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的发展策略

2014-08-16李谋涛林楷力

宿州学院学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体育赛事志愿志愿者

李谋涛,林楷力

1.黄山学院体育学院,安徽黄山,245041;2.吉首大学体育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的发展策略

李谋涛1,林楷力2

1.黄山学院体育学院,安徽黄山,245041;2.吉首大学体育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为更好地发展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的志愿服务事业,对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重点分析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1年深圳大运会志愿者的动机,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与保障方面的情况,归纳了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的特征:一是我国志愿服务有充足的人力资源;二是高校大学生是志愿服务的主体;三是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社会经济效益可观。最后提出了完善大型体育赛事志愿服务宏观理论与微观实践体系,合理使用志愿者资源中“共性”与“个性”,完善志愿服务的保障体系等方面的发展策略。

大型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现状与发展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21世纪以来,我国先后成功地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女足世界杯、ATP网球大师赛等一系列大型综合性或单项体育赛事,这不仅显示了我国的综合实力,也推动了大型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的发展。目前,志愿服务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并认同,志愿服务领域不断扩大,体育赛事志愿服务水平已经成为评价体育赛事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志愿服务发展越来越吸引学者的关注。

1 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志愿服务分析

大型体育赛事是指由一个权威体育组织(国际奥委会、洲际奥委会、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国家体育最高组织机构)主办,某个国家、地区、城市承办的多个单项体育运动项目竞赛活动或某一单项体育运动竞赛活动[1]。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与2011年深圳世界大运会等大型综合体育赛事在我国不同城市的成功举办,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志愿服务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筹备、策划、组织、招募、选拔、培训与管理等方面都建立起科学、合理、有序的工作机制。志愿者在大型体育赛事举办期间要为参加大赛的运动员、裁判员、技术官员、记者、观众提供包括接待、医疗服务、语言翻译、外事接待、赛场场馆管理、礼仪服务、训练比赛、咨询联络、安全保卫等志愿服务,由于工作复杂,增大了志愿服务的难度。随着体育赛事规模的扩大,对志愿者的数量要求越来越多,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对志愿者在赛前合理选调、赛中有效组织与赛后安全解散是志愿服务面临的新型难题。只有在志愿者招募、遴选与培训过程中启迪他们志愿服务理念并进行科学化的组织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志愿者的聪明才智,确保赛事的成功举办。

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志愿服务起始于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当时,亚组委与共青团北京市委组织的在册 “义务服务人员”达20万人,实际服务亚运会的“义务服务人员”超过40万人(表1)。可以说亚运会的志愿服务拉开了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的序幕,同时也标志着我国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的正式启动[2]。随着更多更具影响力的体育赛事登陆中国,我国的体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的内容不断升级,服务手段更加多样化与现代化,服务理念已进入大众生活。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把我国的志愿服务推到了全新的高度,以此为契机,在充分吸收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志愿服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的运作,我国体育赛事志愿服务无论是在宣传动员还是招募与培训中都呈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

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虽然我国的体育场馆设施已经达世界领先水平,但是志愿服务明显滞后于场馆设施的建设速度。西方国家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在体育志愿服务理论的探索方面已经形成了从筹备、组织到管理一整套的完善体系,很多志愿服务的实践经验形成了共享。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体育志愿服务开展较迟,目前仍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在开展过程中,体育志愿服务资本薄弱、体育志愿服务缺少资金投入、管理上政府行为过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尚未形成、志愿服务招募制度与遴选机制尚未建立、保障体系也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解决。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型体育赛事落户我国并成功举办,符合我国国情的志愿服务体系与管理模式也开始逐步形成,为我国未来举办更多、更大、更具影响力的大型体育赛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表1 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的概况

2 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特征

2.1 充沛的人力资源

我国是人口大国,志愿者在数量上具有明显优势。调查显示,我国15岁以上的人口约占总人口数的80%,这就意味着,全国有能力参与到志愿服务的人员是相当充足的。而且随着教育水平的提升,我国的人口素质得到提高,因此,能够为赛事服务提供大量的高素质人员[3]。我国政府在1990年北京亚运会举办期间,组建了北京市义务服务队20万人投入到亚运会的志愿服务中去,标志着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志愿服务正式起步。截至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参加的志愿者接近100万人。因此,每一届奥运会闭幕式上,都有对优秀志愿者服务的奖励环节,充分体现了对志愿者服务价值的嘉奖。

