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学习活动中培养问题意识
2014-08-18谢美琴
谢美琴
摘 要: “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创造发明的源泉之一,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还是终身教育得以实施的保证。作者从概念的学習、定理(公式)的学习、解题实践和课题学习等方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面对学习对象积极思考,自己提出问题,在问题的驱动下,更深入地思考,寻求对学习对象的全面深刻理解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 学习活动 问题意识 数学教学
美国教育专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可以说“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创造发明的源泉之一,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还是终身教育得以实施的保证。鉴于此,我在学习活动中如概念的学习、定理(公式)的学习、解题实践和课题学习等方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面对学习对象积极思考,自己提出问题,在问题的驱动下,更深入地思考,寻求对学习对象的全面深刻理解及解决问题的办法。简而言之,就是通过提出问题学习数学,发展思维,培养数学能力。
一、在概念学习中提出问题
数学概念是反映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逻辑思维的最小单位,是组成判断和推理的“细胞”。不少学生在数学解题中思维受阻或计算出错,总是埋怨自己不聪明或做题粗心,其实更多的是由于概念不清所致。真正掌握一个概念,不仅仅以说得出来为标准。在学习概念时应细咀慢嚼,提出问题,直到深刻理解它的本质属性,对概念精准的理解有助于正确使用。
例如学习数轴时:什么叫数轴?学生很容易回答:“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教师要求学生边画图,边思考,并就数轴这个概念“咬文嚼字”,一定要提出问题。结果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
问题1:在“规定了原点”中,谁规定的?怎么规定的?画数轴时,直线画好了,是任取一点做原点都可以吗?
问题2:通常向右为正方向,那么向左为正方向可以吗?可以画竖直的数轴吗?可以的话,向上还是向下为正方向呢?
问题3:单位长度指的是一定的长度表示一个单位,要在数轴上表示500或5000怎么办?
最后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点评,同学们较好地掌握了数轴的概念。2.类比提问
类比是理性思维的一种本能,它使人预感到经验所发现的某种事物具有某种特性,可以推论到同类的别的事物也具有同样的特性。因此,类比是一种从已知到未知,探求和发现新知识的富有成效的思维方法,类比提问就是用类比的方式提出问题。
例:在讲《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一节中有这样一道例题:“求证:顺次连接任意四边形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解完后,学生又提出了如下问题:
问题1:所得的四边形可以是菱形吗?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问题2:什么情况下,所得的四边形是矩形?(受前一个同学的启发)
问题3:什么情况下,所得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师生共同努力,得到满意的答案。
3.拓展提问
数学教材里,知识是按照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循序渐进编排的,很多新知识都可以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拓展生成,因此,可让学生在知识的拓展方面提问。
例:学完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问学生有什么问题要提。
学生:既然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那么,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是不是也是一个固定值?如果是的话,是多少?又怎样证明?
推而广之,任意五边形、六边形乃至n边形,情况又怎样?
学生主动提出了这些问题,就有了解决的动力,那么转化为三角形和通过特殊到一般的解决思路,就能比较顺理成章地接受和掌握了。
三、在解题中提出问题
解题是学习数学中的常规工作,通过解题并总结拓展,能较好地巩固知识,熟练技能,提高能力。数学题是永远做不完的,怎样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做有限的题目从而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方法之一就是让学生在解题时提出问题。
1.审题时的挖隐提问
学生解题时因未发现题中的隐含条件而无从下手的事例屡见不鲜,因此,让学生在审题时自我提问“隐含条件是什么”,并努力挖掘应用,显得尤为重要。中等及以下学生大都看着题目束手无策。如果学生能提问自己“有哪些隐含条件?”,并积极思考,当发现隐含条件是“和仍是单项式的两个单项式是同类项”时,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2.发散性结论的探究提问
所谓发散性结论的探究提问指的是解题时只给出题目的已知条件部分,不给出结论。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探究,自己提出问题。学生已习惯于解决现成的问题,现在要自己找问题,会觉得新颖、好奇,这样更具有挑战性,更能激起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进行积极的发散思维,努力寻找多种问题,而问题一旦解决,他们在精神上就会得到极大的满足,自然激发更强烈的探索热情。
四、在课题学习中提出问题
在课题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思想方法,因此组织课题学习活动时,教师应当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课题的研究过程,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解决方法,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和思考,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总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习,即教会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学生一旦形成了问题意识,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只有在不断试图提出问题,努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会形成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品质。尽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非一朝一夕之事,然而,只要我们有心为之,日积月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那么学生的“问题意识之花”迟早会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