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琵琶记》中的假设关联词语

2014-08-20韩新华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5期
关键词:语法化

摘 要:《琵琶记》的假设关联词语包括“若”类、“假如”类、“倘”类和含“怕”“待”等在内的其他类别四种,其中“若”类假设关联词语所占比例最高。这些假设关联词语主要沿用中古汉语,也有近代汉语新出现的,双音化明显,有些仍存在一词多义,正处在语法化过程中。句法位置、重新分析、隐喻等因素在这些假设关联词语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琵琶记 近代汉语 假设关联词语 语法化

《琵琶记》中共有推测假设关联词语17个,分别是:“若”“若是”“若还”“若要”“若论”“要”“还”“万一”“假如”“假饶”“倘若”“倘或”“果”“果然”“怕”“待”“时”。我们将按照“若”类、“假如”类、“倘”类和其他类进行讨论。

一、“若”类

1.若(29例)

“若”在上古时期就有表假设关系的用例,近代汉语沿用,是《琵琶记》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假设关联词,相当于“假如”“如果”,共29例。

(1)你若锦衣归故里,我便死呵,一灵儿终是喜。(第四出)

(2)休静办,若借马与小子骑,更着死。(第九出)

《琵琶记》中“若”没有位于假设分句主语之前的用例。例(1)中的“若”位于假设分句的主语“你”之后,同时整个句子又糅合进了表让步关系的从句,几个关联词的连用,一起实现了对某种情况的假设。例(2)“若”连接的假设分句主语省略,但我们可以依据上下文补足主语,结果分句则由副词“更”与之关联。

2.若论(5例)

“若论”由假设连词“若”与“论”构成固定形式,连接假设分句,往往是引出一个讨论的话题。相当于“如果谈及”“如果说到”,共有5例。如:

(3)若论我那太师富贵,真个: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第三出)

如例(3),“若论”连接假设分句“我那太师富贵”,后面的分句即是对前一分句引出的话题或所描述的情况进行解释说明。

3.若还(11例)

关于“若还”获得表假设的语法功能的时代,席嘉(2010)认为是六朝时期,所举例为:

(4)是魔变身作佛,欲令我远离般若波罗蜜。魔若还隐没,当知是菩萨已于先佛得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后秦·鸠摩罗什译《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六)[1]

而根据林春香(2013)的分析,这里的“还”与“若”仍处于两个不同的句法层次上,“还”作为副词表重复义的意义还很明显。她进一步指出,“若还”真正开始发生语法化始于唐五代时期,这时的“还”副词义逐渐弱化,吸收假设的语境义后最终也演变为假设连词。至宋代,“若还”逐渐完成词汇化成为一个词的演变。元代开始,“若还”开始出现在假设句的主语前面。而由于“如果”等其他假设连词的兴起与发展,“若还”清代以后逐渐衰落。[2]我们认为这种推理是可信的。“若还”大致相当于“若是”,《琵琶记》中共11处,例如:

(5)若还把我拖番,便叫高抬明镜。(第十六出)

(6)老相公若还知道,那里肯放相公去?(第二十三出)

例(5)中,“若还”出现在主语前,后一分句出现副词“便”与其关联使用,相当于“如果……就”的语义。例(6)“若还”位于假设分句的主语之后,后句则由“那里”引导的反诘问句与之形成关联。

4.若是(13例)

《琵琶记》中共有“若是”13例,如:

(7)若是筵席之中,却说是打伴当人。(第九出)

(8)若是孩儿在家里,也会区处裨补,也不到得恁地狼狈。(第十出)

(9)你官人若是有文才,休来看佛会。(第三十三出)

双音节是汉语合成词的标准语音形式,“若”和“是”经常处于相邻位置,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二者经常被当作整体加以处理,内部形式进一步模糊化,“是”的意义逐渐虚化,使得黏合成词的可能性加大,极易被重新分析为词。我们可以看出,例(7)中“若是”作为一个词还不明显,而例(8)(9)中“若是”已变为一个单位,“是”已变为词内的一个部分,可以说已经连词化了。例(8)中“若是”连续与两个副词“也”关联,进一步强调了情形的窘迫。

此外,《琵琶记》中“若是”与“时”配合使用表示假设关系的用例共有1处。

(10)若是有钱觅时,李旺便去。(第三十二出)

例(10)“若是”与“时”配合使用,再与后面结果分句中的副词“便”形成关联,表示一种条件假设。我们再来看下面的例子:

(11)若是取得来时节,在路途千万小心承直。(第三十二出)

