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阅读教学为写作训练提供支架

2014-08-15乌国萍

课外语文·下 2014年7期
关键词:柏油屠杀泥泞

乌国萍

【摘要】内容空洞单调、情感虚假在学生作文中并不鲜见,让学生回归到最本真的心态,利用好现有的素材,写下自己最真切的感受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根据文本不同的特性,在阅读教学中挖掘有用的写作资源,从细节、创新、情感等方面为学生的写作训练提供支架,为写作与阅读的创新提供鲜活的实践案例。

【关键词】阅读;写作;支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支架式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教学

法。[1]

现今,学生的作文中出现了“作文说谎”现象,一种是没有东西可写,不得不编造;一种是写了真实的,但由于技术不纯熟,却使“真的”写的像假的。为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笔者结合阅读教学,进行了支架式教学的尝试。

一、取诗歌之精华,化“凝练”为“丰满”

诗歌的语言凝练,存在着许多意义的空白点和不确定之域,对师生都充满着“召唤性”,为了让学生更有针对性,不偏离地表达细节内容,在教学《望江南》时,我为学生提供了以下写作训练支架:

1.再读《望江南》,根据你对词的理解,圈画出词中你认为能够细致地展现诗歌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的词语。

2.将圈画的词语,能经过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加入一些细节,适当地运用一些修辞,再现《望江南》情境。

附学生成果:

圈划的词语: 梳洗 千帆 不是 斜晖 肠断

东方的第一缕阳光是期待,是盼望,是开始。地上还是湿润的,黎明的露珠还未醒来,只有草丛中响起稀稀疏疏的声音,打破了这只属于黎明的沉静。

挽上发簪,插好头簪,画上柳眉,将胭脂晕开在脸颊上,最后勾勒出红唇的轮廓,披上白色轻纱霓裳,慢挪脚步踏至望江楼。

闪烁的目光眺望在春江上,数只白帆,在晨曦的沐浴下向东游去,目光跟随着来来往往的帆船上,时而惊喜,时而黯然。或许是累了,或许是失望了,颓然倚靠在窗边,但是目光还是紧随着每艘船,不放过任何一艘。

斜晖脉脉,日光像是耗尽精力般变得温柔无比,虽然温暖,却总觉得少了一丝活力。她的目光不再热烈,只是惆怅地望着江岸、江水以及周围的船只。抚手衣裳,起身准备离去。回头再环顾周围,对啊!那是他们分离的地方,是她唯一的寄托,怎能放弃呢!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2]就是说阅读要抓住文本解读的关键处,开掘言语多侧面的内涵。诗歌中选择的词语可能由于学生的感悟不同,有所差异,但是重要的是让学生能保持言语警觉和敏锐,逐渐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只要学生去读、去感悟、去想象,词语的选择就为学生自己的写作搭建了一个支架。

二、换小说之角度,拟“他人”为“自己”

小说的叙述视角调节着叙述的内容,钳制着读者的阅读视野,限制着小说文本意义的产生。[3]

在教授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结束的时候,设计了这样一个写作支架:在“于勒”“我”“菲利普夫妇”“姐姐”“姐夫”“书信”“大海”“牡蛎”等角色中择其一,通过想象,以第一人称再现课文内容。

附学生作品:

这里,我是那10个铜子……

我就是那10个铜子的小费。我一直长时间住在菲利普的黑色裤袋里,暖暖的,躲过了冬季,错过了春的妖娆。

尽管菲利普的口袋是我永远的避风港,但是我觉得在他袋里让我难以呼吸,一股令人厌恶的感觉。现在我终于出来了,嗅到了海边新鲜迷人的空气。我离开了菲利普苍老粗糙的手,摆脱了吝啬的气息。我躺在了一只软绵绵的“床”里,嫩嫩的皮肤的感觉,真是舒服。这只小手有股甜甜的味道,纯真的童子之味。

“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我在睡梦中听到了朦胧的声音———

“呀——我掉到了哪里,痒痒的感觉,全身上下真是不舒服!”我揉揉惺忪的双眼,慢慢地睁开。一座大山挡在了我眼前,深沉的土褐色的颜色。我轻轻地碰碰他,就像坚石一般,就算是用钻子也要钻好久才钻出一个洞。突然,一股腥臭味扑鼻而来,使我不得不用力捂住鼻子。

我发现旁边有好多牡蛎,鱼腥味似乎弥漫整个天际。一个蓬头散发的老头子用已浸泡发白的老手在撬牡蛎,对面是一个小男孩,用呆呆的眼神望着他,无不透露出同情的目光。不一会儿,小男孩静静地走了,走到菲利普夫妇跟前 ……

我惊奇的望了望深蓝色的天空,一下子进了一个黑漆漆的臭臭的“房间”……

打破思维定势,变换叙述视角,可以让文章产生“陌生化”的效果。以陌生的眼光去看待熟悉的人或事,造成一种新鲜感,叙述不再落入俗套,令人耳目一新。 运用这种方法能使内容灵活多变,写作素材充满新鲜感,从而化俗为新,让平淡的题材顿时生色。另外,视角转换的范围变大,可以捕捉到新的写作内容,从而赋予文章新颖的思想和鲜活的气息。

三、品散文之真意,融“真情”于“文字”

散文是主情的艺术,它直面读者,表达真实、真诚而真切。在散文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源泉,利用课文情感创设情景,创设写读支架,顺势将学生潜在的情感用自己的文字表达。

教学《那树》时,笔者基于解读中的“那树的深厚情谊”和“那树的悲惨遭遇”,在文本中找到“温情”“悲愤”的情感点,让学生在吃透文本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或着力于对那树的热情感恩赞美,或着力于对人类无情残忍的鞭笞,对课文做了一次再翻新。 课的最后一个环节,笔者做了这样的设计:

想象那树的一生,很悲壮!老师很想为那树写上一首《那树之歌》,表达自己对其的情感,已写了其中的一段,希望同学们能帮忙续个开头和结尾!

(关键词:泥泞 柏油 屹立 土著 屠杀) 《 那树之歌》

开头:(补写)

灰白色的围墙内,

你被一重又一重地包围。

连根须都被碾压在灰色之下。

唯有你,

仍然释放着绿意!

唯有你,

冒死掩覆失去的土地!

结尾:(补写)

在这堂课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激发,作业中,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课文再一次进行了融合,文字中汩汩流出来的或是赞美,或是谴责,或淡淡的,或强烈的。基于前面对课文内容的解读,学生的文字不再是无病呻吟,也学会在自己的理解中用带有情感色彩的词强化内心的感受,展现的不再是苍白无力的文字,而是生机灵动的

语言。

在实践中,笔者根据文本特性,通过对读与写结合点的敏感捕捉,巧妙引领,在精讲巧练中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语言表达,为学生练就了扎实的写作基本功提供了支架;利用文本特性,取其法,用其材,力求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文本中的习作资源,为学生进行丰富、活泼的有效练笔提供支架,从而促进学生的读写结合,提高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写作教学长路漫漫,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教师积极探索,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地进行课堂教学创新,不断地进行课堂反思,寻求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从而构建精彩美丽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 刘迎.支架式教学:概念、手段及模式[J].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2]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学二十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 童庆炳.文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编辑:陈 岑)endprint

猜你喜欢

柏油屠杀泥泞
当我们失去
跨过泥泞
沉默
新时代农民
Top Republic of Korea's animal rights group slammed for destroying dogs
Cruel and dangerous sports should be banned by law
一捧葵花子引发“柏油”便
从高温柏油中惊险逃生
追梦路上 无畏泥泞
狂雪
——为被日寇屠杀的30万南京军民招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