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侧带蒂腓骨转移治疗创伤性胫骨骨髓炎、骨缺损

2014-08-17陈宏峰甄相周杨彦亭远东涛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4年1期
关键词:窦道骨髓炎腓骨

陈宏峰 王 亮 甄相周 杨彦亭 张 兵 远东涛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骨科 漯河 462000

高能量创伤所致的严重胫骨开放性骨折,若处理不当,常发生胫骨慢性骨髓炎合并大段死骨形成。由于炎症反应反复发作、骨破坏坏死,或清创时去除大块死骨,最终将导致大段骨缺损。这种病例常经历多次手术,小腿软组织中有大量瘢痕形成,血管条件往往不理想。故临床上处理较为棘手。我院2007 -01—2011 -01 间采用同侧带蒂腓骨转移(ipsilateral pedicle vascularized fibula transportation)的方法治疗6例创伤性胫骨慢性骨髓炎、骨缺损的病例,随访6~51个月,疗效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例,男5例,女1例,年龄28~52 岁,平均40 岁。损伤原因:5例为车祸致胫骨开放性骨折,1例因爆炸伤导致胫骨开放粉碎性骨折。其中5例既往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1例行石膏外固定保守治疗。后均因继发感染导致骨吸收,形成骨缺损。清创去除死骨后胫骨缺损范围为5~8 cm,平均6.1 cm。4例患者小腿胫前有窦道形成,伴脓性渗出。详细资料见表1。其中2例慢性骨髓炎无明显感染征象患者一期行腓骨转移手术,4例急性骨髓炎患者经过1 期清创、填充抗生素骨水泥间隔物后3~6个月后再2 期行腓骨转移术。

1.2 手术方法 (1)术前准备:术前均常规行X 线摄片、CT 扫描和下肢血管造影,以明确骨缺损和下肢血管状况。急性感染、伴有窦道渗出者,取窦道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并根据实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全身用药4~6周控制感染,同时加强创口换药。慢性骨髓炎、无明显感染征象者,可一期行腓骨转移手术。(2)病灶清除:急性骨髓炎伴有窦道形成的患者,若经抗生素和创口换药处理无效,可行清创术彻底清除感染病灶。术前沿窦道注入2~3 ml 亚甲蓝使坏死病灶染色,去除死骨,彻底去除无活力的坏死组织,用3%过氧化氢及生理盐水交替冲洗3 遍,并以洗必泰溶液浸泡10 min,彻底咬去硬化骨,打通髓腔,以拌有敏感抗生素的骨水泥置于骨缺损区,维持患肢长度。清创术后3~6个月,待窦道完全愈合,复查血常规、CRP 无感染征象后可行同侧带蒂腓骨转移术。(3)同侧带蒂腓骨转移:采用硬膜外或全身麻醉。取侧卧位,患侧在上。取小腿后外侧弧形切口,起自腘窝后外侧缘,至外踝上方,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深筋膜,经腓肠肌与腓骨长肌之间隙进入,拉开拇长屈肌,暴露腓血管,分别向远近端延长游离。根据胫骨缺损的部位选择腓骨瓣截取的位置,并选择合适的血管蒂。若为胫骨中上段缺损,可选择以腓动脉为蒂的顺行骨瓣,分离腓动脉至其与胫后动脉分叉处,以使骨瓣达到最大的活动度;若缺损部位在胫骨中下段,可选择以外踝上方7~13 cm 的腓动脉与胫后动脉交通支为蒂的逆行骨瓣,但在切断近端腓动脉蒂之前需先将其夹闭,观察腓骨瓣的血运情况,如果骨瓣血供良好,方可结扎切断;如果缺损在胫骨中段,顺行和逆行骨瓣皆可。伴有腓骨陈旧性骨折者,在截取腓骨时应尽可能避开骨折的部位。暴露胫骨骨缺损处,取出填充的骨水泥,局部剥离胫骨外侧骨膜,切除骨端间纤维组织及硬化骨端,凿通髓腔。根据切除腓骨之两端形状和长度,在胫骨两端凿槽。带蒂腓骨上下两端分别嵌入胫骨上下两端骨槽内,各以两枚皮质骨螺钉固定腓骨段两端于胫骨上。如果固定仍不够稳定,则用桥式锁定钢板置于胫骨后外侧跨移植区加固。如果切取腓骨远端低于在踝关节面上5 cm,会影响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下胫腓联合处需打磨植骨融合,并以2 枚3.5 mm 松质骨螺钉固定。逐层缝合切口。长腿石膏托固定。(4)术后处理:如果固定不够坚强,石膏托固定6周,然后去除石膏托,进行踝关节和膝关节的被动和主动活动。如果固定可靠,术后1 天即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患肢膝关节和踝关节的被动屈伸活动。术后1周可进行CPM 机功能锻炼并开始主动活动。术后6周可拄拐不负重行走。术后3~6个月随访摄X 片示转移腓骨愈合后方可开始部分负重行走。一般6~8个月后方可完全负重。

