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课“活”“动”起来
2014-08-18方志俭
方志俭
摘 要: 初中历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初中教学中的“边缘”学科,在许多学生和家长眼中是无关紧要的副科,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改变学生对历史这门课程的不正确认识,引起学生应有重视,让大多数学生喜欢历史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历史教师面对的严峻挑战。所以老师要想方设法使历史课“活”起来,从而使学生“动”起来,作者认为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重视历史“活动”课的开展。
关键词: 历史活动课 学习兴趣 教学手段
初中历史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初中教学中处于“边缘”地位,虽然在具体课改中,很多激趣教学方法被挖掘出来,历史课堂异彩纷呈,也许课上会多一些有意思的教具,老师的课件里会多几张吸引人的图片,老师会播放一段历史电影视频,但大部分书本知识还是让学生哈欠连天。因为在中考乃至高考的大背景下,学生的学习充满了功利性,语数外等“主科”是学生的希望,历史学科成了学生和家长眼中的副科,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改变学生对历史这门课程的不正确认识,引起学生应有的重视,怎样掌握学生的心理以改善教学方法就显得非常紧迫。
笔者认为历史学科被逼入了死胡同,所以老师要想方设法使历史课活起来,那么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乐学、会学、善学呢?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重视历史“活动”课的开展,并将其落到实处。下面笔者从历史“活动”课的重要性和实施途径两方面审视历史教学。
一、历史活动课的重要性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历史活动课的特殊功能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它富于趣味性、知识性、思想性和竞争性,适应初中学生喜欢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教社教材虽然在各年级都设置了活动课,但在实际教学中真正实施的寥寥无几,笔者认为历史活动课不仅不能不上,而且要充分利用好。
1.它是常规课堂的有益补充
传统历史教学模式枯燥乏味,难以适应时代发展和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一方面为了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书本在编写时删减了很多历史史实,虽然有许多材料和图片,但学生短时间看完后便觉得索然无味。另一方面为了保证学生足够应付考试,大部分老师在历史教学中“死”讲历史或讲“死”历史,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丰富多彩的课堂课外活动能有效抓住初中生“猎奇”的心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使历史课真正“活”起来。
2.它是历史教学的真正魅力所在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变,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在读史中,人们能感悟到历史的魅力,那是信仰的魅力,是思想的魅力,是道德的魅力,是智慧的魅力,是创新的魅力。历史教学的魅力就在于激励人们主动探究历史、感悟历史。历史活动课结合教学内容,以课堂为活动阵地,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基本形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实践,在历史活动中思考,获得知识和感悟。
3.它是学生施展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
古人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要想深入了解和认识历史知识,最佳办法是亲身参与、实践体验。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求知欲强、接受能力强,学生希望在不同层面实现自身价值,历史学科正好给学生提供了这样的舞台,学生在多样的活动课中,培养了实际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契合“在做中学”、“在动中学”的理念,使历史真正“活化”起来,使学生“动”起来。
二、历史活动课的有效途径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因此,将趣味溶入活动中很有必要,笔者在具体活动课开展中做了以下设想。
1.利用校园文化主阵地
结合重大节日契机,开展系列历史活动课。通过这些活动,定能有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读书活动是体现校园文化的重要形式,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读红书·缅先烈”的历史活动课,红色书籍是有关中国革命题材的書籍,是对英雄儿女的生命礼赞,希望学生能够重温历史,体会前辈们崇高的革命情怀,缅怀先烈,重拾革命的优良传统。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学生查阅了大量红色革命故事和革命历史资料,不仅提高了阅读能力和资料收集能力,还丰富了知识,更主要的是陶冶了学生的思想情操,强化了学生的爱国意识,为弘扬红色经典、传承革命精神打下了良好基础,真正把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维一体化。
2.整合研究性学习课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模式,主要指学生在教师的辅助下,策划、执行及自我评估的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的中心任务是学生分组研习一个特定专题,老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活动课主题,也可以结合乡土文化设计新主题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专题,引导学生探究历史知识。如学生设计了《家乡历史名人考》这个总主题,接下来又分为不同的子课题,一起探讨家乡的历史名人,铭记历史人物,感悟家乡风情。又如我校有《孙子文化进校园》的课题,可以把一些小课题分给学生研究,然后让他们集中展示小组的研究成果,由此激发他们研究历史的激情,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课本学习和课外研究的整合可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所学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利用学习园地或黑板报
(1)编辑历史知识小报,按学号分组,每组需设主编一人,组织本组成员共同编辑一份历史小报,每组设固定专题,也可以按时间互换。如中华古代历史知识篇可设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外交等编辑组,结合当前所学历史知识制作手抄报,并打印成文,在知识园地集中展出。
(2)撰写历史评论。针对书本上的知识,可以以历史评论员的身份,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做出客观准确的评论,以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如巴黎和会的召开,让学生分别从英、法、美、日本、德国和中国等不同层面阐述自己的观点,从而引出会议的性质和影响。
(3)可以在黑板报上开辟一个专栏——“历史上的今天”,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上曾经发生的事件,把历史知识记忆分解到每天,趣味性加强,从而更牢固掌握知识。
每月评选出最佳编辑组和最佳评论员,引入竞争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动”起来了,历史课就“活”起来了。
4.结合社会实践活动
上个学期我们综合实践活动地点是沙家浜,沙家浜景区是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学生普遍对这样的景点没有太大热情,活动之前要求学生拍摄相关照片,查阅有关沙家浜的革命故事和历史人物,并撰写游览感悟,以在课堂上展示。或者让学生根据查阅的有关故事编成小话剧,让他们在课堂上展示。有了任务后,学生游览兴趣被激发,不再走马观花,而是分成几个小组,从不同角度了解有关沙家浜的历史。通过学生的共同努力,一次平常的社会实践活动变得更有意义,不仅探寻了革命历史文化,感受了革命精神,还提高了自身历史修养与素质。
历史活动的组织可以有其他很多形式,如历史知识抢答竞赛、辩论会等。就学生感兴趣又存在争议的人物或事件组织辩论会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例如,秦始皇的功过、洋务运动的成败等都是很好的辩题,辩论的基础是对历史人物或事件有充分了解,所以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准备素材。辩论会上,学生各抒己见,出现了不少亮点,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认知,更改变了他们对历史课的消极看法。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育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打造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的历史活动课,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艺术,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其学习探究的激情。
参考文献:
[1]初中历史.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2011.
[2]李瑾瑜.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