江蓝生(2002)指出,假设助词“时”至少在盛唐时期就已形成,并揭示了“时”类时间词发生语法化时,经历了由时间范畴进入假设范畴这一过程。[3]例(11)中“时”还是表“时候”的意思,是一个时间范畴,由一个对将来情况的说明到对未来某种情况的推测,对比两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时间范畴到假设范畴中隐喻机制所起的作用。

5.若要(9例)

“若要”常用于假设复句的前一小句,而后面小句则表示推断结论或提出问题。《琵琶记》有9处用例。例如:

(12)若要描,描不就,暗想象,教我未写先泪流。(第二十八出)

(13)夫人,若要识蔡伯喈的妻房,〔贴〕他在那里?〔旦〕奴家便是无差。(第三十四出)

“若要”和“若是”一样,起先是两个词,相当于“若想……”“若欲……”。助动词“要”由于经常和假设连词“若”处于相邻位置一起出现,本来的意义逐渐模糊,最终“若要”就被理解成了一个词。

二、“假如”类

1.假如(2例)

“假如”表假设义的用法,在上古就已出现。《琵琶记》中“假如”表假设关系共有2处用例。

(14)假如亲贱孩儿贵,终不然便抛弃?(第三十出)endprint

(15)你虽不学那休妻求娶的,似你这般富贵,假如有糟糠之妻,蓝缕丑恶,可不辱邈了你,莫不也索休了。(第三十六出)

“假如”是由古代汉语连词“假”和“如”复合而成的,这两例都是在前一小句提出假设,后一小句都由相关副词“终不然”“便”“莫不”“也”关联,推断可能产生的结果。

2.假饶(1例)

“假饶”是近代汉语时期出现的复音连词,在文中共用7例,都位于句首,但只有1处用作假设连词,其他皆为表让步关系的连词,在这仅有的1例中,“假饶”连接前一小句,后句句首未见相关关联词共现,而是在小句中由助动词“须”与之形成语义上的关联。

(16)假饶走到焰摩天,脚下腾云须赶上。(第十六出)

三、“倘”类

1.倘或(4例)

“倘或”常用于前一小句引出假设,后一小句则往往提出问题或推出结论。《琵琶记》中共有4例。

(17)你如今年纪长大,今日是我孩儿,他日做别人媳妇,你如今不钤束他,倘或他做出歹事来,也把你名儿污染了。(第六出)

上古便有“或”用作假设连词的用例,“倘或”为同义复合而成,最早可见于唐代。例(17)“倘或”连接前一小句,假设可能出现的情况,后一小句则由副词“也”关联,形成递进关系,推断由此可能产生的结果。

2.倘若(1例)

“倘若”的意义和用法与“倘或”相同,只是在《琵琶记》中其使用未及前者普遍,仅见1例,且位于前句主语之后:

(18)他公公见说要投井死,我倘若来迟,他险丧沟渠。(第十六出)

例(18)即是由假设连词“倘若”连接前一小句,后句虽没有其他成分与之关联,但我们仍可以看出后句表示推断由此可能产生的后果。

四、其他类

1.还(4例)

“还”表假设关系时相当于“若”,经常出现在假设复句的前一小句中。《琵琶记》共有4例,如:

(19)君还念妾,迢迢远远也索回顾。(第八出)

(20)公公,伊还身弃,我苦怎言!公还死了婆怎免?(第十六出)

两例中“还”都是位于主语后,位于前一小句,假设某种未然情况的出现。如例(19),前句“还”连接小句“念妾”,后句省略了关联词,然而仔细分析,在后句中实际上又嵌套了省略关联词“即使”的让步关系复句,全句意思为“如果你还想着我,(那么即使)千里迢迢也要回来啊”。

2.要(12例)

作为假设连词的“要”是从表示主观愿望的能愿动词“要”发展而来的。据马贝加(2002)的研究,“要”的语法化至迟不应晚于汉代。[4]语法化完成后,便不能再解释为表示希望或要求,与“若”相同。《琵琶记》中表假设关系的“要”共12例,如:

(21)我这新娶媳妇虽则贤慧,累次问及,自家要对他说,也肯教我归去。(第二十九出)

例(21)中“要”用于假设复句中,承接前面表递进关系的语句,又与表递进的关联副词“也”形成关联,多重语义关系连用,意义已经虚化。

3.怕(4例)

“怕”表假设,义为“如、若、倘”,是宋金元时的俗语词。《琵琶记》中共有4处“怕”表假设关系的用例,且全位于假设分句前一小句的句首。如:

