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代思想嬗变的记录者

2014-08-20王佩雯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5期
关键词:汪峰

摘 要:汪峰的歌词作品记录着社会个体在时代变迁中的思想情感的变化,其创作思想也经历了几个阶段,从自我低吟到传达大众心声,从自我情感的宣泄到表达社会群体的意愿,从自我关照到关注社会生存、反思人生价值与意义,作品直指人心,引人思考。

关键词:汪峰 歌词创作 思想主题

2013年,由于加盟浙江卫视收视率极高的《中国好声音》及与国际知名影星章子怡恋情的曝光,汪峰的被关注度可谓到了巅峰。私生活的不断被曝光,汪峰在社会道德舆论评价面前,毁誉参半。但汪峰在2013年的全国巡演,却达到一票难求的火爆。不言而喻,作为一名创作型歌手,汪峰拥趸甚众。其歌词作品,又可以说是当下社会所倡导的正统主流音乐:主题鲜明,强调健康向上的情绪,教育作用突出,而非一般流行歌词所重视的娱乐性。综观其歌词创作的思想主题,笔者将之分为三个阶段:

一、上世纪90年代的迷惘与挣扎期

主要专辑有《鲍家街43号》《花火》。

1990年代以来,发展经济成为举国上下的共同目标。在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关注焦点转向赚钱、成功、消费、时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面对当代社会的巨大转型和急剧变化,人们开始自我迷失,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迷惑感乃至虚无感。在各种社会思潮的激荡下,一些文人不约而同地通过各种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在社会转型期内心的孤立无援、仿徨失望、迷惘困惑。汪峰这一时期所创作的作品,表达的就是社会个体在情绪与心态上的波动:

1.常规生活被打破之后的躁动与不安

如《李建国》,“李建国”是一个带有鲜明时代烙印的符号。我们难以统计,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有多少叫李建国的人,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一个群体的代表。“你一定在哪里见过他∕他的名字叫李建国∕他爱喝冰镇的可口可乐∕他爱穿时髦的便宜货∕他喜欢看七点钟的新闻联播∕他喜欢听邓丽君的流行歌”作品真实地记录了在改革开放初期各种物质诱惑与外来文化思潮的冲击下那一代人内心潜藏的躁动不安与无所适从。

2.传统道德体系瓦解,信仰由模糊到缺失

《瓦解》折射的就是1990年代,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表面繁荣之下人们思想与价值观的巨大变化。整个社会似乎迷失在金钱构筑的物欲横流中,使“我”“越来越看不清楚自己”。传统价值观的被遗弃,使人们身陷于精神世界的荒原之中,迷惘感和失落感随之而生:“我眼看着我和这个世界已经瓦解∕可我已经无力挽救自己”。《风暴来临》表达得更加直接:“我们这一代人走在痛不欲生的虚无之上”“又一种信仰将要破灭”。

3.生命的成长与蜕变

面对纷繁多变、信仰迷失的现实,作为社会的个体,最终不得不试图改变自己,去迎合现实,以求得生存与发展。如《晚安,北京》中有几句颇耐人寻味的歌词:“我沉得越来越有些疲倦∕听着隔壁提琴的抽泣∕喝着世事煮沸的肉汤”,它所揭示的生存的残酷与无奈,可用另一首作品《失败者》“为了活得好点 就得分裂到极限的极限∕根本没有理想的空间∕根本没有幸福的感觉∕再也没有时间考虑爱∕因为活着就是杀人或者被杀”更直接地诠释。

4.从失意、个性压抑到唤醒自我、寻求自由

最具代表的作品是《小鸟》,抒写的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个体按照既定的人生轨道去寻求希望与幸福,在现实中却撞得头破血流。尤其是副歌部分“我像一只小鸟∕飞来飞去∕飞来飞去”的反复吟唱,喻示遭遇挫折之后的漫无目标与不知所措。在经历了痛苦挣扎之后幡然醒悟,试图寻求出路:“我再也不想麻木∕再也不想任人摆布”,这是对既定生活轨道与现有体制的背叛,歌中的冲突和反抗映射着上世纪90年代失意者们的内心。作为一个摇滚歌手,这也是汪峰用个人音乐语言寻找自我的开端。[1]