2.2 高校大学生是主体

大型体育赛事志愿服务作为高校学生走入工作岗位的平台之一,对他们社会经验的积累与公共关系的处理大有裨益。近年来,高校大学生作为大型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的主体力量,对赛事的成功举办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共有147万志愿者参与到奥运会的服务中来,7万多名赛会志愿者直接为赛会提供服务,40万城市志愿者在城市和场馆周边提供城市志愿服务,100万社会志愿者在全市社区乡镇开展志愿服务,其中大学生志愿者人数占赛事志愿者的80%,这表明大学生赛事志愿者已经成为大型体育赛事志愿者的生力军[4]。

2.3 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目前,我国在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的宣传、招募、培训、组织、管理等方面,政府是主导力量。尤其是共青团和体育管理部门,在政府的支持下,使得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的活动最大程度上获得政策和物质上的支持。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权威性,体育赛事志愿服务活动能够迅速得到广大民众的积极响应与配合。强大的政府功能保证志愿服务的纯洁性和公益性,民众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

2.4 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

志愿者是指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不计报酬、奉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的人。因此,志愿服务的精髓是不求回报,自愿付出。志愿服务是现代文明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型体育赛事志愿服务按照工作的职责与范围,参照同种类工作的市场价值折算成工资,将是一笔巨大的开支,这无疑为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带来巨大的负担。志愿者不仅可以为大型体育赛事提供人力资源,节约了赛事的成本,也向全社会诠释了与人为善、有爱无碍、平等尊重的志愿精神,真正地展示了志愿服务的价值与魅力,促使更多的人参与到对社会发展有深远影响的事业中来。志愿服务可以给地方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志愿服务所秉承的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因此,大型体育赛事志愿服务所产生社会经济效益有助于形成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好的社会环境。

3 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志愿服务发展策略

3.1 完善大型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的宏观理论与微观实践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为了彰显我国在大型体育赛事举办方面的综合实力,将会有更多的世界性大型体育赛事落户中国。因此,有关大型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理论越来越受到关注,为了更好完善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的宏观理论与微观实践体系,当前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夯实。

3.1.1 宏观上构建大型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理论体系

目前,国内外有关大型体育赛事志愿者与志愿服务的研究日渐成熟,大量的文献、专著主要侧重于某些专题或者某个方面,难以形成理论体系。因此,对世界上进行大型体育赛事志愿服务有影响力的专家与著作中具有代表性的论述进行宏观统筹,整理普遍性与专业性的观点,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志愿服务研究资料。特别是对奥运会、洲际运动会与足球世界杯等大型体育赛事或单项体育赛事中志愿服务的理论进行归纳分析与系统升华,从而形成完整的并带有普遍适用价值的志愿服务理论,以便指导国内大型体育赛事志愿服务工作。

3.1.2 微观上量化大型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的实践措施

世界上每年都有重大影响的大型体育赛事在世界的不同城市举办,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相同的体育赛事在不同地域举办与不同的体育赛事在相同的地方举办都能提供丰富的研究素材。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为我国的志愿服务理论提供了大量的实践素材,因此,要重视在实践中总结理论,微观量化在体育赛事志愿服务活动获取的实践经验。针对相同的体育赛事在不同地域举办,应该探究其规律,并上升至理论高度;针对不同的体育赛事在相同的地方举办,应立足于当地的实情,总结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成功做法,并升华形成理论。通过微观量化实践的方法,分析并汲取成功的经验,分析并找出实践中的缺陷,寻求解决方法。以此作为依据,在构建完善的大型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理论与实践体系的路途中,要坚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型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的理论体系。

3.2 合理使用志愿者资源中的“共性”与“个性”

目前,我国的志愿服务是在党政的统一组织安排领导下,由共青团、民政系统召集,依托高校、企业、社区、民间组织等方面社会资源,为体育赛事志愿服务提供丰富、充实的外部资源[5]。

