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的适度与适当
2014-08-15陈妙媛
陈妙媛
(陈妙媛:广州市番禺区东怡小学 广东广州 511400责任编辑:张海新)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由于音乐课程自身的特殊性,教师在落实新课标中对情感和价值观的要求时,不能忽视学生声音与演唱技巧的训练,而是要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予以“适度”、“适当”的引导。
所谓“适度”,是指教师视歌曲教学需要,选择一些有针对性、较实用的练声曲来进行适度的声音训练。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泛唱就起着重要作用,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对一首歌曲的感受有直接的联系。所以我让孩子们练声的时候,多用mi/ma/lu/la来轻声哼唱。也可以选择一些情趣性强的词联系,并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来吸引学生参与联系。如:练声曲 《走路》,歌曲里有四种动物的走路姿势,“小兔走路,蹦蹦跳跳;小鸭走路,摇啊摇啊要;小乌龟走路,慢吞吞;小花猫走路,静悄悄”,当学生初次接触歌词时,就已经充满了好奇,但是如果我只是平淡无味地一句一句地把歌词交给学生,而歌曲本身其实不难唱,那学生唱几次就会没有兴趣了,因此,我想出了运用他们学习过音乐知识 (跳音唱法、连音唱法、减慢和弱),把它带入歌曲里面并加入动作边演边唱。例如用跳音唱法唱:“小兔走路,蹦蹦跳跳”,并把两手放头上做小兔的耳朵加上蹦蹦跳跳的动作演唱;用连音唱法唱“小鸭子走路,摇啊摇啊摇”,来表示小鸭子走路的笨笨的感觉;加上爬行的动作,用渐慢(rit.)的方法来唱“小乌龟走路,慢吞吞”;用最弱 (p)的声音唱“小花猫走路,静悄悄”,最后还加上小花猫睡觉的动作。通过我的示范演唱,学生对歌曲充满了兴趣,一下子就学会了,而且在我唱的时候,个个精神集中,有的还在边听边学动作,达到了良好的演唱效果。
所谓“适当”,是指教师“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地引导学生运用音乐的手段进行表演。音乐教师的范唱至少具有四大教学功能:一是激发学生引导感受力;二是增加音乐爱好的诱惑力;三是激活艺术情趣审美能力;四是发展音乐潜能创造力。不言而喻,音乐教师的范唱技能是音乐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教学技能之一。因为范唱成功,全场活跃,学生与教师一起品味感情体验。如果范唱逊色或用录音带作范唱,课堂沉闷,学生就容易讨厌音乐。特别是那些调皮的孩子,他们思维活跃、爱说、爱闹、爱插嘴,常常在课堂上有意想不到的表现,但他们有一个缺点,就是当他们听到好听的歌曲或听到老师范唱时,就会变得专心起来。
镜头1:《盼红军》这是一首民歌,在我介绍后播放歌曲让他们初听,学生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捂着耳朵,听完之后,有一些调皮的学生就会说:“老师,这首歌曲好难听。”顿时,课堂上的气氛马上“热闹”起来。我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然后说:“民歌的风格是比较柔美和开阔,我们再来听一次好吗?”虽然学生嘴上说好,但是我依然看到有同学已经准备好捂耳朵,“正月里采花无 (哟)花采,采花人盼着红军来……”当我唱出 《盼红军》的歌词时,捂着耳朵的同学呆了呆,马上看着歌词仔细听着范唱,歌曲唱完后,几个调皮的学生响亮地拍掌,崇拜地说道:“老师,你唱得好好听啊,如果可以录下来就好了。”
镜头2:欣赏大提琴独奏曲 《野蜂飞舞》。听台我请学生谈感受,学生纷纷说起来。“老师,我听这首音乐想拉锯。”一个平时总爱插嘴的学生得意地说出了这样的感受,全班哄堂大笑。他还补充说:“我爸爸的拉锯声音和这音乐声音很像。”
这些在平常教学中的小事情常常让我思考,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声音特别敏感,但对声音的好与不好还是有点模糊。在唱一些节奏较慢的歌曲时有一种抗拒感,他们会认为自己唱不了,还有一部分学生以为唱歌时大声唱就是好的。在音乐课堂上,最容易出现“大白嗓”,最后就变成噪音。这时候,如果教师能用心地有感情地范唱歌曲给学生听,学生听了一定也有所感触,并会懂得每首歌曲所传达的情绪。而对于大声唱的学生,在唱前也可以让他们试着捂着耳朵来唱歌,那他就明白自己的声音是怎么样了,要怎样唱的声音才好听。在唱前也可以让他们试着捂着一只耳朵来唱歌,那他们就明白自己的声音是怎么样了,要怎么样唱的声音才好听。在唱前我会提醒学生用自然的声音唱,然后自己演唱两句歌词作示范,在演唱过程中绝不做“扫兴”的事,唱后的评价也总先肯定学生的歌唱热情,然后再引导学生比较唱得特别响 (喊唱)与自然的响亮哪种更好听。这样,学生就会发现,唱得太响,聒噪刺耳,是不可取的。