汪峰这一时期的作品多是情感上的宣泄,作品呈现的精神状态是“孤独”“惆怅”“辛酸”“空虚”“迷茫”,细细品味却会发现实则言之无物。

二、对社会生存的关注与思考时期

主要专辑有《笑着哭》《飞得更高》《怒放的生命》《勇敢的心》。

这一时期的汪峰,试图探寻着一种可以被自己的思想、个性所能接受的精神状态,而这种精神状态又能得到社会的认同。于是,《飞得更高》《勇敢的心》《怒放的生命》《光明》等一系列所谓的励志歌曲便应运而生。有人说,这些作品是社会倡导的正能量作品;也有人说,这是汪峰开始拥抱商业、背离摇滚的妥协。争论相持,源于评判标准的不同。但值得一提的是,汪峰此时的创作开始由自我的关注与表达转向对社会生存的关注与思考:

1.关注社会群体的生存状况,抒写卑微小人物生存之艰难

在《哭泣的拳头》中,作者这样写道:“低保金发到工厂细雨落到中间……你所能做的就是一声叹息。”面对悲哀而真实、迷惘而残酷的生命,除了一声叹息,别无它法,作品向我们展示的是那些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面对困境的无奈、无助与无望。

2.漂泊者的悲歌与生生不息的寻梦之旅

作为《晚安,北京》之后的姐妹篇《北京,北京》,其创作相差十年,在思想情感的表达上则有更为细腻,有着深层的变化:“咖啡馆与广场有三个街区∕就像霓虹灯和月亮的距离。”作品更加贴近生活地描写了一群人,始终游离于城市生活之外。“霓虹灯和月亮的距离”,物理空间的遥远,实际喻示着永远无法触及都市的真实生活。作品抒写的是身处繁华都市的边缘人内心的悲凉与矛盾:对于自己所处的城市,交织了太多的爱与恨,但始终不舍不弃地“寻找着追逐着奄奄一息的碎梦”,即便死,也希望“人们把我埋在这里”。“北京”,实际上已经超越了具体所指,而是精神家园的象征。作品的情感基调虽悲凉,但那种对于精神家园难以割舍的的无怨无悔的爱,早已湮灭了人生所遭遇的悲凉。可以说,这是一首描写游离于繁华都市的边缘人始终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和归属感的作品。

3.无畏艰难、愈挫愈勇的勇者之心endprint

《飞得更高》《勇敢的心》《怒放的生命》《光明》这四首作品可谓异曲同工地表达了社会个体尤其是平凡人在遭遇挫折、面对坎坷时应有的一种人生态度:不怕艰难,愈挫愈勇。如《怒放的生命》所书写的是经历无数次的跌倒与折翼、迷失与幻灭之后,依然能够破茧化蝶,在怒放的生命中寻找灿烂的人生。那难以阻挡的人生豪迈与激情极具感染力和煽动性。因此,这也是汪峰传唱度最高的几首作品。若单纯从艺术价值的评判角度来说,这类励志题材的作品质量不高,但我们从中却可以看到汪峰创作思想的转变:从自我的迷失到直面人生磨砺,可以说这是汪峰在人生历练、思想积淀后的情感的自然升华。

这一时期,汪峰俨然成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发声者,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表达各种情感。这些情感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或者曾经有过的真情实感,因此引发了较广泛的共鸣。汪峰试图借助音乐作品,将生活的本相,细腻而敏锐地再现,“揭示生活中一切觉察的和不易觉察的伤疤,使更多的人清醒,再清醒,然后找到出路”。[2]“他用敏感的心去体悟社会,关注社会,再用原创音乐去诠释社会。”[3]

4.从小情小爱到家国情怀的大爱的升华

从1993年汪峰组建鲍家街43号乐队迄今,汪峰在音乐道路上苦苦坚持了近20年。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随着思想认识的深化,以及情感由激烈到沉稳,汪峰作品的思想发生了较大的转变。《我爱你,中国》即是其思想境界升华后的一首大气磅礴之作。此外,还有为2008年北京奥运创作的歌曲《我们的梦》也是一首展现民族自豪感、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作品。这一时期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情感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力的日益强盛和中国真正走向世界、真正自信自强是息息相关的。

三、反思自我价值与人生意义时期

主要专辑有《信仰在空中飘扬》《生无所求》《生来彷徨》。

有人说,这几张专辑又看到了汪峰对摇滚音乐的回归。其作品似乎开始转向对社会现象本质的深层思考与批判。他对社会现象的不平与愤恨、对虚假丑恶的反叛和嘲讽、对现代文明的审视和思考都表现出强烈的批判意识:

1.对社会不公正现象的批判与愤恨

在《一百万吨的信念》中汪峰对一切发出质疑:“不要幻想拥有自由∕自由属于富枭权贵∕不要期盼获得公正∕公正就是人可吃人”。面对社会各种乱象与不公,汪峰用极尽夸张的方式告诉你:“你至少需要有一百万吨的信念∕也许或可能勉强继续活下去”。歌者的愤怒之情溢于言表。