唯物辩证法认为,“共性”即普遍性,“个性”即特殊性,两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是辩证统一的关系[6]。根据大型体育赛事与志愿者资源的特点,可以将大型体育赛事志愿者的资源分为“共性资源”与“个性资源”。大型体育赛事志愿者的“共性”与“个性”资源必须要充分考虑合理设计,设计出一套既适于“共性”又适于“个性”的资源配置方案,使志愿者将个人的才能在志愿服务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大型体育赛事对志愿者的数量有巨大需求,由于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性格、兴趣、爱好、专业各不相同,如何对其进行科学与高效的组织与管理,以免造成大量的人力资源浪费;如何使志愿者对自己工作的环境感到舒心,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都是需要面对的问题。因此,应从“个性”上下功夫,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实际的需求,尽最大的努力把个人的意愿、能力与岗位需求结合起来分配工作。如外语水平高的志愿者可以安排到翻译部门,领导能力强的分配到组织管理部门,交际能力强的可以去做引导、陪同工作。在志愿者招募与遴选的过程,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对志愿者的个性、专业、能力进行多方面考察,做到分门别类,使人尽其才,形成一股合力,为大型体育赛事的官员、裁判员、运动员、记者等人员提供优质的志愿服务。

3.3 完善志愿服务的保障体系3.3.1 立法保障

在体育赛事中,保障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切身利益,不仅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更为志愿者在服务中解决了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提供最基本的保障。志愿服务秉承自愿、自主、自由的理念,建立立法保障机制是保障志愿者身心不受侵害最直接的手段。大型体育赛事志愿者要面向不同的服务人群,处理不同的突发事件,只有实现志愿者的个人与团体的立法保障,才能实现大型体育赛事志愿服务总体目标。目前,我国暂无国家层面上对志愿者从事志愿服务工作法律,大众在志愿服务中权力与义务不明晰,权益在某些时候得不到最基本的保障。因此,加快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的立法保障工作已迫在眉睫,只有如此,才能形成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

3.3.2 制度保障

要保障大型体育赛事志愿服务高水平、高质量、有序的运行,就要有一个好的规划、一个科学的工作目标与一套有效的制度[7]。在总结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管理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招募与遴选”“培训与调配”环节制度保障显得格外突出。如何圆满完成大型体育赛事志愿者招募与遴选工作,主要从招募信息的公告、招募方式的确定、遴选程序合理性方面做文章。建立志愿者招募、遴选、登记到日常管理的制度,在发布招募信息时,提出具体的服务要求,在已招募在册的志愿者中进行筛选,包括专业、爱好与技能等,以确定岗位合适人选。

“培训与调配”环节是志愿服务制度建设的重中之重,它关乎到志愿者能否圆满完成组委会交给的服务工作。培训的目的是要让志愿者学习与熟知与大型体育赛事相关的各种知识,从中获得志愿服务的技巧与技能,如礼仪、引导、协调、翻译、急救、外事接待、安全保卫等。志愿者的科学“调配”是一个系统工程,建立科学合理 “调配”志愿者的工作制度,把具体岗位要求与志愿者专业、特长有机结合起来,确保工作顺利圆满完成并能充分调动志愿者服务的积极性。另外,大型体育赛事组委会应依据任务对志愿服务划拨工作专项经费,重点给予一线志愿者经费支持。为志愿者制发身份注册卡、配发工作服装和基本装备、提供志愿服务期间餐饮、保障外出志愿服务活动中交通费用以及购买服务期间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

[1]李亚平.第三域的兴起:西方志愿工作及志愿组织理论文选[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72

[2]王子朴,杨铁黎.体育赛事类型的分类及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12):24-28

[3]何珍文,王群.试论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活动对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2):70-71

[4]王蕾,李爽,阿拉木斯等.我国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现状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1):70-71

[5]吴绮君.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创新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院,2012:1-4

[6]杨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8

[7]陈涌.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志愿服务项目管理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研究生院,2010:21-34

(责任编辑:李力)

10.3969/j.issn.1673-2006.2014.11.027

2014-09-10

安徽省教育厅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徽州民俗体育的传承与保护研究”(2013SQRW082ZD)。

李谋涛(1987-),湖南永州人,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

G812

A

1673-2006(2014)11-0093-04

猜你喜欢

体育赛事志愿志愿者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2022年冬奥会对中国体育赛事转播的影响
巧用“体育赛事”解释相遇与追及的两类典型问题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体育赛事品牌化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