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KSA结构的能力界定与区域性国际财经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14-08-21廖文龙
廖文龙
(广西财经学院 党委校长办公室,广西 南宁530003)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我国高校财经人才供给的突变性结构增长远远超出传统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渐变性自然增长。与此同时,经济的快速增长催生了大批现代化的企业工厂,其模块化的专业经营活动(设计、生产、销售、物流、管理、财务、金融等)造就了一个庞大的专业人才需求市场,使得财经类人才的就业结构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源于亦体现了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同社会经济发展演进互动的客观规律[1],因此也自然成为推动高校财经类人才培养范式改革的外生力量。深入探究、了解企业对财经人才的知识、技能与能力要求,不断缩小人才供给同人才需求间的“供给缺口”成为当前及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校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以地方性财经类院校为突破口,探究他们如何在全球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改革区域性国际财经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地方性财经院校满足学生知识习得、能力累积与企业区域性国际财经人才需求的社会服务能力。
一、区域性国际财经人才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结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是教育教学的三大要点。企业模块化的经营活动对工作岗位亦具有自身的知识与能力要求。随着全球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企业的经营活动也逐步走向区域化、国际化,新的跨文化、跨国界工作环境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与能力结构提出了新要求。目前学界对区域性国际财经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对区域性国际财经人才知识与能力结构的探究主要立足和借鉴现有研究对国际财经人才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分析与界定。
(一)国际财经人才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结构 能力具有极强的抽象性与复杂性,因此关于国际财经人才知识、技能与能力结构的界定,学界的认知视野与结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国内学者往往单一地从能力角度进行笼统的界定,如林孝成认为国际财经人才需具备商务能力、管理能力、外语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与创新能力五种能力。[2]国外学者则往往从知识、技能与能力的三维结构框架进行综合分析与界定。KSA 调查问卷是西方学界在调查国际财经(商务)人才实际能力需求时较常采用的综合量表(见表1)①,其将国际财经人才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结构分为国际经济学知识、国际商务知识、其他相关知识与通用能力四个模块。该量表虽然主要用于调查与统计,并不是对国际财经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直接界定,然而其归类罗列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结构反映了量表设计者对国际财经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认识与理解,而其被学界广泛采用则表明这种认识与理解在很大程度是全面的、客观的和准确的。可以说,KSA 调查问卷不仅本身反映了一种得到广泛认可的国际财经人才知识能力的界定,而且其通过问卷调查的回答频率所得出统计学意义上不同知识、技能与能力的排序则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市场对不同知识、技能与能力的认识与反应,从而能较为客观地了解市场的实际需求。
Ho-Kim & Prestwich 与Milhauser &Rahschulte利用该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的研究结果显示,量表所囊括的各种知识、技能与能力几乎都得到企业不同程度的肯定,这表明量表的内容设计较为全面准确,对国际财经人才知识与能力结构把握准确。当然,由于受访者所处的产业、企业自身的运营状况以及不可避免的调查误差,两个研究的结论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前者的统计结果显示,写作能力,团队工作能力,计算机技能,表达能力,项目领导力,商业伦理与跨文化交流是最受企业肯定的技能,而后者的相应技能分别是商业伦理,跨文化交流,团队工作能力,法律知识,写作能力与战略规划。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两个研究所显示的最受企业肯定的技能虽然存在一定差异,但基本上都属于“通用能力”模块,即同专业知识相比,更多的企业更加看重员工的通用能力。
(二)区域性国际财经人才知识、技能与能力结构 作为国际财经人才的一个部分,区域性国际财经人才同国际财经人才必然存在知识共核与近似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结构,其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由于地理空间缩小,部分专业知识的知识广度及个别能力的强度要求相对降低,主要包括目标区域外的文化差异认知、国别知识等;其二、区域性意味着更强的专门性与针对性,因此,目标区域的部分知识,如法律知识,文化知识,国别知识的知识深度也相应增强。而以计算机技能和表达能力为代表的通用能力及企业管理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等理论知识在要求上并不存在差别。
潘懋元、董立平认为地方性院校属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他们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发展方向,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应用型人才,是一种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和目标的办学层次①。应用型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特征强调明显的应用型与和实践性。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社会知识三大要构成要素,基本能力要求包括应用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区域性国际财经人才知识、技能与能力结构框架(见表2),包括基本结构和核心结构,前者是区域性国际财经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技能与能力,包括国际商务知识、国际经济学知识、其他知识与通用能力四个部分;后者则是前者的核心部分,包括专业知识(部分国际商务或国际经济学知识,根据学生的学科专业而定)、计算机技能、表达能力、区域性文化认知与交流、商业伦理。
