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问题设计之我见
2014-08-15王淑颖
王淑颖
【摘要】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头开得好,教学才会有继续下去的可能性。课堂教学的改革是新课改的主阵地,越来越多的语文教育者将研究的视角聚焦在课堂主问题的设计上。课堂提问一直是教学活动常用的经典方法,它是教师引发学生研读探究、培养训练学生语言表达、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教学手段。但是,根据笔者先前多年的课堂经验所知,先前大多数语文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要么问题过于深奥,没有任何提示,要么问题没有值得探讨的价值,让同学们手足无措,从而影响学生对课堂的兴趣。笔者根据当下课堂的现状提出了解决性措施,以此来增强课堂氛围,提高同学们的课堂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标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是实践者,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发挥自己的思维和创造性。教师的任务是教导学生,学生的任务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学习并能够举一反三。所以,老师面对语文新标准要做的是认识“问题”教学,思考如何“问题”教学。
一、认识“问题”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相对重要的,但是在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中,阅读教学还是要进行改善的,当然改善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散的、短暂的、浅层的问答式提问而言。一个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上的主问题对整个课堂起着主导作用,能引起学生思考、合作、创新等思维,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如鱼得水,让老师完成教学任务,启之发之。比起按部就班、枯燥无味的发问,从浅层次的问题入手,层层递进,让学生在进入问题情境同时对更困难的问题做出思考,这样设计得体、精巧的问题具有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阅读教学中的“问题”首先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面面俱到、泛泛而谈的提问而言的。老师在上课问题设计的多而杂乱,学生面对接踵而来的问题,一没有充足的思考时间,二没有充分地吸收回味时间。老师以为这么多的问题能够充足课堂,其实不以为然,这种囫囵吞枣的提问模式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或者老师在上课设计的问题要么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仅仅是以人物关系整体概括或者判断的形式提问。这种浅层次的问题,没有深层含义的问题,让学生没有很多思考的空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长此以往,恐怕学生的脑瓜子都要生锈了吧。
对于这些连串追问、碎碎问的提问模式,主问题则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研读的主要问题,带领学生们在剖析主问题,回答相关问题的过程中对主问题做出解答,能使学生思维能力在有限时间内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二、设计“问题”教学
爱因斯坦说过: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一)“牵一发而动全身”,抓住学生思维的聚焦点
语文研训员万老师去过高淳县固城中学,对语文的教学模式提出:“教师不能一味地板块化地设计教学环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深入课本,找出文章的中心点,提出关键性问题,能让同学们在课堂中围绕关键性问题对文章进行熟悉、探索、分析、解剖,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
有效的问题应该是提纲而顿,百毛皆顺,教师应该针对教材潜心研读设计出含金量高的教学问题,可以从伏笔、突出文章中心思想、所寄予的情感等等方面提出。例如课本中季羡林的《幽径悲剧》,集悠久历史、美丽外表、文化内涵于一身的古藤萝就这样被无声无息地杀害了,到底它与谁结下了仇恨?是因为什么原因被杀害的呢?而作者却又是因为什么对古藤萝的死如此的惋惜悲愤?大家是否也想快点解开这个谜团,为古藤萝洗清冤屈呢?这样以中心为问题,摄取灵魂,突出主题,引导学生纵览全局,感悟全篇,从而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这种主问题的提问模式有利于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而且这样举一发而动全身的提问方式,使学生能很好地接受教师的引导,对文章的把握必然非常容易。
(二)“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
皮亚杰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只有对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才会对它有求知欲望。同理而言,学生对于有意义的问题,才会有积极思考的行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例如《童趣》这篇文言文,课堂开始老师就可以说:“同学们,你们夏天的时候,有没有把蚊子当作是鹤来看;有没有经常在自家的土墙和花台前把草当作树,把小土堆当作小山和山谷观察,并且驱赶蛤蟆?”学生此时就会联想到自己小时候对蚊子、花草树木的记忆,并想象文中作者是在怎样的环境下怀着怎样的心情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联想想象的。这样从学生自身出发,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能够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引领学生们去探讨文章中的内容,让学生乐意去主动探讨文中的问题,疑难点也就能顺势解决。
综上所述,对于学生,要因材施教,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对主问题的设计恰当、巧妙,逐层递进,让学生在兴趣之下对文章进行探讨。教师在对“问题”教学有一定的认知情况下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主问题,提高课堂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朱立华.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艺术[J].科技资讯,2006(33).
[2]吴卫星.春风已度玉门关—浅谈课程改革带来的新气象[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5).
(编辑:龙贤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