(22)远远望见有二个人来,你在这里等着,怕他有马,就借一个与你骑。(第九出)

例(22)中假设连词“怕”连接前一小句,后句由副词“就”引出结果,前后关联共现,相当于现代汉语“如果……就……”。

4.果(2例)

“果”用作假设连词时,都出现在假设句的前一小句中,表示所修饰的部分是一个假定的前提,后面的小句表示结果。《琵琶记》共见2例,如:

(23)果如是,果蒙圣恩,我明日上表辞官,一就辞婚便了。(第十二出)

“果”常出现在复句中的后一小句,用来修饰后面的谓词性成分,一般表示最终结果与所猜想的情况相吻合。在例(23)中,“果”出现在前一小句句首,引出的是某种假定情况,且这种假设情况在前文已有交代,并未出现某类已然事件,结合上下文义及“果”在句中所起的语法作用,我们可以判定这两例中的“果”都为表假设关系的连词。

5.果然(1例)

用法与“果”一样,多用作副词,用作连词有“如果真的、如果确实”的意思。《琵琶记》中“果然”用作连词仅有1例。即:

(24)莫道是非终日有,果然不听自然无。(第十出)

例(24)中“果然”用作假设连词,连接小句“不听”,引导一个紧缩复句,说明在此假设下将产生的结果,意思为“如果真的不听,(那么)自然就没有”。

6.万一(2例)

柳士镇(1992)认为:“‘万一来源于‘万分之一,是简缩后的词组形式,本用以表示机遇之极少,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转而凝用为双音词,表示可能性极小的假设,具有连词性质。”[5]《琵琶记》中“万一”共2例。如:

(25)告爹爹:教孩儿出去,把爹爹妈妈独自在家,万一有些差池,一来别人道孩儿不孝,撇了爹娘去取功名;二来道爹娘所见不达,只有一子,教他远离;以此上不相从。(第四出)

例(25)中由“万一”连接假设分句的前一小句,其中又连用了并列关联词语“一来、二来”及表结果的关联词“以此上”,对前面假设的结果做合理的推测,最后引出据此做出的决定。

7.待(7例)

“待”在古汉语中有“想要、打算”义,虚化为连词,用在假设复句前一分句句首,表假设。

(26)公公,婆婆,我待不葬了你,又不了;待葬了你,穷泉一闭无日晓,叹从今永别,再无由相倚靠。(第二十六出)

(27)待我不劝解,你又只管闷;待我问你,你又不应。(第二十九出)

俞光中、植田均(1999)引“我待不吃你,教奴怎忍饥?(第二十出)”例,认为“待”尽管常用于假设分句,却因只能出现于主语后,只能算副词。[6]我们找到的例子中,如果按这一标准,例(26)中“待”都位于主语之后,只能看作副词,可以表假设,但在句中的关联作用不明显。然而,例(27)中“待”出现在假设复句前一小句中,位于主语之后,后一小句中则由副词“又”承接,是一个很明显的连词,在复句中起重要的连接作用,表达假设关系语义。

五、结语

《琵琶记》中的假设关联词语主要沿用前代的用法,新出现的极少,且多为复音节的假设连词,不少是通过复合构词的方式产生的。“若”就是一个比较活跃的构词语素,其中也有较多为同义复合而成。中古汉语的许多词语在词语演变中得以保留,但也有很多已经不见使用。而现代汉语最常用的“如”类关联词语在该时代其他作品中已少量出现,《琵琶记》中却未见用例。

(本文为温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琵琶记》关联词语研究”,项目代码:31606036010170。温州市2013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南戏《琵琶记》语法研究”,项目代码:wsk1388。)

注释:

[1]席嘉:《近代汉语连词》,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21页。

[2]林春香:《假设连词“若还”的语法化——兼论假设连词“还”的发展演变》,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3]江蓝生:《时间词“时”和“後”的语法化》,中国语文,2002年,第4期。

[4]马贝加:《“要”的语法化》,语言研究,2002年,第4期。

[5]柳士镇:《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60页。

[6]俞光中,植田均:《近代汉语语法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386页。

(韩新华 浙江温州 浙江省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325035)endprint

展开全文▼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语法化
“所有”的语法化微征
清代土默特历史档案中因果连词的语法化及其动因
浅析隐喻和转喻在词义演变中的作用
介词“依据”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汉语方言“驮”字被动句的特征及其生成机制
上古汉语“之”的词性及用法
《汉语史论集》述评
俄汉情态词语法化特征对比研究
湖南祁东话复数标记“一各”的功能及语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