表1 国际财经(商务)人才知识、技能与能力(KSA)结构框架
表2 区域性国际财经人才知识、技能与能力结构框架
二、区域性国际财经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国内外现有研究均表明,财经类人才培养在当前存在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是课堂的教学内容同企业的实际情况脱钩严重,即供给端的人才培养同需求端知识、技能与能力(KSA)结构的实际要求总是存在不同程度的错位与差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2004年在全国范围内对普通高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调研表明多数用人单位认为本专业在教育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与实际部门缺乏联系和交流。[3]Prestwich、Milhauser与Rahschulte等国外学者亦认为高等教育系统的供给能力同全球产业的实际能力需求存在“供给缺口”。②造成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主要因素如下:
(一)人才培养主体与人才需求主体分属两个独立的系统,二者不仅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而且前者对后者具体需求的识别存在一定困难和时滞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但其教学内容、模式以及教师的知识结构在长期累积演进的教学活动中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甚至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僵化机制。与此相反,企业的经营环境随着时代的发展存在巨大变化,其运营活动的范围、内容及能力要求亦相应发生了较大变化。这些变化虽然能够在一定时间内被高校教育系统所识别,但高校在人才培养定位、培养模式与能力界定上做出相应调整却需要一定的反应时间,从而导致供给端的人才供给同需求端的实际能力需求总是存在不同程度的错位与差异。
(二)大多数地方性财经院校“专业知识+外语”等加法式的培养模式调整仍然没有摆脱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同企业应用型与实践性的人才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目前,大多数地方性财经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知识传授为主,内容教学仍然主导高等院校的日常教学活动。然而,企业模块化的经营活动更加突出从业人员的实践性技能和应用性能力。虽然,很多院校早已意识到这一问题的存在并进行了尽可能地调整,但加法式的内容调整不仅没有摆脱以内容为主的知识传授,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挤占了学习技能训练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时间和机会。
(三)我国高校“双师型”教师较为匮乏,教师的知识存流量基本处于高校教育系统的内循环状态,受系统外知识流量的影响较小 区域性国际财经人才不仅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更要求并看重从业人员的个人能力,尤其是实践性技能和应用性能力。从学生的能力培养过程来看,实践性技能和应用型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学校提供充分的实践教学环节、机会和环境,亦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相关经验与能力。然而,我国高校,尤其是地方性院校师资力量主要来源于我国高校教育系统内部,“双师型”教师较为匮乏,高校教师的知识存量与流量基本上源于高校教育系统内部以师生代际知识传承为主要形式的内部知识循环,而且他们学习知识主要是通过阅读、听课和考试强化等手段内部化现有间接知识,缺少“干中学”、“学中干”等其他直接知识的学习方法和能力提升实践。
三、地方性财经院校培养区域性国际财经人才的模式探究
基于以上区域性财经人才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结构界定以及地方性财经院校的教育现状,本文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探索其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区域性国际财经人才的培养模式并提出相应的实施建议。
(一)“三位一体”双向式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能够使学生具备区域性国际财经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与能力,尤其是所应具备的核心能力,本文提出“三位一体”双向式区域性国际财经人才培养模式框架(简称“三位一体”双向式人才培养模式)。
“三位一体”双向式区域性国际财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首先是以开发校内的跨专业综合教学实验平台,即以财经类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平台为基础,模拟出具有地域特色的适应北部湾经济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需要的企业行为仿真社会环境,帮助学生夯实扎实的专业或跨专业基础知识,初步培养学生的综合性专业素质与实践能力;其次通过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国际教育交流合作,让学生走出国门亲身体会东盟各国的历史、文化、人文风情等,熟悉东盟各国的社会人文环境,识别文化差异并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将来可能的跨国就业乃至创业打下区域性国际文化基础;最后通过与跨国公司的交流合作,特别是与在东盟各国之间有贸易及其他业务往来的公司进行对接,了解这类公司所需的人才特点,依据企业需求量身打造校内学生,并为学生进入这些公司进行实习、工作,积累经验提供机会,拓宽学生的就业乃至创业面。上述三个区域性国际财经人才培养方式并不是独立进行的,而是一个相互间有着双向螺旋式上升、相互间信息反馈、相互间融入的多层次、多途径、开放式的培养体系。
(二)“三位一体”双向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建议 “三位一体”双向式区域性国际财经人才培养模式在本质上属于宏观性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还有诸多具体细节需要认真思考和处理,为此我们提出以下三方面的建议。
第一,跨专业教学实验教学平台需摆脱“加法式”的教学革新,不能只是多个专业的简单相加,而且具体的教学过程需结合其他两个环节逐渐摆脱以内容教学为主的教学范式,向过程式教学和学习转变。
