちらかといえば、においや音に過剰反応することの少ない民族である(中国人是一个对于气味和声音极少有强烈反应的民族)」。中国员工说话音量在日本员工看来太大,据日本员工说,来武汉之后,逐渐入乡随俗,说话的音量逐渐变大,以至于在和日本国内的亲友通电话时,亲友对自己说话的音量感到很惊讶。曾有日本员工听到中国员工在公众场合大声讲电话,不解地问:“他(打电话的人)在生气吗?”当得到否定回答后,日本人又问:“是不是因为武汉的天气太热、食物比较辣,所以说话嗓门大?”

被调查者①:言葉の強弱での感情を伝えるのは中国人、話方と言葉で相手に気持ちを伝えるのは日本人だと思う。(50代、男性)

(靠语言的强弱传递感情的是中国人、靠说话方式传达心情的是日本人。)

中国人喜欢热闹,说话有时语调很高,但并不见得是在生气,这对于说话含蓄、轻声细语的日本员工来说,有时听起来象责备或生气的口气。

被调查者②:「唉?」と聞き返されたとき、しかめっ面をして、聞かれると、残念に思います。自分の言いたいことを、もう一度伝えようとする気持ちになりません。(20代、男性)

(当对方回答“唉?”时,像是在责怪我,我感到很遗憾,便无心再说想说的话了。)

日本员工无法理解大嗓门,交谈中若打断对方,语调高昂,那么日本人可能会停止讲话,礼貌地只听不说,并且可能会把想说的话噎回去。

2.委婉表达。语言表达委婉模糊是日语的一大特色,这主要是受“和”意识的影响。日本人崇尚“以和为贵”,有依赖对方体察、力图维持和谐局面的心理。

被调查者③:日本人は曖昧に話す事が多い。相手が理解したと思い、失敗する。言葉だけでは後で問題になるため、書面で残す事が大事。(40代、男性)

(日本人很多时候说话模糊,以为对方理解了,其实不然。仅靠语言沟通会有问题,留下书面证据很重要。)

日本属于高背景(high context)文化②,人们依靠密切的人际关系联系在一起。讲话时闪烁其词,不直抒胸臆,淡化语言的逻辑性,处处体现礼貌原则、体恤他人和站在对方立场考虑的心理,显得比较富有人情味。同时希望对方从含而不露的语言中觉察出自己的内心世界,听出弦外之音,说话者较多地依赖听者的体察和领悟,日语里称之为「察し」文化,这是被日本人推崇的处世哲学。

日语里还有一种说法叫「言い差し」,即说半截话。在外人看来,这种表达方式委婉模糊,叫人难懂,但在日本人看来,说半截话是给对方的一种恭维,是礼貌的表达方式,也是「以心伝心」文化的体现。他们认为,对于不直接说就不明白的人,即使说了,他也不会明白。

反映在日语里,通常不使用断定的表达方式,在句尾基本上是用“不是~吗”、“~吧”之类的说法。

而汉语属于低背景(low context)文化①,说话直截了当,逻辑性强,倾向于用明确的语言表达思想。如汉语里经常使用“应该”、“要”、“一定”等表述。因此,中国员工对日本员工的委婉含糊不易接受,会遭受语言上的冲击,导致语言交际的失败。

(二)具体场景下的语言行为 调查中问到“与中方员工在哪种场合摩擦最多?”时,回答“陈述意见时”占50%,“提醒时”占19%,“委托指示时”占19%。陈述意见或提醒时所产生的摩擦占相加共占69%。下面以日本员工对中国员工较为频繁使用的陈述意见(提醒)表达和拒绝表达为中心,考察各表达方式的发话内容及给听话者的印象和感觉,揭示这些语言现象所反映的日本社会文化。

1.陈述意见。陈述意见主要指日本员工对中国员工,指出其工作上的错误或提醒注意的表达方式。在问到“你经常提醒中方员工工作上的错误吗?”时,回答“常有”占13% ,“有”占56%,可见69%的日本员工有提醒过中方员工工作上的错误。

问到“如何提醒?”时,回答“直接提醒”的日本员工占53%,回答“委婉提醒”的占27%,“通过第三者提醒”的占20%。对于以“说话不直接”而著称的日本人来说,回答“直接提醒”占53%,实属笔者感到意外的数据。

被调查者④:こちらが意見や提案を述べている場面で摩擦が多い。(40代、男性)

(在陈述意见或建议的时候摩擦很多。)

被调查者⑤:注意する際に婉曲的に注意する。あるいは通訳を通して注意する事が多い。(40代、男性)

(提醒的时候委婉地提醒。或通过翻译提醒的时候较多。)

有日本员工抱怨说:“委婉地提醒时,错误几乎得不到改善”、“经提醒后,工作内容并没有得到改善”,双方在沟通上存在不小的摩擦。究其原因,在语言表达上,即使回答“直接提醒”的日本员工,在各种场合其实仍然在使用委婉的表达方式,且表达方式已经定型化。我们来观察一下日本员工在陈述意见或提醒时常用的语言表达方式。

(1)「~してほしい」、「~したほうがよい」、「するかもしれない」、「~するように」、「~ではないでしょうか」、「~ではないかと思う」

在陈述意见或想法时,中国员工喜欢简洁明了地采用“我觉得应该~”“你应该~”“可以~但是~”等直接的表达方式。日本员工喜欢用推测、估摸的语气说:“是不是~更好呢?”一方面给自己的发言留有余地,同时为别人陈述意见留有空间,以示礼貌和对对方的尊敬。