1.3 疗效评价 肢体功能按照Enneking 系统[1]进行评价,其内容包括肢体疼痛、功能活动、自我感觉、支具使用、行走功能及步态改变等6个方面,每方面按患者自述和功能评测结果记为0~5 分,6个方面的总分除以满分(30 分),即可得出患肢达到正常肢体功能的百分比。影像学评估则按照国际挽救肢体讨论会上制定的“同种及带血管骨移植放射学评价方法”[2],包括移植骨愈合速度、骨折吸收、移位以及移植骨直径变化比较等内容。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51个月,平均29.5个月。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愈合,愈合时间4~6个月,平均5个月。移腓骨愈合后均明显增粗,接近胫骨水平。术后患肢功能评分17~27 分,平均22 分。无骨髓炎复发及再骨折发生,没有患者出现关节僵硬、踝关节不稳等并发症,亦无神经损伤和内固定松动断裂发生(见表1)。

表1 创伤性胫骨骨髓炎、骨缺损病例资料

3 讨论

3.1 胫骨骨髓炎、骨缺损的治疗方法 胫骨骨髓炎继发长段骨缺损的处理是非常棘手的问题。选择短缩肢体或是截肢虽然治疗周期短,但是往往很难让患者接受。目前的主要的重建方式包括:用不带血供的髂骨块移植、同种异体骨移植、Illizarov 骨延长术进行骨搬运以及带血供的骨移植等。而对于超过6 cm 的大段骨缺损,最佳的治疗方式还是带血供的骨移植[3-4]。

不带血供的骨块往往同时包括有活力的和坏死的骨块,而在骨愈合的过程中,坏死部分很难被有活力的骨块爬行替代,尤其是缺损较大时,很容易出现延迟愈合或是不愈合。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的愈合时间也较长,且排异反应较大。Illizarov 的牵张成骨技术用于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有其独到的优点,但是它也有钉道感染、骨接合处不愈合、带支架时间长等缺点,而且其临床操作较为复杂,治疗周期长,影响了其临床推广。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带血供的骨移植已经成为治疗骨髓炎继发长段骨缺损的主要方法。带血运的骨块不但可以修复骨缺损,还可以增强受区的抗感染能力,减少了感染复发和再次感染的风险。而相对于髂骨、肋骨等其他植骨来源,腓骨移植在治疗四肢长管骨骨缺损时更为理想:(1)腓骨在断面呈三角形,是以皮质骨为主的长管骨,具有良好的抗弯曲和支撑的力学特性;(2)腓骨移植后,生物力学环境发生改变,在应力的不断刺激下,腓骨的骨膜下可以不断成骨增粗,逐渐胫骨化,可部分代替原胫骨强度;(3)腓骨长度较长,可以修复较大的骨缺损,Ito 等[5]曾报道了切取26 cm 长的腓骨进行移植并获得成功。