2.对追名逐利、虚假丑恶的反叛和嘲讽

在《多么完美的生活》中“给车子加满油∕给自己买包烟∕给阳光买一杯咖啡”,看似轻松闲适的生活写意之后笔锋一转:“报纸上到处是灾难∕房价就像定时炸弹∕有人买下私人飞机∕有人切断自己喉管”,贫富生活的悲喜交集构成了巨大的反差。在社会个体看似完美生活的背后,我们能否对自身所处的生存环境视而不见、置身事外?这是汪峰作品背后令人无法回避的诘问。

2011年创作的《名利场》是对所谓公众人物在聚光灯下的生活状态的描摹:“助手把你塞进宝马∕像被追杀一样逃跑∕油门千万别踩太狠∕明天头条要有爆料”。有趣的是,“上头条”成为2013年与汪峰关联最多的一个网络热词,这首作品似乎也预见性地成了他对浮华人世的最好注脚与反击。

3.揭示现代文明社会中人性的失落

作品《有意思吗》连用27个“有意思吗”对社会生活、人生百态发出质疑。在充斥着节日晚会、看似歌舞升平的现代化进程下的真实生活却是“天空中的蓝色越来越灰……护城河的流水越来越臭”,这首词让当下正遭受雾霾困扰的全国人民情何以堪?作者更为尖锐地指出社会的畸形与不公:“弱小的孩子围着你乞讨……漂亮的母亲缠着你卖笑 ……穷人拼命挣扎依然悲惨……富人有恃无恐无尽逍遥”。现代文明中人性的失落、道德的沦丧才是这首作品的批判指向。

4.审视全民内心,期盼精神救赎

当自由成为幻想,当尊严依附于金钱,我们该如何存在?是“找个理由随波逐流”还是“勇敢前行挣脱牢笼”?作者借《存在》十分隐晦地提出了一个问题:当社会道德与信仰被金钱绑架时,作为社会个体的我们,该如何存在?

汪峰试图透过再现社会种种表象来揭示社会本质:这是一个信仰缺失的年代。作品意在引发人们对于生命价值与存在意义的思考:当生无所求时,我们该生何所求?汪峰用他的作品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充斥着无数无解问题的时代,选择以何种方式存在,却是每个社会个体无法回避的自我叩问。

2013年,在“上头条”的喧闹中,汪峰又推出新专辑《生来彷徨》。汪峰说:“当时《存在》提出了一个问题:‘是要苟活还是展翅高飞?但《生来彷徨》抛弃了假设的光明,挖出了人们生活中总会面临的生活痛楚,没有看似逼你逃离黑暗的质问。”

从这一时期的作品可以看出,汪峰在艰难曲折的人生道路上经受磨练与考验后,变得更加坚强、更加成熟了。他的歌词作品开始渗入深邃而睿智的社会意识,但在对社会进行辛辣的批判与嘲讽中,仍可见其对生活的一腔热情。

汪峰的词作品告诉我们,它们和我们的生活一样变得成熟了。作者有了更宽广、更深邃的视境。在词作品的题材上,从感性的对社会宣泄不满到对自身价值、存在意义的理性思考,从自我低吟到传达大众心声,从小情小爱到家国情怀的大爱的升华,汪峰作品的思想日趋成熟。

汪峰借歌词作品吟唱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有对众生相的勾勒,有对世态炎凉的慨叹,有消极厌世的宣泄,也有百折不挠的斗志。其歌词语言平淡中见深刻,热情里显冷静,真实地抒写着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情感,折射生活百态。他是一位歌者,更是一位诗人,始终充满诗意地歌唱着。

参考文献:

[1]杨时旸,陈涛.汪峰的生存逻辑[J].中国新闻周刊,2013,(9).

[2]刘爽.汪峰摇滚乐手的寂寞与哀愁[J].新华航空,2008,(1).

[3]刘歌.汪峰:一个用音乐说话的思想者[J].流行歌曲,2011,(2).

(王佩雯 福建福州 福建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350007)endprint

猜你喜欢

汪峰
章子怡&汪峰爱情路
章子怡:恩爱秀出新高度
汪峰暂停手撕前任会友找乐子
旧爱葛荟婕开撕章子怡,汪峰回击力挺爱妻!
汪峰:空空荡荡
是谁抢了汪峰的头条?
消费汪峰
万一
汪峰章子怡:“逆天”之恋竟也真情澎湃
会计师贪污救女友:一曲美丽的爱情悲泪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