这在中国员工看来礼貌有余,以至于“感觉不到是严厉的表达方式”、“与其说是接受‘提醒’,不如说是听取说明、礼貌的忠告或建议”、“轻轻松松地听听就行了”。这些日本员工认为的“重口味”的“直接提醒”,在中方员工看来,仍然是“清淡”的,以至于意识不到严重性,疏于改善,给日本人造成“即使提了意见也依旧不见有改善迹象”的印象。其实,日本员工极力避免采用直接或断定的语言表达,很多时候是站在“体恤他人”的角度,不明确说出注意点而力图通过「以心伝心」促进理解,话或说一半以期听话者能领会言外之意。

(2)以“ちょっと”为代表的模糊的副词。它是一种缓冲语,目的是为了减小由于提出反对意见或提醒注意而给听话人带来的冲击,但多数中国员工理解为“只是一点点~”,情况还不是那么严重,因而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被调查者⑥:「ゆっくり」「少し」「このぐらい」など数字で表せない状態を指示する時に交渉が難しいです。(30代、男性)

(在使用“慢慢地”、“稍微”、“这样的”等无法用数字表达的词交流时,沟通很困难。)

中方员工今后在碰到日方员工有类似的表达方式时,应该注意该日本员工是不是在提醒自己。而日方员工最好采用“可以~但是~”等能明确传达说话人意图的表达方式,以减少误会。

2.拒绝表达。在问到“你对于中方员工的意见或要求会经常听取吗?”时,回答“经常听取”占8%,“听取”占47%,这两项相加占55%,“说不上”占40%,“不听取”的占5%。可见,超过半数以上的日本员工对于中方员工的意见或要求是“听取”的。但调查结果显示,回答“听取”并不意味着“同意或答应”,仅仅只是代表听话人形式上在“听”而已。

在问到“你在听到中方员工提出的意见或要求时,如何拒绝?”时,回答“直接拒绝”占44%,回答“委婉地拒绝”占13%,“通过第三者(翻译)拒绝”占44%。

在日本,基于为对方考虑的立场,人们倾向于回避“直接拒绝”,通过“回避场面”来委婉地表达拒绝,且这些表达已被定型化。如「~について考えておく」、「~について検討しておく」等。

被调查者⑦:相談してみるなど、即答しない。(40代、男性)

(不马上回答,说“商量商量再说”之类的话。)

日本员工认为,有中国员工提要求时,如果直接回答“不行”,可能会使对方丧失工作干劲,尽量采用迂回的方式来表达,希望对方能体察到自己的意思并自动放弃要求,但中国员工似乎不能领会意图。

日本人认为对别人的意见或请求说“不”,会于心不安,有悖于“以和为贵”的民族文化心理。他们尊重对方意见,认真听对方表达意见或要求,不直截了当地反对或回绝。有时会采用“顾左右而言他”等回避场面的拒绝方式,或使用含糊的措辞表示拒绝,希望对方能体察言外之意而达成和谐,听话者若捕捉不到未直接说出的暗含的信息,就无法真正领会说话人的真实意图,严重时会产生误解、导致冲突。中国人有时候为了给对方留面子,也会拐弯抹角地找托辞,避免正面说“不”。但日本人使用委婉拒绝的频率高于中国人。

日语里“让我考虑一下”的意思在大多数情况下等于说“不”。尽量避免直接表达,避免让对方难堪,是日本人的处世之道。如果不清晰地表明态度,就只好用“研究研究”、“可能有点儿困难”等委婉模糊的语句传递拒绝的信息。

说半截话的拒绝表达方式也被普遍使用,如「~は別だけど~」、「~はちょっと~」、「私もつらいんだが~」。

这些表达对于中国员工来说,感觉不到是严厉的拒绝,很难抓到其中的真意。今后,日本员工有必要回避这种委婉模糊的表达方式,采用能向对方明确传达意图的表达方式。

本研究采用书面问卷调查形式,调查了在汉日企里日本员工和中国员工在语言沟通上的摩擦,从说话音量和委婉表达上剖析了日语的表达特征。以陈述意见(提醒)表达和拒绝表达为中心,考察了日语的发话内容及给听话者的印象和感觉,揭示了这些语言现象所反映的日本社会文化,并就如何使日本员工和中国员工有效地进行语言上的沟通提出了建议。

日企应当帮助员工学习和掌握对方的语言,也可以请专家讲解对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等,使他们意识到每一种文化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客观和历史原因,应跳出自身价值观念的束缚,站在相对客观的中间位置去解读和评估对方。

日语学习者在学习日语时,应该更多地着眼于日本人的语言心理特征和潜在的人文精神,减少对对方的理解盲点,这也是克服中日语言文化摩擦的基本思路。

注释

①来自网址http://www.wuhan-japan.com

②“高低背景文化”的概念作为一种文化识别方式由美国学者霍尔(Edward T.Hall)提出。

[1]辻周吾.中国日系企業に従事する日本人と中国人との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に関する調査研究[J].社会科学,2008.

[2]张韶岩.日本人が違いを感じる中国人の行動[J].日汉对比学会论文辑,2011.

[3]李朝辉.言外之意与日本人的娇宠心理[J].社会科学,2006,(3).

[4]陈梦然.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J].宁波大学学报,2006,(2).

[5]李红.日本文化特性与中日跨文化交际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a)科学版),2007,(4).

[6]施晖.语言行为的汉日对比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8,(1).

[7]贾丽.商务日语学习中日企文化理解的重要性[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3,(1).

猜你喜欢

被调查者日语跨文化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一个可供选择的全随机化模型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关于日语中的“のた”和“の”的研究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调查报告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余姚市民幸福感民意调查分析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