3.2 手术时机的选择 进行腓骨移植术的手术时机需要根据患肢的感染控制情况来确定。如果感染控制较好,可以1 期清创去除死骨并行腓骨移植重建。而若合并急性感染我们则采用分期手术治疗的方法。首先彻底清创,去除死骨及无活力的软组织,并以伴有敏感抗生素的骨水泥填充于骨缺损区。术后继续抗感染治疗,3~6个月后待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后再行骨重建术。这样可以有效的预防腓骨移植术后感染复发。有文献报道,1 期行骨重建术的术后感染复发率高达30%[6],我们对4例急性感染的患者采用了分2 期治疗的方式,随访过程中未出现感染复发。用拌有敏感抗生素的骨水泥填充于骨缺损区,可以维持肢体的长度,同时抗生素的局部使用也有利于感染的控制。至于拌入骨水泥中抗生素的选择并不确定,浅表窦道的细菌培养结果有时并不能代表深部感染灶的感染情况。根据我们的经验和既往文献报道,约70%的感染由凝固酶阴性的球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而其中一半均为耐甲氧西林的耐药菌[7]。在选择抗生素时,可以使用万古霉素等广谱糖肽类抗生素,与妥布霉素联合使用可以更加精确的控制感染。

3.3 同侧腓骨转移和游离腓骨移植的比较 采用带血管的腓骨瓣修复胫骨长段骨缺损的方法主要有2 种:一是取健侧带血管蒂的游离腓骨移植(free vascularized fibular graft),另外是取患侧带血管蒂的腓骨转移。Taylor 等[8]在1978年最早报道了第一例游离腓骨移植,这种手术方式保留了患肢腓骨的支撑作用,而且同时也保留了小腿部分肌肉的附丽点,有利于患肢术后的骨愈合和功能恢复。文献报道[9],游离腓骨移植和同侧腓骨转移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前者的骨愈合时间和功能恢复情况均要优于后者,本组6例患者均为高能量损伤,且大都接受过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小腿内有大量的瘢痕组织,术前血管造影显示胫前动脉变细,血管条件较差。进行游离腓骨移植难度较大,所以选择同侧腓骨转移术更为安全可靠。和游离腓骨移植相比,同侧腓骨转移具有以下优点:(1)手术避免了吻合血管,难度较小,成功率高,缩短了手术时间;(2)保留了胫前动脉;(3)保留了腓骨周围的软组织和主要血供;(4)减少了供区的并发症;(5)转移腓骨表面可以植皮。所以该术式在处理软组织和胫前血管条件欠佳的胫骨骨髓炎、骨缺损病例时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同侧腓骨转移后早期强度较低,且无法处理同时伴有较大软组织缺损情况下的重建。而若同时合并大面积的小腿肌肉损伤,则不宜进行同侧腓骨转移,因为在分离腓骨的同时会进一步加重肌肉的损伤,导致术后严重的小腿和足部功能障碍。同样,如果患肢胫后动脉被阻断或腓动脉是足部的主要供血动脉,也应视为同侧腓骨转移术的禁忌。因此术前进行血管造影评估下肢的血管情况是十分必要的。

Chacha 等[10]用同侧腓骨转移的方法治疗了11例因创伤继发感染所致的胫骨骨缺损的患者,缺损范围在2~12 cm,平均随访42个月,移植腓骨愈合时间4~6个月,除1例患者因继发腘动脉血栓而截肢外,其余10例患者成功。Atkins 等[11]用同样的方法治疗5例创伤性长段胫骨缺损的患者,其缺损范围在12~18 cm,术后以Illizarov 环形外固定支架固定,效果满意。Toh等[12]同样采用同侧腓骨转移治疗19例胫骨骨缺损患者,缺损范围1~11 cm,术后随访98个月,1例患者术后再发骨折,2例出现延迟愈合,其他疗效满意。本研究中6例患者采用同侧腓骨转移治疗均成功,随访期间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固定方式的选择。

