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语言相遇
2014-08-20郑红艳
郑红艳
摘 要:语言表达和阅读故事的语文课堂创造着人与语言的相遇,用这种语言能构成世界的意义和形象,通过这种教学实践能形成自我存在,以这种语言为纽带可以寻求到同他人的联系。这样的语文课堂,可以形成多层次的教学经验,丰富课堂教学,提升学生思想认识。这种教学,我们姑且称之为“与语言相遇”的语文教学课堂,即通过寻求语言到寻求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
关键词:语言;表达;阅读;课堂
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用有个性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和相应的思想,但有的教师自己用的词语却是既不新颖又概念化的词语;阅读鉴赏诗词的课堂,原本应该将诗词赋予多层次、多样化的意义,但有的教师偏向把赋予的意义变得单层次统一化;课文中的故事本来是通过细腻生动的语言表达思想,勾勒人生微妙的波澜起伏,但有的教师用既生硬粗鲁又过于逻辑性的语言来教学等等,这样的语文课堂如何生动有趣?其实,文学隐藏着以魔鬼性来怂恿人背叛日常生活并體验到前所未有的快乐的可能,然而,假如上语文课时,阅读充满健全性、道德性这种“教育”性很强的说教,语文课怎么能传达出阅读的乐趣,去吸引学生对语文有浓厚的兴趣呢?
“上课再继续这样下去,我恐怕要失去我自己的语言了。”有见识的语文老师已经对枯燥的语文课产生焦虑了。他们有的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各种教学尝试,探索教学方式,让语文课变得更生动有效,从而优化语文教学课堂。如,在上课的时候,彻底排除教师主导的发问而讨论学生阅读课文后产生的问题,学生之间自由地发表自己意见,过后自己去查资料,不断思想碰撞,不断产生思想的火花。还有的语文课堂,采取个人阅读,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每人的读书感受,教师也发表自己的看法,但不强加于学生身上,等等。
一、与“人”相遇的语言课堂
我们生活在由大众媒体信息组成的大众消费生活里,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单向地发出无数信息,创造着过多嘈杂浮躁的社会资讯,同时商业主义和宣传活动运用的诗意语言与文学词汇,刺激并主宰着人们的消费观念、欲望和思想。正像后现代哲学家说的那样,基于科技与大众消费市场带来的语言洪流中,我们已经只能反复地复制语言,丧失了他们本身的“意义”而漂浮不定。脑白金的广告词就是一个反复强调语言而让人记忆而没有任何文学内容的显而易见的例证。于是,我们正挣扎于可以谓之一种“团体性失语症”的危机中。
在这么泛滥的语言信息社会里,学校的语文教育要如何来抵抗这种“失语症”?我觉得,可以从课堂教学的语言实践去寻找语言本身的人文性质,并且探求以语言为内容的语文教学方式教学课堂所拥有的种种可能。
当我们把语文课堂视为语言空间时,介于教与学之间的语言受到三种语言的支配:一是丧失个别经验和具体关系的语言,二是失去作为语言“身份”的声音和形象的语言,三是丧失对话性质的独白语言。课堂上的语言空间由教师“发问”“指示”“评价”与学生“回答”这种定型规则来组成,这个语言空间就是产生教育者(教师)和被教育者(学生)这种权力关系的系统。消除认识与表现的个性性质而将“我”这个第一人称个性以及“我”和“你”这个关系上的对话关系。在语文课堂的主要关系上,教师和学生虽然彼此运用发挥各自“角色”功能的语言,但是大家都只不过是失去有个性的语言和经验的“某个人”。在尊重学生作为一个人的个体独立性存在时,教师把单一的语言系统改成了多元化、多层次化的语言实践。这个时候,教师再也不能将自己定位在角色或权威的这种稳定空间里,同时学生也不能处于隐藏自己的安全地带。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独特的真实体验,表达自己真实的个体经验,即作为“人”的真实独特语言。
二、与“事件”相遇的语言
在语文课堂上,除了打破传统的权力式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个人意见,以师生平等合作交流的教学实践,我们在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我们还听到别人的语言,那就是别人一个一个具体而生动的“事件”。其实,作为“事件”的语言经验不仅适用于语文学科,还适用于理科、社会学科、艺术学科。而“事情”性的语言教育需要学校教师一起通过自己的语言实践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因为作为支配学校语言空间的话语,一大部分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系统,这里,我们先谈到教师在教学中所使用的“事件”语言。教师专属的学科语言和逻辑构成了教育内容,是由一个牢固的意识形态足证的系统,也是一种调节教师的实践装置。比如,教师经常使用“学习力”“课题”“目标”等等词汇,或者“追求主题”“深刻理解”“读懂”等等专门术语,都是赋予了教学过程和意义,并且控制和压抑这种过程的装置。这些数不清的概念化的语言泛滥,剥夺了教师经验的个性,失去了课堂事件的具体性和独特性,而掩盖了每个事件的真正意义。教师教学实践中需要教师自己独特的语言,以便能够表达教育教学经验的新颖性和独特性。只有教师运用自己的真实理解,投入自己的真实情感,运用自己独特的语言才能创造课堂上的“事件”语言。
三、创造“人”与“事件”相遇的语言
作为“事件”的人与语言的相遇以及作为“事件”的语言经验当然是一个以人文教育为主的语文教学中不断去探究的课题。而我们的语文教育应该先解决我们常用的语言,即在我们的语言表面上浅显易懂,但实际上原有的意义日益模棱两可并完全解体。更具体地说,语言原来给我们提供的共同的含义和形象,实际上越来越失去共同性,并丧失对话作用和传达功能,无论我们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意见,运用的词语越多越变得虚伪或者违背说话人要表达的意思,甚至有攻击别人心理以及沉默中处于混乱状态的语言原型。总而言之,我们的语文教育首先应该正视以我们的身体来表现并感受到的语言,即人的语言。
语文课堂教学应带来人和事件相遇的语言。它首先要重新认识语言,不把语言当做“工具”或者“技能”,而把语言当做“经验”或者“纽带”,不断链接人和人的思想情感、事件和事件之间的关联、人和事件之间的主客本质关系。语言在这各种关系中产生,并表达这些关系。在这个意义上,语言既是“经验”,又是“纽带”。它将以具体独特的事件为前提,针对每个人对“事件”的具体想法、独立想法,促进师生思想交流,同学间个性表现,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课堂的生动性、有效性。与此同时,这也能根治现代人对社会事件、对别人的问题漠不关心的病症。让学生自然拥有人文情怀,能热爱生活,关心他人,关注社会,真正提高人文素养,从而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教育目标。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需要的实践是将上述的具体语言当做每个人的“经验”,加之以体验并作为一种“纽带”,创造与人相遇,与事件相遇,人与事件相遇的语言教学实践。
(作者单位 福建省石狮市石光华侨联合中学)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