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色彩课程教学体系的思考
2014-08-18陈崇刚
摘 要: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属于美术教学的策略问题,因为设计色彩教学同美术的其他课程一样是讲效率、讲规范的。应该注意避免用色彩的感性去掩盖和替代色彩教学规律的误识。色彩设计可以主观甚至偏激,设计色彩教学却必须是客观的—这是由他们各自的不同取向所决定的。本文将结合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色彩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色彩课程;教学
课程的设置是一个引发点,引导学生将其扩展和延伸。在作业的布置中对学生明确教学设计和要求,阐述课题的基本概念和内容,由教师提出限定性的多种具体条件,确定主题、性质及方式等要素,再由学生自行选择完成作业。要求学生通过课题作业练习,用自己的思维能力表现个性化的图式,避免程式化和概念化的表现方式,在观察、发现、分析过程中获得自己的视觉语言。[1]
1 当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色彩课程教学的现状
1.1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思维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传统的教学基本上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其弊病则是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
1.2 色彩课程内容体系不完善
由于设计色彩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具有概括和统摄的性质,所以它应该是完整的,不能有结构项目上的缺失。事实上,近年来国内专家不少的教学主张都从其自身的角度追求体系结构的完整性,这可从相关论著、教材和论文中看出来。但由于种种原因,它们的完整性还是不够的。[2]为了进一步实现体系结构的完整性,就需要对这些相关论著、教材和论文的体系结构进行优化整合,并要对课程实践做出较全面的考察和概括。
2 构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色彩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性
艺术之间的相互“越界”是当代艺术发展的趋势,也是当代教学的发展方向。课程之间须相互吸收融合,改变过去互不关联的状态,只有旧的秩序被打破,才能建立新的秩序,形成新的突围,从而达到新的和谐。色彩与色彩构成课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必然趋势,打破课程的严格界限,为了共同的目的进行必要的整合。能否整合,目前尚无定论,有待专家论证,由于个人能力和水平限制无法完成。如单纯延续传统写实色彩写生训练是不能适应当今设计基础的需求,但我想吸收两个课程的特点和内容,通过色彩课程形式带动对色彩构成原理的学习。我们目前理解的色彩构成是作为设计基础课程,是由过去的三大构成派生出来的。色彩课是过去造型基础的训练内容,重写生、表现和感受。前者偏理性,后者重感性,重实训,用相关的构成理性知识指导色彩训练,使感性与理性相互结合,在色彩课程渗透色彩构成原理,但又有所偏重,不能面面俱到,通过生动而感性色彩写生训练进行反馈,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3]当今色彩构成理论如作为独立色彩学理论研究当无可厚非,但作为设计的基础课教学还需发展,如何把深奥的色彩学理论简单化、通俗化、适用化,使学生便于理解、消化,通过感性化的色彩训练提高综合造型能力。我想这样才能适合当今美术院校学生的特点。
3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色彩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
3.1 完善教学方式,凸显专业色彩
不管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这两种教学模式各有其优势与不足,不能简单地相互取代。因此,应该将这两种模式彼此取长补短,相辅相成,努力做到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既注意教师的教,又注意学生的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4]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出发,学生是教学的中心,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但是,这种教学模式由于强调学生的“学”,必须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加以配合,尤其当学生自主学习和自由度过大时,注意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
3.2 注重教师引导,兴趣激发潜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起引导作用的,这种引导作用体现在对设计色彩课程教学模式的科学设计,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不过分注重于画面表达技能的传授,不压制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产生对设计色彩的好奇,给学生提供对知识融会贯通的情境和空间,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探索设计色彩的规律。而在教学中真正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应更多地体现方便学生的学,给学生较多的思考机会。设计色彩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始终让学生处于学习的主动地位,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对色彩创造的主观能动性,构建自己对设计色彩的认知系统,并把所学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能够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思想上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来设计教学模式。教师的引导要遵循色彩的发展和基本规律,即色彩原理。使学生了西方从古到今及近现代色彩的发展:从原始时期,古希腊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到后现代主义时期色彩艺术的发展:东西方色彩比较,色彩对当代设计的影响,解析大师艺术作品及现代设计作品。讲授色彩基本原理和规律,如色彩基本概念,色彩的配色,色彩的对比,色彩的协调,色彩的空间效果,色彩与形状的关系,色彩的联想等。
3.3 优化作业设计,实践提升技能
作业是学生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们在入学前为了应试凭直觉的感受画了大量的色彩写生练习作业,缺乏系统造型理论的支持,画到一定程度很难有深度和质的飞跃。考进大学后进行系统的训练,首先强化对色彩理论知识的普及,如古今中外造型史的发展及每个历史时期形态的特点,它的代表作品和艺术家。这时利用收集的大量资料通过幻灯的形式给学生看,给学生增加信息量,学生们看后感觉很兴奋,很新鲜,很有兴趣,以开阔学生的大脑思维和想象力,觉得色彩并不是考学前的单一写实模式;再有给学生讲解色彩研究基本规律,这就需要把传统的构成课进行改良,结合大师作品进行授课,如何通过自然色彩寻求主观色彩的表现,并进行提炼、归纳。这个单元不能等同于构成课不展开练习,它强调实训性,使学生掌握最基础的原理并能实际应用解决问题,在课下的课题完成过程中如何把学到的理论知识渗透到学生的作品上,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4 结论
艺术设计高等教育的宗旨是既要使培养对象接受和掌握知识,又要发展能力思维、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为了达到这样的教育目的,就必须进行一系列以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培养为核心的教育体系的改革。而课程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无论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都需要通过具体的课程来实现,它归根究底是“教什么”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艳.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构成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艺术科技,2014(11):332.
[2] 郑丽伟.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研究[J].学周刊,2014(10):4-5.
[3] 温怀宇.试论油画专业色彩课程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4(2):114.
[4] 冯大康,龙向真.艺术设计专业素描、色彩课程考试改革创新模式的探索[J]. 美术教育研究,2013(21):108-109.
作者简介:陈崇刚(1974—),四川雅安人,副教授文学学士,研究方向:美术基础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