同侧腓骨移植后,由于缺少腓骨支撑作用,患肢处于相对不稳定的状态。为达到腓骨与胫骨良好的愈合,稳定固定十分必要。文献报道有单独使用螺钉固定、外固定支架固定或钢板内固定。由于单独使用螺钉固定强度有限,术后往往需要辅以石膏或支具外固定,影响患者早期的功能锻炼。外固定支架存在钉道感染的风险,同时长期使用支架给患者的生活也带来了很多不便。本研究6例患者使用了螺钉联合钢板桥式固定的方式,保证腓骨两端都与胫骨紧密接触,并且术后允许早期进行功能锻炼。随着锁定技术的推广,利用锁定钢板来固定转移的腓骨也有文献报道[13],锁定技术利用其内固定支架的原理可提供很好的角稳定性,使移植部位的压应力经过钢板传导,减少局部的应力集中,从而减小再骨折和内固定失败风险。另外锁定钢板不需与骨面紧密贴合,避免了对髓外血供的进一步破坏。本研究中有1例患者使用了LCP 进行固定,效果良好,术后第1 天即允许功能锻炼。

综上所述,严重创伤所致胫骨骨髓炎、骨缺损,经过多次手术治疗,遗留大量手术瘢痕,软组织和血管条件往往不理想,修复重建困难较大。选择同侧带蒂腓骨转移进行治疗,具有手术操作简单,风险小,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结合螺钉和钢板进行固定,固定强度高,有利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本组6例患者采用同侧带蒂腓骨转移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1]Enneking WF,Dunham W,Gebhardt MC,et al. A system for the functional evaluation of reconstructive procedures after surgical treatment of tumors of the musculoskeletal system[J].Clin Orthop,1993,286:241 -246.

[2]Chew WY,Low CK,Tan SK. Long-time results of free vascularized fibular graft. A 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evaluation[J]. Clin Orthop,1995,311:258 -261.

[3]Gordon L,Chiu EJ . Treatment of infected non - unions and segmental defects of the tibia with staged microvascular muscle transplantation and bone-grafting[J]. J Bone Joint Surg Am,1988,70:377 -386.

[4]Green SA . Skeletal defects. A comparison of bone grafting and bone transport for segmental skeletal defects[J]. Clin Orthop Relat Res,1994,301:111 -117.

[5]Ito T,Kohno T,Kojima T. Free vascularized fibular graf[J]t. J trauma,1984,24(88):756 -760.

[6]Donati D,Biscaglia R. The use of antibiotic -impregnated cement in infected reconstructions after resection for bone tumours[J]. J Bone Joint Surg Br. 1998,80(6):1 045 -1 050.

[7]James PJ,Butcher IA,Gardner ER,et al. Methicillinresistent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in infection of hip arthroplasties[J]. J Bone Joint Surg Br. 1994,76:725 -727.

[8]Taylor GI,Miller GH,Ham FJ. The free vascularized bone graft[J]. Plast Reconstr Surg,1975,55:533 -544.

[9]曾剑文,朱庆生,边子虎,等. 带血管蒂腓骨移植(位)治疗胫骨骨髓炎并骨缺损[J].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4,6(2):237 -239.

[10]Chacha PB,Ahmed M,Daruwalla JS .Vascular pedicle graft of the ipsilateral fibula for non -union of the tibia with a large defect. An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study[J]. J Bone Joint Surg Br,1981,63:244 -253.

[11]Atkins RM,Madhavan P,Sudhakar J,et al. Ipsilateral vascularised fibular transport for massive defects of the tibia[J]. J Bone Joint Surg Br,1999,81:1 035 -1 040.

[12]Toh S,Tsubo K,Nishikawa S,et al. Ipsilateral pedicle vascularized fibula grafts for reconstruction of tibial defects and non-unions[J]. J Reconstr Microsurg,2001,17:487 -496.

[13]张长青,刘旭东,盛加根,等. 锁定钢板结合游离腓骨移植治疗下肢长骨大段骨缺损的临床研究[J].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8,10(5):401 -404.

猜你喜欢

窦道骨髓炎腓骨
腓骨肌萎缩症外科治疗专家共识
骨髓炎的诊治原则
右胫骨Brodie脓肿急性发作伴软组织脓肿及窦道形成1例并文献复习
腹部手术后腹壁窦道形成原因及处理
小儿股骨颈血源性骨髓炎误诊1例
慢性窦道的诊治
腓骨肌萎缩症患者的肌电图诊断特点
腓骨肌腱脱位的诊断与治疗
综合护理干预在胫腓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
经窦道造影判断螺旋CT 观察胆道引流术后T 管窦道的可行性研究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