Milhauser与Rahschulte认为,要纠正国际财经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实际能力需求的现状,必须进行相应的教学范式改革,即将传统的内容式教学转变为过程式教学。[4]因此,跨专业教学实验教学平台不能仅以增加学习时间的方式将学生的专业简单地变为两个或多个,其需要强调财经学科共核知识的整合与学习,而且在具体的教学方式上需结合跨国公司与跨国教育交流逐渐向过程式教学与学习转变,让学生在模拟或真实的环境中通过经历和体验来感悟和反思,在具体的实习操作中通过“干中学”和“学中干”来增强实践能力,进而达到学习知识、训练技能与培养能力的目的。
第二,构建高校与跨国公司间的利益关联机制,促成校企利益共同体的形成,从而推进高校同跨国企业的实质性合作。随着市场对财经人才实践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高校同企业的合作成为高校突破自身知识缺陷的重要途径。然而,大部分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缺乏基于校企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基于互惠多赢的利益驱动机制、基于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基于优势互补的共享机制和基于文化融合的沟通机制[5],因而校企合作往往流于形式。基于此,学校要从原先有较好合作基础的企业中优先选择进一步深度合作的跨国公司,主动促成校企利益共同体的形成[6],使各合作主体能够在资源共享、师资(员工)培训、实践训练等方面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深度利益关联机制,从而为长期、实质性的合作提供根本性保障。
第三,抢抓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机遇,深化课程体系设计改革。教育部当前正在着手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改革思路是将目前一部分普通高等院校转向职业教育。而本次高校改革调整的重点,是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广西财经学院位列其中。这一改革,剑指不合理的高校培养方式。其中,课程设计是关键。课程体系建设是转型高校未来走内涵发展道路的核心。“三位一体”双向式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计上,要突破课程设置与传统的“学术型”课程体系区分度不明显、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的惯性,优化专业和课程结构,提高课程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匹配程度,积极回应企业的需求,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度和就业能力。
第四,跨国教育交流要储备一定的语言能力,但需处理好小语种学习同英语学习的关系。区域性国际财经人才培养的主要特色就是区域国际性,因此跨国教育交流活动是“三位一体”双向式区域性国际财经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其为区域性国际财经人才跨国文化交际核心能力的培养提供真实的体验环境。由于东盟国家分别有着自己的语言,因而面向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区域性国际财经人才的培养还需要添加必要的小语种教学,如越南语、泰语等。这同以英语为主要外语语种的现行高校外语教学体系存在一定的冲突,因为学生的学习时间与精力毕竟是有限的。
注释:
①Ho-Kim,T.Gearing Up,Going Global:Experiences of Minnesota Businesses,Minnesota Department of Employ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2005.;Ho-Kim,T.& Prestwich,R.Workforce Competitiveness:Business Needs for International Knowledge,Skills & Abilities,Minnesota Department of Employ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2006.;Milhauser,K.L.,&Rahschulte,T.Meeting the Needs of Global Companies Through Improve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urriculum,Journal of Teaching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2010,21(2)
②Prestwich,R.,& Ho-Kim,T.M.Knowledge,Skills and Abilities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jors:What We Teach Them versus What Companies Need Them to Know,Journal of Teaching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2007.19(1).;Milhauser,K.L.,& Rahschulte,T.Meeting the Needs of Global Companies Through Improve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urriculum,Journal of Teaching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2010,(2).
[1]潘懋元,董立平,关于高等学校分类、定位、特色发展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9,(2).
[2]林孝成,国际商务本科人才能力培养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12).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公司管理类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调研报告[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Milhauser,K.L.,& Rahschulte,T.Meeting the Needs of Global Companies Through Improve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urriculum[J].Journal of Teaching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2010,(2).
[5]丁金昌,童卫军,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J].高等教育研究,2008,(6).
[6]王振洪,基于校企利益共同体的高职育人机制探索[J].教育研究,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